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甲楠

作品数:8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冻融
  • 5篇胚胎
  • 4篇冻融胚胎
  • 2篇妊娠
  • 2篇妊娠率
  • 2篇凝血
  • 2篇胚胎发育
  • 2篇胚胎发育潜能
  • 2篇细胞
  • 2篇发育潜能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形成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微粒
  • 1篇血小板血浆
  • 1篇血液系统
  • 1篇血液系统疾病
  • 1篇优质胚胎
  • 1篇早幼粒细胞
  • 1篇柔红霉素

机构

  • 8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8篇李甲楠
  • 4篇卢美松
  • 3篇张洪秀
  • 3篇张晓磊
  • 3篇张雅娟
  • 2篇周晋
  • 2篇王秦
  • 1篇史家岚
  • 1篇王秦
  • 1篇高春艳
  • 1篇杨雪
  • 1篇谭小燕
  • 1篇侯金晓
  • 1篇李金梅
  • 1篇李慧波
  • 1篇马瑞爽
  • 1篇曹峰林
  • 1篇刘明
  • 1篇刘述川
  • 1篇王晶

传媒

  • 3篇中国计划生育...
  • 1篇生殖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4篇2016
  • 2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冻融卵裂期优质胚胎发育速度对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冻融卵裂期优质胚胎过夜培养后卵裂球数目翻倍增长情况与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临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中心因新鲜周期未移植及新鲜周期移植妊娠失败行FET的1723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胚胎数目不同分为A组(移植1枚胚胎,n=183)和B组(移植2枚胚胎,n=1540);根据冻融胚胎过夜培养后卵裂球数目是否达到翻倍或以上,分为倍增组(n=843)和未倍增组(n=361);按照卵裂球数目是否倍增将A组细分为A1组(倍增组,n=108)和A0组(未倍增组,n=75),B组细分为B2组(2枚胚胎均倍增组,n=735)、B1组(仅1枚胚胎倍增组,n=519)和B0组(2枚胚胎均未倍增组,n=286)。比较各组的一般资料及临床妊娠结局。结果纳入的1723个周期中,临床妊娠周期数为1041个,妊娠率60.4%;B组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5)。倍增组(A1组+B2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均显著高于未倍增组(A0组+B0组)(P<0.05),两组流产率、早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1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早产率均显著高于A0组(P<0.05),两组流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B2组、B1组、B0组3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B2组宫内多胎妊娠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3组流产率、晚期流产率、早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冻融卵裂期优质胚胎过夜培养后卵裂球数目发生翻倍增长,提示能获得更好的临床妊娠结局。复苏2枚冻融优质胚胎过夜培养后卵裂球数目均翻倍增长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单胚胎移植,从而减少多胎妊娠风险。
张晓磊王明磊李甲楠卢美松
关键词:冻融胚胎临床妊娠率
冷冻时胚胎发育阶段对囊胚移植临床结局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比较不同发育阶段冷冻的胚胎,解冻后培养至囊胚阶段移植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医学科行冷冻周期移植第5天优质囊胚的2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冷冻时胚胎发育的阶段不同,分为三组:A组为冻融第4天胚胎培养至囊胚阶段移植组(76例);B组为冻融第3天胚胎培养至囊胚阶段移植组(152例);C组为冻融第5天囊胚移植组(57例)。比较各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流产率、早期流产率。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患者的基础资料,年龄、不孕年限和内膜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组患者移植胚胎数的比较中显示,A组(1.51±0.50)大于B组(1.36±0.48),B组大于C组(1.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B组和A组、C组和A组间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流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11.11%)与B组(16.04%)早期流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25.00%)的早期流产率则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第4天胚胎作为冷冻移植的新选择,冻融经囊胚培养后移植与第3天胚胎冻融囊胚培养后移植及直接移植冻融第5天囊胚在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流产率方面可以取得相似的临床结局,可为冷冻周期中囊胚移植提供新策略。值得注意的是第5天冻融囊胚的早期流产率较高,对于早期流产风险因素较高的患者可优先考虑将第4天冻融胚胎培养至囊胚阶段再移植,有助于优化移植策略,减少早期流产的风险。
李甲楠张晓磊王秦张洪秀张雅娟刘美龄吴珩卢美松
关键词:冻融胚胎囊胚移植
三氧化二砷和柔红霉素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的促凝血活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TO)和柔红霉素(DNR)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表面磷脂酰丝氨酸(Ps)暴露及促凝血活性的影响。方法提取2007年3月至2009年2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2例初发APL患者的APL细胞,以12份健康志愿者全血中提取的单个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作为对照。用1μmol/LATO、DNR分别处理APL细胞24h,通过流式细胞术和共聚焦显微镜检测APL细胞的Ps暴露,通过凝血时间和凝血因子生成实验测定相关的凝血活性。乳黏素作为检测APL细胞PS暴露的探针和凝血抑制剂。结果流式细胞仪和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与未处理组比较,ATO处理组APL细胞PS暴露减少;而DNR处理组APL细胞PS暴露明显增加。ATO处理组,APL细胞的凝血时间比未处理组长[(220±41)s比(180±25)S,P〈0.05],凝血因子生成比未处理组少(均P〈0.05);而DNR处理组,APL细胞的凝血时间比未处理组短[(80-1-20)s比(180±25)s,P〈0.05],凝血因子生成比未处理组多(均P〈0.05)。加入乳黏素后,DNR处理组APL细胞的促凝活性降低[内源性、外源性凝血因子Xa及凝血酶生成均减少(均P〈0.05)]。结论APL细胞的PS暴露量与其促凝活性呈正相关。ATO通过减少APL细胞表面的PS暴露而减弱其促凝活性,DNR通过增加APL细胞表面PS暴露而增强其促凝血活性。
史家岚李金梅侯金晓曹峰林刘述川周晋高春艳王晶谭小燕李甲楠刘明刘岩马瑞爽杨雪
关键词:砷剂柔红霉素
玻璃化冻融胚胎过夜培养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研究玻璃化冻融胚胎解冻后过夜培养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中心行冻融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FET)治疗的周期,共936例,依据胚胎移植前是否过夜培养,将其分为两组。A组为解冻后过夜培养移植组,共856例;B组为解冻当日移植组,共80例。依据过夜培养后胚胎是否生长,将A组继续分为A1组:全部胚胎均生长,共499例;A2组:部分胚胎生长,共301例;A3组:无胚胎生长,共56例。将A1组按移植胚胎个数分为Aa组:移植3个胚胎,共173例;Ab组:移植少于3个胚胎,共326例。比较各组患者年龄、内膜厚度、胚胎复苏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结果 A组与B组临床妊娠率(35.86%、33.75%)和种植率(19.13%、13.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42.69%、24.03%)均高于A2(26.91%、12.94%)和A3组(23.21%、13.45%)(P<0.05)。Aa、Ab组在临床妊娠率(41.62%、43.25%)和多胎率(26.38%、25.71%)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较Aa组有更高的胚胎种植率(28.85%vs18.3%)和更低的3胎率(0.71%vs 5.88%)。结论过夜培养后继续生长的胚胎有更高的临床妊娠率与胚胎种植率,增加移植的胚胎个数不能改善临床妊娠结局。
王秦卢美松张雅娟张洪秀李甲楠
关键词:玻璃化冷冻冻融胚胎体外培养
冻融后损伤胚胎发育潜能对临床结局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冻融后部分损伤胚胎发育潜能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中心310个出现部分损伤的冻融胚胎移植周期,根据过夜培养后胚胎继续发育情况分为两组,胚胎解冻第二天未继续发育的41个周期为A组,解冻第二天至少有1枚胚胎继续发育的269个周期为B组。比较两组的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结果 B组的种植率及妊娠率[17.83%(110/617)、32.34%(87/269)]均高于A组[7.69%(7/91)、14.63%(6/41)](P<0.05)。结论冻融后部分损伤胚胎,过夜培养后未继续发育者种植率及妊娠率低,发育潜能是影响临床结局的重要因素。
李甲楠张晓磊张洪秀张雅娟王秦卢美松
关键词:冻融胚胎发育潜能种植率妊娠率
胚胎玻璃化冻存时间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李甲楠
微粒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2年
微粒(microparticle,MP)是细胞活化或凋亡过程中脱落的直径约0.1~1μm的超微膜囊泡。MP首次被提出是在1949年,Chargaff等发现乏血小板血浆包含一种可沉积的因子,这种因子可以使凝血酶的增殖加速。后来通过电镜首次鉴定出这种具有促进血栓形成的亚细胞因子,并命名为“血小板尘埃”,也就是血小板微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PMP)。
李甲楠李慧波周晋
关键词:血小板微粒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血浆细胞活化血栓形成凝血酶
冻融后损伤胚胎发育潜能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李甲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