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锡球

作品数:45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文学
  • 4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艺术

主题

  • 13篇唐诗
  • 12篇诗变
  • 11篇诗歌
  • 11篇诗学
  • 7篇文化
  • 6篇许学夷
  • 6篇意象
  • 6篇文学
  • 5篇艺术
  • 4篇唐诗学
  • 3篇艺术形态
  • 3篇盛唐
  • 3篇盛唐诗
  • 3篇盛唐诗歌
  • 3篇全球化语境
  • 3篇文艺
  • 3篇明代
  • 3篇方以智
  • 3篇传统文化
  • 2篇新理性

机构

  • 43篇安庆师范学院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安庆师范大学

作者

  • 45篇方锡球
  • 1篇范立刚
  • 1篇时新中

传媒

  • 7篇安庆师范学院...
  • 7篇社会科学辑刊
  • 4篇江淮论坛
  • 3篇文学评论
  • 3篇安徽师范大学...
  • 2篇新华月报
  • 2篇古籍研究
  • 2篇文化与诗学
  • 1篇文学遗产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东方丛刊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合肥师范学院...
  • 1篇中外文论
  • 1篇“新中国文学...
  • 1篇2012年“...

年份

  • 2篇2016
  • 4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 3篇1999
  • 3篇1997
  • 1篇1996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公安派对“性灵论”的重建及其诗变观念被引量:3
2016年
公安派在与七子派的论争与多元文化语境中,发现了与七子不同的"诗变"因素。他们与七子派和各种理论观点互相激发,不断对性灵论诗学进行重建。袁宏道力图通过对前代权威的否定与超越,来建构以创作主体个性为中心,以"真"为内蕴,以"足乐"为诗歌功能的性灵论;袁宗道则抓住文学活动的关键要素——语言之变,论诗歌必然变化;袁中道在格调和性灵之间调和,其"诗变"论对性灵论诗学的重建,突出从文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加以反思。三袁对性灵论诗学的完善以不同的取向和方式进行,从而共同完成了对性灵论"诗变"观念的建构。
方锡球
关键词:公安派性灵论
许学夷“诗体”论的文化整合特点被引量:1
2004年
许学夷的诗体论具有鲜明的文化整合特点。其诗体论的特征是文化与审美二重因素共生 ,整合了各执一端的两条诗学路线 ,形成诗学思想的一次超越 ;其诗分三体 ,是在发展论维度上体现了整合文化的意图 ,呈现“大本文层次”的理论色彩 ;许氏以儒家“中和”观整合历代意识形态审美与语言审美两种审美文化 ,表现了鲜明的对“情”、“志”合一、话语与蕴藉统一的美学样态的追求 ,这一文化整合方法论也体现着他的“入神”的诗歌终极理想形态。
方锡球
关键词:许学夷诗体论文化整合
王世贞的诗歌“风气”变化论和“体制”变化论
2013年
王世贞的核心诗变观一是"诗之变由古而近,则风气使之"。这里的"风气"不单指时代政治风气,还包含社会心理、民俗、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等方面。首先反映在他的审美意识史和他对文学历史本质的认识上;其次反映在他对"习"和政治对诗歌影响的认识。虽然他不放弃"盛唐范式",但已经从整体风貌和审美特征视角关注四唐诗歌的变易。二是王世贞的诗变论体现在他细致的"辨体"功夫,以"辨体"发现"诗变",并将"诗变"归于"体"之变化。其格调论的特点,是以"意"渗透文本话语的整体,这一整体由材、辞、运笔、精神、意等五个要素组成;可见其从诗之"法"论诗歌变易,离不开主体与客体、内质与外形等方面;这使他能够在格调论的范围内引入变量,改正格调论的理论缺陷,使"格调"本身具有发展的内在机制。这些做法,后来在胡应麟、许学夷等人那里得到承续并发挥到极致。
方锡球
关键词:诗变
论建设中的中国当代文艺学
1999年
面对 20 世纪的文化与文论,面对新中国 50 年来的文艺理论建设,有四个方面的思考可资借鉴:对“五四”时期民族文艺学的图强愿望和建国至 70 年代末社会学文艺学以及世纪末文艺学建设的回顾与反思可以增强民族文艺学建设的自主性与民族性;理性主义与现代主义冲击后的困难重重的“话语转换”不能完成中国文艺学的理论建构;“中国后现代因素”对中国文化的消解是一种否定之否定,它为建构中国文艺学提供了契机;后殖民主义启示,误读 20 世纪中国传统与东方视野对西方知识体系的曲解不是建构中国文艺学的视野与途径。所以,建设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首先要分析这一命题的语言构成和话语上下文,其次按这一语言结构关系找出建构的途径与方法。
方锡球
关键词:文艺学
论胡应麟的唐诗变化观
2013年
胡应麟的《诗薮》,在总结明初以来格调论诗变观的基础上,吸收性灵论诗变观的有益成果,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关于"诗变"的理论。一是溯源别流,勾勒唐诗发展的完整历程;二是分辨格调,突出唐诗发展的时代特征和诗人个体差异;三是标举理想范型,树立"本色"意识,为诗歌流变确立参照,以分清"正""变"及其互相更替变化的轨迹。胡应麟是格调论诗变论的归纳者和完善者,他的"诗变"理论是复古论唐诗学的总结。
方锡球
关键词:胡应麟唐诗学
论方以智诗学思想的文化美学特色被引量:3
2005年
方以智是明末清初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其诗学理论在众多学科理论的互动中 ,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美学特色。从其“中边言诗”、诗妙关键、文化声律论、文学道艺论等方面可以看出他的诗学思想对多元文化的整合与超越。
方锡球
关键词:诗学思想诗学理论声律文化美学方以智
走向成熟的审美——兼论李白作为人的意义
1997年
多数人认为,中国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在魏晋时代。生活和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艺术上的生命意味和宇宙意识,是魏晋时代自由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但是,魏晋之美多与冲破礼教束缚的超道德观念和品藻人物之美相关。曹植、陶渊明、谢灵运、嵇康、阮籍等人只从某些方面特别是生活与人格上体现了个性追求的艺术态度和与自然亲和的自由精神。且这种精神未在某一作家的生活和艺术创造中有自由自觉并全面充分地体现。真正使魏晋之美得到淋漓尽致体现的则是唐人李白。在李白身上,魏晋主体精神不仅在生活中和人格上有充分体现,而且在艺术上多方面地体现出自由解放的审美精神。这使得魏晋艺术精神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环境里走向成熟。不仅如此,魏晋艺术精神充分发展的结果,影响了一代诗人,促使中国诗歌大大地向前发展,奏出了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乐章。
方锡球
关键词:魏晋时代艺术精神个性主义中国诗歌宇宙意识艺术态度
“兼剂”与“正变”——明人论诗体互动
2012年
弘治至康熙之际,诗论家们讨论了诗体互动对诗歌发展的意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王世贞"兼剂"求变说,谢榛的"裒精华"与"中正"之论,胡应麟论体格"博取"与"杂"用。主要术语是"剂"、"中正"、"体"、"格"、"博取"、"杂"等。
方锡球
关键词:博取
唐诗范型之争与“诗变”论
2011年
明代中后期的唐诗学论争,最为突出的是从唐诗范型视角,发现了唐诗范式变化的情况。特别是"唐无五古"之争与诗歌范型规律的发现,"唐人七律第一"之争与范型规定性变化的探讨,"李杜优劣"之争与诗歌范型达到极境的探讨,包含艺术理想与诗歌高潮、范型与诗歌衰落的关系。
方锡球
关键词:明代唐诗学诗变
明代唐诗学对“诗变”外在因素的观照
2016年
明代弘治以始,诗学不仅对诗变内在因素,诸如创作主体、艺术范式、诗歌理想、诗歌传统进行了深入论述,而且面对一个时代不同阶段诗歌的审美差异和历史连续性,经过探索,发现了诗歌变化的时代和社会原因,及其衍生的如社会心理、文化性质、大众传播、经济方式、审美传统等众多因素,这些因素以单一或多重的方式影响着诗歌内容和形式上的演变。这几乎是复古论诗学和师心论诗学的共同发现。文章主要分析影响"诗变"较多的政治、生活方式和文化群体等因素。
方锡球
关键词:诗变诗歌传统唐诗学明代诗学诗学观念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