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书英

作品数:11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天河区科技计划项目国际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消融
  • 6篇疗效
  • 5篇肿瘤
  • 5篇安全性
  • 4篇近期疗效
  • 3篇胆囊
  • 3篇恶性
  • 3篇恶性肿瘤
  • 3篇肝恶性肿瘤
  • 3篇肝脏
  • 3篇病理
  • 3篇病理学
  • 3篇病理学观察
  • 2篇胰腺
  • 2篇胰腺癌
  • 2篇术后
  • 2篇术后复发
  • 2篇肿瘤消融
  • 2篇胃癌
  • 2篇胃癌术

机构

  • 10篇暨南大学
  • 1篇河南医科大学...
  • 1篇河南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李书英
  • 10篇周亮
  • 10篇徐克成
  • 10篇牛立志
  • 9篇曾健滢
  • 8篇方刚
  • 8篇梁冰
  • 5篇刘建国
  • 5篇李忠海
  • 5篇李蓉蓉
  • 3篇邓春娟
  • 3篇张波
  • 3篇邓春梅
  • 3篇李家亮
  • 3篇陈继冰
  • 3篇孔小锋
  • 3篇姚飞
  • 3篇汪媛
  • 3篇蔡懿
  • 3篇刘桂凤

传媒

  • 3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河南外科学杂...
  • 1篇现代消化及介...

年份

  • 8篇2016
  • 2篇2014
  • 1篇199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可逆电穿孔消融兔胆囊侧肝脏病理学观察被引量:18
2014年
目的研究靠近胆囊0.5 cm处不可逆电穿孔肝脏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新西兰白兔3只作为实验动物,在靠近胆囊0.5 cm处肝脏进行不可逆电穿孔消融,并于7 d后观察消融区域的肝脏病理反应和胆囊损伤情况。结果 3只动物均成功完成消融。消融7 d后,肝脏面原消融区平均直径3.00 cm黄色坏死灶,肝膈面形成1个平均直径1.67 cm类圆形黄色坏死灶。2只实验兔消融部位和腹壁、1只肝叶和膈肌发生小片段浅度粘连。2只肠系膜则与胆囊消融灶区发生严重粘连。光镜下可见肝大片坏死且消失,仅有部分凝固性坏死肝组织残留,外围有少量斑点状钙化,炎性肉芽组织和小胆管显著增生。肝门静脉血管平滑肌损伤不明显,肌层小范围纤维素样变性、胆囊黏膜上皮大部分坏死,胆囊外结缔组织水肿、胆总管部分黏膜上皮坏死,部分上皮仍存在,肌层完好。结论消融部位肝脏组织完全坏死,消融灶和周围组织分界明显,胆囊出现损伤,但无胆囊漏发生。因此,对于靠近胆囊的肝脏肿瘤而言,不可逆电穿孔可能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选择。
梁冰牛立志曾健滢周亮周序珑方刚姚飞邓春娟汪媛张波李书英邓春梅杨惠霏李家亮刘建国徐克成
关键词:肝脏胆囊
不可逆电穿孔消融治疗胰腺癌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使用不可逆电穿孔(IRE)消融技术治疗不可手术切除性局部进展胰腺癌,观察该技术治疗胰腺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前瞻性观察IRE消融术后30 d内不良反应并按照m RECIST标准评价术后(30±7)d客观疗效。结果共12例患者接受治疗,IRE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30 d内不良反应有穿刺点疼痛(5例,占41.7%)、恶心呕吐(3例,占25.0%)、咳嗽、术后低血糖、低钾血症、胃壁和十二指肠水肿各2例,占16.7%、胃潴留、发热及胸闷气促各1例,8.3%,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未见治疗相关性大出血、胆漏或胰漏等严重并发症。术后24 h、7 d血液淀粉酶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7)d评价效果: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9例,稳定(SD)2例,肿瘤缓解率(CR+PR)为83.3%。结论IRE消融治疗不可手术切除性胰腺癌,不良反应轻,安全性高,近期疗效显著。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牛立志曾健滢张怡湜梁冰周亮方刚李书英李忠海李蓉蓉陈继冰李朝龙王建南李海波穆峰徐克成
关键词:胰腺癌近期疗效
胃癌术后复发性病变的不可逆电穿孔消融1例
2016年
病例报告 患者,男,49岁,香港籍。胃癌根治术后7年于2013年2月因胃癌复发伴胆道受压出现黄疸行胆道支架植入。
牛立志曾健滢罗小美周亮屈微李书英陈继冰刘建国徐克成
关键词:消融胃癌
不可逆性电穿孔消融治疗胰腺癌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使用不可逆电穿孔(IRE)消融技术治疗不可手术切除性局部进展胰腺癌,观察该技术治疗胰腺癌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前瞻性观察IRE消融术后30d内不良反应并按照改良RECIST标准评价术后(30±7)d客观...
牛立志曾健滢张怡湜梁冰周亮方刚李书英李忠海李蓉蓉陈继冰李朝龙王建南李海波穆峰徐克成
关键词:胰腺癌安全性
肝恶性肿瘤不可逆电穿孔消融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应用不可逆电穿孔(IRE)技术,消融不可手术切除肝恶性肿瘤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2015年7月17日至12月24日前瞻性收集经病理学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或肝恶性转移瘤患者,且不适合外科手术、术前功能状态(PS)评分≤2,排除不能耐受气管全身麻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共16例纳入研究,男12例、女4例,年龄40~86岁,平均(60±10)岁。在B超和CT引导下经皮IRE消融治疗。观察术中血流动力学的改变;采用双侧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7 d内肝、肾功能变化;记录术后30 d内治疗的不良反应。术后1个月复查CT或MR,应用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其短期疗效。结果所有患者IRE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30 d内不良反应腹痛7例次、腹腔积液5例次、胸腔积液4例次、发热3例次、咳嗽及恶心呕吐各2例次、胆道感染及血小板减少各1例次,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未发生治疗相关大出血、胆漏等严重并发症。术后24 h肝功谷氨酸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一过性升高至(637±597)U/L、(510±396)U/L,予以保肝处理后7 d恢复正常。术后1个月疗效评价: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2例、稳定2例、进展1例,肿瘤缓解率81.3%。结论 IRE消融不可手术切除肝恶性肿瘤,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轻微、近期疗效较好,长期疗效有待长时间随访观察。
牛立志刘桂凤曾健滢蔡懿孔小锋梁冰周亮方刚李书英李忠海李蓉蓉徐克成
关键词:消融技术肝肿瘤
氩氦刀消融兔胆囊侧肝脏病理学观察
2014年
目的研究冷冻胆囊侧肝脏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对靠近胆囊0.5 cm处3只实验兔的肝脏进行氩氦刀消融,观察7 d后肝脏消融区与胆囊的形态及病理学改变,以及血清转氨酶在冷冻后各时段的变化。结果消融7 d后肝脏脏面形成黄色类圆形坏死灶,平均直径为(2.25±0.35)cm。消融区与腹壁(2/3)、膈肌(1/3)、肠系膜(1/3)、胃壁(1/3)和结肠(1/3)发生粘连。1/3实验兔出现胆囊穿孔。光镜下可见广泛肝组织坏死。肝组织结构不完整,肝小叶轮廓隐约可见,肝索和肝板崩解断裂呈空网状,肝窦局部充血、局部有大量退变炎性细胞浸润和少量崩解红细胞,核溶解。1/3实验兔胆囊壁全层坏死,肌层崩解,黏膜消失,坏死区内可见大量均一红染物质。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及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均在术后显著升高,其中AST呈一过性升高,在术后第7d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冷冻可有效消融肝脏组织,且可能引起胆囊穿孔。
湛晓牛立志曾健滢梁冰周亮方刚李书英邓春娟邓春梅姚飞汪媛金利张波杨惠霏周序珑李家亮刘建国徐克成
关键词:冷冻消融肝脏胆囊
不可逆电穿孔消融兔胆囊侧肝脏病理学观察
我国是原发性肝癌的高发国家,病死率占恶性肿瘤的第2位[1].肿瘤手术切除是目前肝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乃至根治的主要方法之一,但能获得手术切除的患者低于20%.对于不可切除的肝癌,化疗已成为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但由于可能的不良...
梁冰牛立志曾健滢周亮周序珑方刚姚飞邓春娟汪媛张波李书英邓春梅杨惠霏李家亮刘建国徐克成
关键词:肝癌肿瘤消融疗效评价
胃癌术后复发性病变的不可逆电穿孔消融1例
IRE消融是最新的微创介入消融技术,它利用高强度脉冲瞬时电场,使细胞膜的微孔发生断裂,导致“空洞”产生,不可逆地破坏细胞结构,同时改变细胞膜内外的电化学平衡,导致细胞即时死亡[1-2]。由于消融产生在细胞膜上的微孔为纳米...
牛立志曾健滢罗小美周亮屈微李书英陈继冰刘建国徐克成
关键词:胃癌肿瘤消融临床疗效
食管癌高发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nm23-H_1蛋白的表达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通过对食管癌组织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变化的研究,进一步了解食管癌转移发生的分子学基础。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方法,对食管癌高发区68例手术切除的食管癌组织中nm 23-H_1蛋白聚集进行了研究。结果:68例手术标本病理检查均为食管鳞状细胞癌,其中38例出现淋巴结鳞癌转移病灶。研究表明:nm 23-H_1免疫染色与食管鳞癌的分化程度、PCNA标记指数和浸润程度无关,但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有关,nm 23-H_1低表达组淋巴结转移率(70.27%)明显高于过表达组的转移率(38.71%),P<0.05。nm23-H_1表达存在有异质性。结论:nm 23-H_1低表达在食管鳞癌的转移中起一定的作用。
李健冯常炜李书英周琦王立东
关键词: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
肝恶性肿瘤不可逆电穿孔消融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观察
牛立志刘桂凤曾健滢蔡懿孔小锋梁冰周亮方刚李书英李忠海李蓉蓉徐克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