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荧
- 作品数:63 被引量:61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核科学技术理学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0.4-1.2A GeV能区重离子碰撞中的直接流系统性研究
- 直接流是研究重离子碰撞动力学演变和压缩形成的高密核物质性质很好的探针,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0.4、0.8和1.16AGeV的Ni+Ni和Pb+Pb碰撞中的直接流。实验是在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GSI)的FOPI探测装置上完成...
- 张雪荧
- 关键词:重离子碰撞
- HIRFL-CSRm内靶实验终端上TPC性能的Monte-Carlo研究
- 基于Monte—Carlo方法对HlRFL—CSRm上的TPC的性能进行了模拟.研究了磁场、读出电极几何尺寸、灵敏丝距以及读出电极平面与灵敏丝平面之间的距离等参数对TPC性能的影响, 给出了TPC的一些最佳设计参数.
- 贾飞徐瑚珊李文飞段利敏孙志宇徐华根陈若富马越张雪荧
- 关键词:MONTE-CARLO模拟TPC
- 文献传递
- ^17B的晕结构特征
- 2008年
- 实验利用束流衰减法测量了43.7AMeV丰中子核17B与C靶反应的总截面σR=(1724±93)mb.用零程Glauber计算,假定17B具有核芯15B和两个价中子结构,输入GG和GO密度分布,计算的激发函数曲线与该实验数据很好符合,输入描述稳定核双参数Fermi密度分布,不能得到与实验数据符合的结果,表明17B是核芯15B+2n的假定是合理的.并且中子密度分布表现较大空间扩展-晕结构特征.
- 胡正国王猛徐瑚珊孙志宇王建松肖国青詹文龙肖志刚毛瑞士李琛张雪荧张宏斌赵铁成徐治国王玥陈若富黄天衡付芬高启韩建龙章学恒郑川余玉洪郭忠言
- 关键词:反应总截面密度分布GLAUBER模型
- 同位素^(208)Pb靶的制备
- 2005年
- 介绍了一种弧形靶框夹芯208Pb靶的制备工艺,包括核靶的制备装置和制备方法、核靶厚度和均匀性的控制和测量方法,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制备采用旋转蒸镀法,该法可以大大提高材料的利用率。所制靶的结构为30μg/cm2C+361μg/cm2208Pb+15μg/cm2C,同一次所制的靶平均厚度为361μg/cm2,不均匀性小于9.8%。其性能能够很好地满足超重核实验研究的要求。
- 张宏斌卢子伟许国基徐瑚珊谭继廉肖国青张雪荧马越李文飞陈若富徐华根贾飞靳根明
- 关键词:夹芯
- ^(17)F+p共振态弹性散射实验中PPAC性能测试被引量:4
- 2011年
- 在兰州放射性次级束流线(RIBLL)上进行的17F+p共振态弹性散射实验中,用到的位置灵敏平行板雪崩探测器(PPAC)使用延迟线读出法,使得PPAC有着很干净的本底噪声和较好的信噪比。对实验所用的PPAC进行了性能测试,经分析,位置分辨好于1mm、时间分辨为0.29ns、探测效率为97%以上,达到了实验要求。
- 马朋鲁辰桂王建松段利敏耿朋唐述文鲁皖梅波严鑫帅胡正国张雪荧杨彦云李祖玉张金霞
- 气路装置及气路控制方法
-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气路装置及气路控制方法。本发明通过调节散裂靶系统各压力容器的惰性气体压力,完成工质的填充与回收及运行压力调节等功能,保证散裂靶系统在安全的气体环境下运行,提高ADS的...
- 纪斌张雪荧马飞
- 基于双核模型对超重元素合成机制的研究
- 2007年
- 在双核模型基础上,考虑了熔合与准裂变的竞争,通过数值法求解主方程,计算了50Ti,58Fe+208Pb,209Bi这4个反应系统通过冷熔合反应合成超重元素的激发函数,得到了与实验比较符合的结果.计算了不同入射能量时各角动量分波对熔合概率和超重核存活概率的影响以及对蒸发剩余截面的贡献.这些结果对进一步理解超重核的合成机制有重要意义.
- 贾飞徐瑚珊郑川樊瑞睿张雪荧李君清W.Scheid
- 关键词:超重元素双核模型熔合反应
- 液态金属镓回路搭建及无窗靶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液态金属回路是开展液态金属散裂靶关键技术与实验验证的必备实验平台。镓具有较低的熔点、非常高的沸点,且无毒性,可在液态金属回路实验中作为模拟介质使用。本文介绍了一套小型液态金属镓回路的设计思路、结构组件、基本功能及使用流程,给出了液态镓在变频离心泵驱动下强制对流的流量、压力、压差及无窗靶自由液面位置和形态的实验测量结果,并分析了压力、压差及自由液面位置随流量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无窗靶自由液面位置主要由流体压力和流速决定。
- 杨伟峰张雪荧王飞李龙赵强魏计房强成文
- 关键词:液态金属镓回路自由液面
- 脉冲中子源法测量铅基零功率反应堆Venus-Ⅱ次临界度被引量:4
- 2018年
- 本文利用脉冲中子源法测量了铅基零功率反应堆Venus-Ⅱ在4种燃料棒装载情况下的次临界度,简要介绍了脉冲中子源法测量次临界度的原理、测量系统及实验结果等,通过面积比法分析了各探测器的计数率时间谱,确定了系统次临界度。测量结果表明,当系统有效增殖因数在0.94附近时,不同位置处的探测器测量结果之间呈明显差异。基于MCNP理论模拟计算,分别用空间修正因子和普适的微扰法对面积比测量结果进行必要修正,消除了空间效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系统有效增殖因数约0.94时,经修正的面积比法能精确给出系统的次临界度。本实验研究为ADS嬗变系统的次临界度精确测量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 万波罗皇达罗皇达马飞陈亮葛红林张艳斌张宏斌骆鹏周琦周琦刘洋刘洋史永谦
- 关键词:次临界度
- 兰州储存环上小丸内靶的速度研究
- 兰州CSRm内靶终端是进行强子物理实验的平台,所需要内靶实验终端应提供足够多的事件率,并能进行准确的径迹构建。小丸靶具有其它内靶所欠缺的优点,如可以获得与外靶实验相比拟的实验亮度,可以配置4π立体角的探测器单元等。因此,...
- 李占奎戎欣娟徐瑚珊张雪荧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