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晴晴
- 作品数:18 被引量:64H指数:4
- 供职机构:济南军区联勤部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体育局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父母教养方式对离异家庭与完整家庭射击射箭运动员成绩的不同影响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不同家庭环境运动员成绩的不同影响。方法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测评上海市射击射箭中心27名运动员,记录并计算运动员近3年的考核成绩和比赛成绩的平均值,分别作为平时成绩和比赛成绩。结果 1运动员父母惩罚严厉及父亲拒绝否认与运动员比赛成绩和平时成绩均有显著负相关(r=-0.394,-0.417,-0.391,-0.429,-0.444,-0.464;P<0.05);2完整家庭的运动员比赛成绩显著高于离异家庭的运动员(t=2.694,P<0.05);3完整家庭运动员的平时成绩与比赛成绩均与父母教养方式无显著相关,离异家庭运动员父亲情感温暖与平时成绩有显著正相关(r=0.737;P<0.05),父母的惩罚严厉及父亲拒绝否认则与比赛成绩有显著负相关(r=-0.794,-0.765,-0.725;P<0.05)。结论离异家庭的运动员父母教养方式对运动成绩的影响远大于完整家庭运动员的影响。
- 陈晨严进戴晴晴胡乃鉴唐云翔郑樊慧
- 关键词:优秀运动员父母教养方式离异
- 射击运动员消化系统躯体化症状与比赛成绩的关系
- 目的:研究在应激状态下优秀射击运动员产生的消化系统躯体化症状(以下简称消化症状)与其比赛成绩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消化症状产生的相关因素,以及消化症状与认知加工过程及生理反应的相关性,为了解运动员赛前状态提供依据,确保其在...
- 戴晴晴
- 关键词:射击运动员应激状态躯体化症状比赛成绩
- 射击射箭运动员功能性胃肠症状与状态-特质焦虑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优秀射击射箭运动员功能性胃肠症状与状态-特质焦虑的相关性,考察功能性胃肠症状作为初步筛选焦虑运动员指标的可靠性。方法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功能性胃肠病罗马型诊断标准中功能性胃肠症状条目及焦虑状态-特质问卷(STAI)对上海市38名优秀射击射箭运动员测评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运动员个体功能性胃肠道症状的数量与状态焦虑正相关(r=0.692,P<0.01),与特质焦虑正相关(r=0.682,P<0.01);2与运动员状态焦虑主要相关的功能性胃肠症状为反酸(t=2.118,P=0.042)、恶心(t=2.271,P=0.030)、腹泻(t=3.289,P=0.002);与运动员特质焦虑主要相关的功能性胃肠症状为反酸(t=2.678,P=0.011)、恶心(t=2.496,P=0.018)、呕吐(t=2.606,P=0.014)。结论在优秀射击射箭运动员中,反酸、恶心、呕吐、腹泻及功能性胃肠症状的数量可以作为初步筛选焦虑运动员的指标。
- 戴晴晴严进陈晨胡乃鉴
- 关键词: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应激
- 射击、射箭运动员的焦虑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射击、射箭运动员的焦虑特点及影响因素,为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干预和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问卷(SAS)对上海市射击、射箭中心53名专业运动员进行团体测验调查,并对数据资料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射击、射箭运动员的焦虑症状检出率为26.42%,且射击与射箭运动员的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χ2=5.249,P>0.05)。不同性别(χ2=0.014,P>0.05)、训练史(χ2=2.144,P>0.05)和运动水平运动员(χ2=0.457,P>0.05)的焦虑症状检出率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不同年龄运动员(χ2=6.632,P<0.05)的检出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射击、射箭运动员的焦虑症状比较明显,年龄是影响运动员焦虑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 刘爱丽严进唐云翔陆斯琦陈晨高丽戴晴晴全志伟郑樊慧
- 关键词:焦虑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运动员
- 运动员应激反应性焦虑预测与生理心理指标的关系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预测优秀射击射箭运动员应激反应性焦虑发生概率,分析其认知加工的差异,为评估运动员心理能力提供参考。方法用《SMMU军事应激反应性焦虑预测量表》对上海市射击射箭中心18名一线运动员进行分组,观察焦虑预测低分组与高分组皮温、皮电、心率、P300潜伏期、P300波幅、反应时和正确率指标,分析两组差异。结果焦虑预测高分组应激前后皮电显著升高(2.3200±1.66906,5.3080±3.14961;P<0.05),反应时明显缩短(0.33136±0.04098,0.29748±0.03951;P<0.05),其余指标应激前后无显著差异;焦虑预测低分组应激前后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SMMU军事应激反应性焦虑预测量表》筛选出的焦虑高危人群应激前后所测生理心理指标有明显区分。
- 胡乃鉴陈晨严进戴晴晴唐云翔全志伟
- 关键词:焦虑量表
- 1435名基层部队官兵人格特征及其相关人口因素分析
- 2013年
- 目的分析基层部队官兵人格特质及其相关人口因素,了解官兵情绪及行为倾向性,提高心理服务针对性及预防极端事件出现。方法对某部1435名官兵应用一般情况问卷及艾森克人格问卷进行心理测查,分析不同人口特质人群的人格特征。结果年龄、军龄、军衔、文化程度、人际关系自评因素与精神质维度三种类型的分布相关,人际关系自评还与内外向维度三种类型的分布相关;年龄、军龄、军衔、人际关系自评、家庭完整、习惯与精神质维度相关;军龄、人际关系自评与内外向维度相关;军龄、户口类别、人际关系自评、习惯与神经质维度相关;户口类别、人际关系自评、习惯与掩饰性维度相关。结论要依据不同的人口特质人群对官兵进行心理服务,促进官兵健康人格的形成。
- 戴晴晴张景兰李子健国生辉冯纳婷
- 关键词:作战部队人格人口因素
- 作战部队官兵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被引量:16
- 2013年
- 目的了解作战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和特点,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军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问卷"对某作战部队1435名官兵进行调查。结果官兵对心理健康服务普遍持接纳和重视的态度(87.04%);义务兵最困扰的心理问题是对军事训练、考核的畏惧(χ2=26.64,P<0.001),士官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χ2=17.59,P<0.001),军官为进退去留问题(χ2=17.36,P<0.001);官兵寻求心理服务的主要内容依次为人际交往与沟通、压力调试、自我成长等。义务兵对自我成长需求最强(χ2=9.90,P<0.01),士官对婚恋教育需求最强(χ2=9.19,P<0.05),军官对复员、转业心理辅导需求最强(χ2=43.20,P<0.001)。结论作战部队官兵心理健康需求普遍而广泛,同时又存在明显的人群差异,心理干预应充分考虑不同群体官兵的心理困扰和需求,以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效益。
- 张景兰戴晴晴李子建国生辉冯纳婷
- 关键词:军人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服务
- 执行维和任务军人身心健康和个性与防御方式的相关性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通过对身心健康、个性及防御方式的调查,探讨军人执行维和任务时身心保障策略。方法用记名的方式,对378名出国维和军人执行任务前后身心健康、个性和防御方式调查。以EPQ量表中的四个维度和DSQ量表中因子为"自变量",执行任务后SCL-90中的因子均分作为"因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执行任务前各项正常。执行任务后患高血压病者3.4%(13/378),窦性心动过速者占1.6%(4/378)。B超提示胆系结石1.1%(6/378)。γ-谷氨酰转肽酶阳性者9.8%(37/378),平均值(50.07±1.93)U/L,碱性磷酸酶阳性者7.7%(29/378),平均值(198.7±14.98)U/L;间接胆红素阳性者19.3%(73/378),平均值(18.7±3.18)μ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阳性者16.9%(64/378)平均值(4.32±2.94)mmol/L。尿常规检验尿蛋白"1+"~"±"占6.1%(23/378),变化有统计学差异,无临床意义。情绪的稳定性任务前后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E、P、L量表分无明显变化。执行任务前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分低于执行任务后,应用成熟防御方式42.7%(161/378),中间防御方式48.6%(184/378),不成熟防御方式8.7%(33/378);执行任务后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抑郁等因子分高于军人常模,差异非常显著,应用成熟防御方式41.9%(158/378),中间防御方式49.7%(188/378)不成熟防御方式8.4%(32/378),执行任务前后比较成熟防御方式与掩饰因子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应用成熟防御方式与不成熟防御方式人数减少,平均值增高,应用中间防御方式任务后人数增多,其平均值增高,但无统计学差异。成熟防御与SCL-90因子分呈负相关,情绪稳定性与抑郁、精神病性呈负相关。情绪稳定性与抑郁、精神病性呈负相关,N、P、不成熟防御、中间防御与SCL-90因子分呈正相关。结论执行任务后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对部分身心指标有影响,其生理指标变化与个性、心理状况及其防御方
- 王丽杰张乐研严进吴志颖戴晴晴胡乃鉴朱媛
- 关键词:症状自评防御方式
- 新兵训练期间人际适应能力与家庭环境因素关系的调查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研究新兵集训(新训)期间人际适应情况的动态变化及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某部305名新兵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90项症状清单》、《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分别于新训前后进行现场实测。结果①总体前后比较,新训后一般自我效能感(GSES)得分显著高于新训前,社交回避及烦恼量表总分(SAD)、社交回避(SA)、社交苦恼(SD)、人际关系敏感(SCL-RS)分量表得分均低于新训前(均P<0.001);②不同家庭关系组间比较,新训前家庭和睦组GSES得分高于、其余量表得分均低于一般或不和睦组(P<0.001,P<0.05,P<0.01)。新训后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不同家庭组成组间比较,新训前各量表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新训后,家庭完整组GSES得分高于家庭不完整组(P<0.05),其余量表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兵在新训期间,人际适应情况发生了显著、积极的变化。家庭不完整和家庭关系一般或不和睦对新兵人际适应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应作为心理干预的重点人群予以关注。
- 张景兰戴晴晴李子建冯纳婷国生辉
- 关键词:新兵人际适应一般自我效能感家庭环境因素
- 作战部队战友关系与应对方式和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性调查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了解基层部队军人战友关系现状和特征,探讨战友关系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战友关系主观自我评价一题、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量表对1435名作战部队军人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及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作战部队军人战友关系主观自评为"好"的占总人数的79.0%,自评为"一般"的占20.6%,自评为"差"的仅占0.4%。在职别、受教育程度、家庭组成、年龄、军龄以及母亲职业维度,战友关系主观自评均存在明显差异(P<0.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解决问题、求助、自责和社会支持总分进入回归方程,对人际关系构成显著地回归效应(P<0.05)。结论作战部队军人人际关系主观自我评价总体状况良好。解决问题、求助和社会支持总分对战友关系主观评价不良有负向预测作用,自责对战友关系主观评价不良有正向预测作用。
- 张景兰戴晴晴李子建国生辉冯纳婷韩娉
- 关键词:社会支持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