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升炜

作品数:21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文学
  • 2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篇拉什迪
  • 3篇杂糅
  • 3篇小说
  • 2篇颠覆
  • 2篇短篇
  • 2篇短篇小说
  • 2篇短篇小说集
  • 2篇主义
  • 2篇喜福会
  • 2篇小说集
  • 2篇警戒
  • 2篇后现代
  • 2篇戈尔丁
  • 2篇堕落
  • 2篇《喜福会》
  • 2篇《蝇王》
  • 1篇颠覆传统
  • 1篇顿悟
  • 1篇形式主义
  • 1篇性格

机构

  • 15篇西北师范大学
  • 7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15篇李升炜
  • 3篇杨晓红
  • 2篇蒋虹

传媒

  • 2篇东方论坛(青...
  • 2篇北华大学学报...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社科纵横
  • 1篇北京第二外国...
  • 1篇兰州工业高等...
  • 1篇长春教育学院...
  • 1篇西安社会科学
  • 1篇时代文学(下...
  • 1篇兰州文理学院...
  • 1篇英语文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6
  • 3篇2004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午夜之子》中的历史真相:对后现代自恋叙事的一种解读
2016年
正如后现代主义消解了绝对真理的概念,琳达哈钦"自恋叙事"的概念体现了后现代对传统叙事方式的颠覆。《午夜之子》是典型的自恋叙事文本,它提供了探索历史新观念的最佳例证。本论文依据自恋叙事的3个方面:自我意识的叙事风格、文本邀请读者的参与、自恋叙事引发的文学新规则,对《午夜之子》中的历史书写进行阐释,分析该文本对传统历史观、叙事形式和真理形式的颠覆,以期证明鲁西迪在该文本中颠覆了传统的历史观,预设了多种不同的历史版本,这些不同的历史版本由个人的历史和文字记载的历史共同组成,它们在某些方面是重合的,但却保留了其独特性,是历史的个人版本,是像酸辣酱一样的混合物。这是一种典型的后现代历史哲学观。
李升炜
关键词:后现代自我意识记忆历史观《午夜之子》
英国后殖民作家的流散书写特征
2013年
当代英国后殖民作家用英语写作,他们都熟悉英国和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双边甚至多边文化综合的优势。他们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站在本民族的立场,描述本民族的生活,用文本的形式来演绎被歪曲的历史并表现出明显的对殖民主义的反抗意识。这种反抗是通过使用寓言体的叙述形式和对欧洲文学传统的颠覆表现的。同时,他们还表现出对人类共同命运与未来的关注,表现出探索人类文明之旅的努力。
杨晓红李升炜
关键词:流散流散写作后殖民文化研究
堕落·警戒·拯救——戈尔丁《蝇王》的神话原型解读
这篇论文以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理论依据研究了戈尔丁小说《蝇王》中的原型。神话——原型批评在本质上是一种帮助批评家将文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研究的文学批评理论,它关注的对象是那些明显含有神话或神话因素的文学作品,因...
李升炜
关键词:《蝇王》神话堕落邪恶
堕落·警戒·拯救
这篇论文以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理论依据研究了戈尔丁小说《蝇王》中的原型。神话——原型批评在本质上是一种帮助批评家将文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研究的文学批评理论,它关注的对象是那些明显含有神话或神话因素的文学作品,因...
李升炜
关键词:《蝇王》英国小说威廉·戈尔丁原型批评理论
文献传递
拉什迪短篇小说集《东方,西方》的叙事策略解读
2018年
文章选取拉什迪《东方,西方》小说集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篇《求婚者》和《好建议比红宝石更罕见》,考察这个短篇小说集中两种密切联系的叙事策略:其一是故事开放、松散的结构,另一种是先在读者心中设立期望,然后又使其失望。在《求婚者》中,除了玛丽和迈斯的爱情故事这个主线之外,还交织着许多小故事。这些故事都是独立的,虽互相影射,彼此照应,但并没有完全的平行或对称。这种模式终究没有表达出一种道德教育意义,也不对任何提出的问题做一了结,它们的功能完全是负面的:颠覆和解构关于"东方"和"西方"的不可更改的传统观念。在《好建议比红宝石更罕见》中,读者的期望被一次次的颠覆了。拉什迪以自己不同于现代主义的"顿悟"式短篇小说的方式,演绎了短篇小说写作中经常使用的"悬念"设置技巧。
李升炜蒋虹
关键词:叙事策略颠覆顿悟后现代
试论莎士比亚悲剧的本质被引量:2
2012年
莎士比亚的悲剧显示了他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创作的悲剧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的美学意蕴。四百年来世界各国的评论者从历史、社会、道德、美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各种角度提出了诸多见解和评论。本文拟从主人公的悲剧模式、内因(性格)、外因及悲剧冲突的背后所反映的深刻问题四个方面入手,分析莎士比亚悲剧所反映的共同特征。
李升炜
关键词:悲剧性格莎士比亚
纷乱将至——拉什迪《求婚者》解读
2016年
在《求婚者》中,拉什迪诠释了20世纪60年代伦敦一个功能失调的移民社区因大英帝国的解体而出现的误解、困境和暴力。在帝国的末日阶段,随着梦想的印度和梦想的英国这一对概念的消褪与奔溃,帝国神话的破灭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英语语言作为一种曾经权威、绝对的系统,被剥夺了其权威性,被拆解、被歪曲。殖民时代的神话破灭了,或被打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将怀旧的过去变成了破坏性的"向前",并取代了历史的现在的杂糅叙事。处于过去和现在、神话和历史、边缘和中心、定位与错位、官方语言和经改造的语言的交汇之处的拉什迪,在这个短篇中成功地编汇了一种"杂糅的民族叙事"。
李升炜
关键词:杂糅
“羊皮纸重写”:萨尔曼·鲁西迪《摩尔人的最后叹息》中铭刻的杂糅观念
2021年
在《摩尔人的最后叹息》中,鲁西迪通过"羊皮纸重写"的历史,铭刻了印度文化形成的历史和变异的过程,包括其形形色色的文化遗产,以及它们交织重叠的轨迹。小说中"羊皮纸重写"的隐喻所蕴含的杂糅思想是鲁西迪对文化折中主义的热切期待。这种折中主义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是后殖民时代种族主义话语和"本质主义+民族主义"话语之间的一条艰难的中间道路。本文集中讨论两个相互关联的议题,其一是"羊皮纸重写"如何解构官方历史,颂扬文化的杂糅性,其二是作者对折中主义印度的乌托邦愿景的追求。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尼赫鲁世俗理想并没有一个美好未来,这种幻灭在奥罗拉的死亡和阿尔罕布拉宫的衰落中找到了象征性的对应物。
杨晓红李升炜
关键词:杂糅多元文化主义
从《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交融被引量:1
2011年
《喜福会》讲述了四个美籍华人家庭母女两代的故事,是一部表现中美文化从隔阂、冲突走向融合的小说。小说中所反映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是通过母女关系从误解、冲突到沟通、理解这一过程体现出来的,因此,本文将从母女关系这一视角来详细解读中美两种文化的矛盾与对立以及两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
李升炜
关键词:《喜福会》母女关系中美文化
原型批评的得与失——弗莱“原型理论”评析被引量:2
2006年
弗莱“原型批评”理论曾在西方轰动一时。运用比较方法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批判研究,一方面指出这一批评理论在西方文学解读理论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指出这一理论的不足与缺陷。
李升炜
关键词:弗莱形式主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