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海红

作品数:4 被引量:74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行距
  • 4篇玉米
  • 4篇夏玉米
  • 1篇氮素
  • 1篇氮素吸收
  • 1篇氮素吸收利用
  • 1篇生理生态
  • 1篇株高
  • 1篇株型
  • 1篇资源利用
  • 1篇小气候
  • 1篇抗逆
  • 1篇抗逆性
  • 1篇夹角
  • 1篇冠层
  • 1篇冠层结构
  • 1篇光辐射
  • 1篇不同行距

机构

  • 4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新乡市农业科...

作者

  • 4篇苌建峰
  • 4篇张海红
  • 4篇李潮海
  • 3篇董朋飞
  • 1篇李鸿萍
  • 1篇马俊峰
  • 1篇张学舜
  • 1篇张竞元

传媒

  • 1篇玉米科学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作物学报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行距配置方式对夏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4
2016年
为确定黄淮南部夏玉米产区机械化生产适宜的行距配置方式,2012—2013年同时在河南省方城县和辉县两个试验点设置大田试验,以高、中、低3种株高类型的玉米杂交种‘先玉335’、‘郑单958’和‘512-4’为材料,设置2个种植密度(低:60 000株·hm^(-2);高:75 000株·hm^(-2))、5个行距配置方式(50 cm、60 cm、70 cm、80cm等行距和80 cm+40 cm宽窄行距),研究了不同株型玉米品种在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条件下对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低密度种植条件下,高秆的‘XY335’和矮秆的‘512-4’均以60 cm等行距处理产量优势明显;中秆的‘ZD958’在辉县和方城分别以60 cm和70 cm等行距产量最高。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高秆的‘XY335’和中秆的‘ZD958’均以60 cm等行距处理产量最高;而矮秆的‘512-4’则以50 cm等行距种植产量优势明显,但与60 cm等行距处理差异不显著。植株氮积累量随行距的扩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60 cm等行距的氮积累量较大,低密度时显著高于80 cm等行距和80 cm+40 cm宽窄行距处理,而高密度下与各行距处理差异不显著;不同品种植株氮积累量对行距反应不同,高秆品种在行距间差异不显著,中秆品种80 cm等行距最低且与其余行距处理差异显著,矮秆品种50 cm和60 cm等行距氮积累量最高且与其余行距差异显著。两个密度种植条件下,籽粒氮积累量和氮素收获指数均随行距的扩大先升高后降低,在60 cm等行距处理达到最大值,并且均显著高于其他行距处理;氮肥偏生产力随行距的扩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60 cm等行距处理较高,但在低密度下与其他行距处理差异不显著,高密度时与80 cm等行距处理差异显著。与其他行距处理相比,60 cm等行距处理具有相对较高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产量,能够较好地协调玉米土壤与植株的氮素吸收利用关系,兼顾不同株高类型玉米�
苌建峰董朋飞张海红张竞元李潮海
关键词:夏玉米株高行距氮素吸收利用
不同行距配置方式对夏玉米冠层结构和群体抗性的影响被引量:50
2016年
为探究行距配置方式对冠层微气象因子及群体抗逆性的影响,明确夏玉米适宜的行距配置方式,在方城和辉县设置大田试验,以3个不同株高类型的玉米杂交种为材料(中秆品种郑单958、高秆品种先玉335和矮秆品种512-4),设置2个种植密度(60 000株hm–2和75 000株hm–2),研究了5种行距配置方式(50 cm、60 cm、70 cm、80 cm等行距和80 cm+40 cm宽窄行)下冠层结构和群体抗逆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株高类型杂交种在相同密度下,随行距扩大,株型变得松散,穗部叶片叶向值减小,并偏离种植行,向种植行垂直方向发展,冠层温湿度降低,群体抗逆性增强,但冠层光照截获率降低,产量也随之减少。对比发现,不同品种和密度下,60 cm等行距能够较好地协调冠层微气象因子与玉米产量的关系,叶片分布适宜,冠层温湿度和光能分布合理,显著提高了中下部的光能截获率,病虫害和倒伏的发生率较低,获得最高产量的频率最高,且适宜机械化田间作业,建议作为适宜黄淮海地区推广的种植方式。
苌建峰张海红李鸿萍董朋飞李潮海
关键词:行距夏玉米小气候抗逆性
不同行株距配置对黄淮南部夏玉米资源利用效应比较
[目的]通过对不同株型的玉米品种在不同密度和行距种植模式下的产量、生态指标和株型变化的研究,确定黄淮南部玉米最适种植模式,加速为机械化生产进程.[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于2012和2013年在河南南阳、新乡两地进行大田种植,...
苌建峰张海红李潮海
关键词:玉米行距
种植模式对不同株型夏玉米品种生理生态效应比较被引量:22
2014年
选用先玉335、郑单958和512-4不同株型的夏玉米品种,设置60 000株/hm2和75 000株/hm2两个种植密度和50、60、70、80 cm等行距以及80+40 cm宽窄行5个行距处理,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夏玉米的生理生态效应和产量影响。结果表明,60 cm等行距处理下,群体光辐射分布较为合理,田间小气候的控制较为安全,有利于提高抗逆性,能够在不同的品种和密度条件下获得较高产量,是目前黄淮海区夏玉米机械化生产较为适宜的播种行距。
苌建峰张海红董朋飞李潮海张学舜马俊峰
关键词:玉米行距光辐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