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肖剑

作品数:14 被引量:69H指数:5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全新世
  • 5篇气候
  • 4篇中全新世
  • 3篇涛动
  • 3篇年际
  • 3篇西风
  • 3篇环流
  • 3篇季风
  • 3篇北大西洋涛动
  • 2篇东亚季风
  • 2篇植被
  • 2篇水汽
  • 2篇水汽来源
  • 2篇年代际
  • 2篇年际变化
  • 2篇气候模拟
  • 2篇西风环流
  • 2篇环流变化
  • 2篇季风区
  • 2篇风区

机构

  • 14篇兰州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4篇张肖剑
  • 7篇靳立亚
  • 4篇陈建徽
  • 4篇王志远
  • 4篇陈发虎
  • 4篇俞飞
  • 3篇黄伟
  • 2篇饶志国
  • 2篇刘小康
  • 1篇姜大膀
  • 1篇陈春珠
  • 1篇冯松
  • 1篇李明治
  • 1篇管东升
  • 1篇王宁
  • 1篇王海鹏
  • 1篇李佳瑞
  • 1篇陈婕

传媒

  • 3篇第四纪研究
  • 2篇科学通报
  • 2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甘肃农业
  • 1篇海洋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6 kaBP中东亚气候对植被变化的响应被引量:2
2011年
选取PMIP2计划中ECBilt-CLIO-VECODE模式的结果,对比中全新世(6 kaBP)气候对于现代气候的变化,探讨了植被在中全新世气候变化中的意义.中东亚干旱区受西风环流影响,而东亚地区6 kaBP季风深入,不同大气环流的影响导致两区域大尺度气候特征差异大,同时该时期植被的变化增强了气候系统对轨道参数变化的响应:一系列气候要素对植被的动态响应导致气温、降水都因植被反馈而发生较大变化,但是该模式的结果存在低估6 kaBP升温幅度的缺陷,尤其是对冬季温度的模拟;即使耦合植被后有所改善,但对6 kaBP气候变化的驱动因子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仍需深入,同时对局地气候变化的物理机制还需改进.
俞飞靳立亚张肖剑王志远
关键词:中全新世
中东亚中全新世气候与植被反馈作用:PMIP 2多模式结果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文章选取了参加国际古气候模拟比较计划(Paleoclimate Modeling Intercomparison Project,简称PMIP)的6个耦合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着重对中全新世中东亚干旱区以及东亚季风区的夏季气候变化(气温、降水)进行分析,探讨了植被反馈作用对这3个区域中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影响。由于各个模式之间以及所用的植被模块的差异,它们模拟的气候变化(气温、降水)的幅度有所不同,本文利用PMIP 2中6个模式的模拟结果分析,结果发现,在中全新世轨道因素的影响下,3个区域的平均温度和降水都有所增加。而中全新世植被的变化在:1)东亚季风区,各个模式模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其中FOAM,ECHAM5.3-MPIOM127-LPJ和MRI-CGCM2.3.4FA这3个模式的模拟结果显示温度较现代低,而ECBILTCLIOVECODE,UBRIS-HADCM3M2和MRI-CGCM2.3.4NFA模式的模拟结果显示植被的变化导致地表温度较现代高,但各个模式对东亚季风区的中全新世植被变化所引起的降水变化并不理想,并且差异较大;2)中东亚干旱区,ECBILTCLIOVECODE,FOAM和UBRIS-HADCM3M2模式的模拟结果表现出中全新世植被的变化导致中东亚干旱区夏季平均温度较现代低,而其他3个模式的模拟结果则表现出较现代高的趋势,但除MRI-CGCM2.3.4NFA模式外,其余5个模式均在中国西北新疆地区表现出0.5℃左右的降温,而几乎所有的模式都在中东亚干旱区表现出降水增加;3)中亚地区,在温度方面,除了MRI-CGCM2.3.4NFA随着植被的变化表现出了较大的增温幅度外,其余5个模式夏季温度随着植被变化不大;而在降水方面,除了FOAM模式外,其他5个模式结果都显示出区域平均降水的增加。由此可见,在中全新世东亚季风区、中东亚干旱区以及中亚地区,除了太阳辐射等因素,植被对气候变化也有重要影响。
王志远靳立亚俞飞张肖剑姜大膀
关键词:东亚季风区中全新世气候模式
中纬度亚洲降水年际变化的空间差异与环流异常被引量:1
2014年
依据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1960-2009年0.5°×0.5°网格点的月均降水量序列及NCEP/NCAR1948-2009年2.5°×2.5°网格点冉分析逐月资料,分析了中纬度亚洲近50年来的降水变化的空间差异及其町能机制.结果发现、大致以100°E为界限,西风环流控制的亚洲中部干旱区与季风环流主导的中同西北东部。华北地区降水在年代际、特别是年际尺度上存在相反的变化,即中纬度亚洲往年际尺度上亦存住降水变化的“西风模态”.
黄伟陈发虎冯松陈建徽张肖剑
关键词:中纬度降水量环流异常年际变化降水变化年际尺度
基于PMIP2气候模式模拟的中全新世北大西洋涛动被引量:5
2010年
根据PMIP2中的4个海气耦合模式对中全新世气候的模拟结果,利用现代和中全新世两个时间段的冬季海平面气压场(SLP),分析了北大西洋海平面气压的变化情况并计算了这两个时间段的北大西洋涛动(NAO)指数。结果表明,中全新世亚速尔高压加强,冰岛低压加深,南北气压差增加,NAO强度显著增强。对中全新世北大西洋地区SLP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显示,4个模式均能捕捉到了NAO的主要结构。中全新世NAO处于正位相的时间较现代提高了10%~30%,其中MIROC3.2提高了29.3%;虽然NAO指数振幅变化不大,但还是能显示中全新世NAO显著强于现代,这与地质资料恢复的结果相一致。对NAO指数的多窗谱分析显示,现代NAO指数存在3~5 a的准周期变化,中全新世NAO指数存在3 a的准周期变化。NAO对中全新世亚洲地区冬季增温有重要影响。北大西洋地区中纬度海面温度(SST)的增温可能是导致中全新世NAO强度增强的一个重要因素。
张肖剑靳立亚俞飞王志远
关键词:中全新世气候模拟
千年时间尺度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关系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9
2015年
利用全新世的气候模拟结果(KCM)以及1948 ~ 2013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大型大气环流系统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在千年时间尺度上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空间位置变化关系以及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并比较了它们与现代气候背景年际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的异同.结果表明,在千年尺度上,南亚高压的东进(西移)对应西太副高的西伸(东撤).这与年际尺度上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存在的"相向而行"及"相背而去"的时空特征是一致的.耦合气候模式模拟的全新世9.5ka B.P.以来东亚夏季风总体呈现振荡减弱趋势.早全新世(9.5~7.5kaB.P.)时期,东亚夏季风强度较强,此时南亚高压位置偏东而西太副高位置偏西;在中全新世(7~4ka B.P.)期间,东亚夏季风呈现百年尺度大幅振荡,而此时南亚高压(西太副高)的位置大致位于112°~115°E(145°~155°E)之间;晚全新世(4~0ka B.P.)期间,东亚夏季风持续减弱,对应南亚高压位置向东移动、西太副高位置向西移动.全新世时期(9.5~0ka B.P.),北半球春季(4月、5月份)赤道地区接收的太阳辐射呈现先减弱,至5~4ka B.P.期间达到最低值,之后逐渐增强的变化趋势,这与南亚高压的位置变化趋势一致,而与西太副高位置变化趋势相反,即赤道春季太阳辐射强(弱)时,南亚高压位置偏东(偏西)、西太副高位置偏西(偏东).同时,模拟的全新世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夏季温度变化也呈现出与春季赤道太阳辐射一致的变化趋势,且与南亚高压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海温的加热作用可以通过激发Matsuno-Gill型大气响应使得南亚高压增强.西太副高主要由哈德莱环流在副热带地区的下沉作用造成,而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夏季的增温可引起哈德莱环流增强,从而使西太副高的强度�
王宁张肖剑靳立亚
关键词:全新世太阳辐射
北大西洋涛动活动中心空间位移年际年代际变化被引量:2
2011年
利用Twentieth Century Reanalysis(V2)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对冬季平均海平面气压(SLP)距平场上北大西洋涛动(NAO)活动中心空间位置的直接确认,建立4个NAO空间位移指数反映NAO活动中心空间位移特征,发现NAO南北活动中心的经向位移趋势与纬向位移表现非常一致,表现为NAO活动中心往往沿着西南.东北方向移动.多窗谱分析显示,NAO空间位移指数的周期主要集中在2-6年,与NAO指数的高频变化存在共同的2~3年的振荡周期.在年代际变化上,NAO指数与NAO空间位移指数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在年际变化上,NAO指数与NAO北活动中心纬向位移的关系却并不显著.NAO指数与NAO活动中心年际变化的联系很可能是通过天气尺度的Rossby波破碎(RWB)产生作用的,在NAO正(负)位相阶段,伴随着反气旋性波破碎(气旋性波破碎)事件,NAO活动中心偏北(南),且NAO南活动中心偏东(西),而NAO北活动中心在纬向上没有发生明显偏移.虽然北大西洋地区平均纬向风强度与NAO空间位移指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这很可能只是NAO指数对NAO活动中心空间位移影响的外在表现.
张肖剑靳立亚陈春珠管东升李明治
关键词:北大西洋涛动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纬向风
基于小波分析的西北地区PDSI序列周期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在帕尔默干旱指数全球数据库中提取覆盖中国西北地区的56个栅格点1925年~2003年的数据,运用聚类分析将西北地区分成具有不同干湿变化趋势的四块区域:天山以北型、塔里木型、西北中部型以及西北东部型,对每块区域小波分析发现:都存在显著的短周期,而长周期显著性都不高,各区域的PDSI指数年际变化也表明,这些短时间的波动是相当显著的,并且天山以北型和塔里木型的PDSI指数都是在水平范围内波动,振幅差异大,总体上有变湿迹象;西北东部型PDSI指数抛物线形状波动,总体上由干变湿,继而变干;西北中部型干旱指数快速下降,继而波动上升,1989年达最大值,接着又有快速下降过程,变化复杂。
俞飞靳立亚张肖剑王志远
关键词:小波分析
末次盛冰期北大西洋涛动活动中心空间位·PMIP2模式结果分析
本文使用Twentieth Century ReanalysisV2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国际古气候模拟比较计划第二阶段(Paleoclimate Modeling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张肖剑
关键词:北大西洋涛动末次盛冰期
文献传递
全新世北大西洋海面温度变化趋势:观测-模拟对比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摘要本文利用KielClimateModel(KCM模式)对全新世气候的模拟结果及其与北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简称SST)重建记录的对比,探讨了全新世北大西洋SST的变化趋势。浮游植物的长链烯酮不饱和度显示低纬北大西洋SST在全新世期间有升高趋势,而在中纬和高纬地区表现为显著的下降趋势,尤其是在中纬北大西洋西部,最大降温幅度达到7.9℃/9.5ka。浮游有孔虫壳体的镁钙比值显示中纬北大西洋东部及高纬北大西洋有增温趋势,而在中纬北大西洋西部及低纬北大西洋则有降温趋势,但变化幅度均比较小,绝大部分在2℃/9.5ka以下。气候模拟结果显示全新世北大西洋SST变化呈现明显的“三核型”经向模态,在冬春季以增温为主,降温限于拉布拉多海东南部的北大西洋海域;在夏秋季以降温为主,增温限于低纬和高纬北大西洋海域。模拟与重建的对比显示,中纬和低纬北大西洋的长链烯酮不饱和度指标以及低纬西部的镁钙比指标可能反映夏秋季海温,中纬北大西洋东部的镁钙比指标可能反映冬春季海温,而中纬西部和高纬的镁钙比指标可能对4个季节的SST都有所反映。
焦腾腾李佳瑞陈婕张肖剑靳立亚
关键词:全新世海温气候模拟
天山地区大气降水氧同位素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西风环流变化的指示意义被引量:27
2015年
利用全球降水同位素观测网(GNIP)提供的乌鲁木齐大气降水氧同位素(δ^18Op)观测数据(1986-2003年),结合和田δ^18Op数据及天山冰芯δ^18O记录,分析了天山地区δ^18Op在年内和年际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主要气候要素(温度和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年内尺度上,δ^18Op与月均温和月降水量均为显著正相关,表现出明显的"温度效应";年际尺度上,加权平均年δ^18Op与年均温度却呈现负相关关系,与降水量仍为正相关。近40-50年的天山地区4支冰芯的δ^18O具有整体偏负的变化趋势,与研究区逐步升高的温度呈反向变化,说明在年际至年代际尺度上,这一区域δ^18Op与温度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进一步对研究区水汽来源路径的对比分析发现:δ^18Op值偏负的高温年份(1997年)的暖季水汽相对更多来源于远源的高纬度区域,而δ^18Op值偏正的低温年份(1988年)则相对更多来自近源的中、低纬度区域;同时,研究区上风方向的欧亚大陆14个GNIP站点1997年和1988年的暖季加权平均δ^18Op值存在高纬度区域偏负而中、低纬度区域偏正的特征;这些结果说明年际至年代际尺度上,天山地区δ^18Op与温度之间的负相关,本质上指示了西风环流南北摆动所引起的水汽来源变化,可以作为西风环流变化的指示器。
刘小康饶志国张肖剑黄伟陈建徽陈发虎
关键词:水汽来源西风环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