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湘宁

作品数:43 被引量:156H指数:9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2篇天文地球
  • 33篇生物学

主题

  • 16篇TING类
  • 13篇二叠纪
  • 11篇动物群
  • 10篇化石
  • 9篇二叠世
  • 6篇茅口期
  • 5篇地层
  • 5篇早二叠世
  • 5篇中二叠世
  • 5篇石炭
  • 5篇宗地
  • 5篇海平
  • 5篇海平面
  • 5篇海平面变化
  • 5篇TING类化...
  • 4篇茅口组
  • 3篇有孔虫
  • 3篇石炭世
  • 3篇台地
  • 3篇剖面

机构

  • 41篇南京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南...
  • 6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43篇杨湘宁
  • 15篇施贵军
  • 14篇刘家润
  • 10篇周建平
  • 7篇史宇坤
  • 5篇孙历
  • 5篇朱李鸣
  • 4篇金小赤
  • 4篇郑洪
  • 3篇殷小龙
  • 3篇冯洪真
  • 3篇陈云棠
  • 2篇林春明
  • 2篇董琳
  • 2篇冯蘅
  • 2篇孔凡凡
  • 2篇黄浩
  • 2篇吴智平
  • 1篇徐光伟
  • 1篇郝诒纯

传媒

  • 13篇古生物学报
  • 8篇微体古生物学...
  • 6篇高校地质学报
  • 5篇地层学杂志
  • 3篇中国科学(D...
  • 2篇科学通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7
  • 5篇2005
  • 5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 4篇2001
  • 2篇2000
  • 5篇1999
  • 1篇1998
  • 3篇1997
  • 2篇1996
  • 4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南地区早—中二叠世玥类复合标准序列的建立及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03年
利用西南地区 10条石炭系—二叠系剖面上的类分布建立了该地区早—中二叠世类复合标准序列( CSS) ,总结了类 6 8属 6 32种在该地区的分布延限。根据类物种在复合标准序列上的分布规律 ,阐述了这一时期类动物群物种分异度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 ,西南地区类物种分异度在早—中二叠世变化显著 ,共经历过三次快速增长时期 ,分别与假希瓦格亚科、米斯亚科及新希瓦格科的辐射演化有关 ;而物种分异度的两次大幅度下降则分别反映了早二叠世的动物群更替事件及中二叠世集群灭绝事件对本地区类动物的影响。
殷小龙杨湘宁朱李鸣史宇坤
关键词:二叠世TING类
Quasifusulina的旋壁构造及其在(竹蜓)类分类、演化中的意义被引量:5
1993年
本文介绍作者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竹蜓)类Quasifusulina旋壁超微构造的初步研究结果。电镜观察表明,Quasifusulina旋壁的主要部分系由许多近等轴的方解石微粒构成,这些微粒有规律地叠置在一起,形成了一系列垂直于壳表、彼此相邻的方解石复合体。尽管其光学特征与蜂巢层和透明层颇为相似,但从构成旋壁的方解石微粒的形状、大小及排列和定向方式来看,Quasifusulina旋壁的超微构造既明显地有别于典型的蜂巢层,也不同于典型的透明层。为便于描述,作者建议将Quasifusulina旋壁的这种特殊构造称为“原蜂巢层”(prokeriotheca)。 根据电镜观察,Quasifusulina旋壁由原蜂巢层及不连续的内疏松层构成,它可能代表了?类有孔虫中一种独特的旋壁类型。这种旋壁构造在?类动物的分类及演化研究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杨湘宁郑洪
关键词:TING类化石
广西、贵州的Zelia及其地层分布被引量:1
1996年
标本采自广西宜山、天等和贵州独山、紫云等地的早二叠世地层中。Zellia富集于层面,大多和Pseudoschwagerina,Sphaeroschwagerina,Robustoschwagerina共生,在确定石炭二叠系界线时具有一定的地层意义。现对Zelia的属征加以阐述、讨论和归并。
周建平杨湘宁
关键词:古动物学TING类地层分布
费伯克(竹蜓)属Verbeekina Staff 1909旋壁超微构造特征被引量:4
1992年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现已绝灭的古代(竹蜓)类有孔虫旋壁的超微构造,使研究者可以观察到构成这类生物硬体的可以识别的基本颗粒。这样,研究(竹蜓)类旋壁的生物矿物学特征便成为研究者们面临的一项新的任务,而对化石超微构造的研究无疑是进一步提高无脊椎动物系统分类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郑洪杨湘宁
关键词:旋壁超微构造
贵州省紫云县宗地乡下二叠统隆林阶地层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04年
贵州省紫云县宗地乡下二叠统隆林阶实测地层剖面中含类化石 8属 2 1种。就类动物群的特征分子及属种分异度等而言 ,宗地剖面与广西宜山马脑山剖面相同 ,均以 Staffella与 Pseudoendothyra为标志 ,但宗地剖面类动物群属种分异度较高 ;在类动物群物种主要构成类群上 ,宗地剖面与云南广南小独山剖面情况较为相似 ,皆以 Pseudofusulina与 Schwagerina分子共同繁荣为特征 ,但属种分异度相对较低。宗地剖面隆林期沉积环境总体上类似于开阔台地环境 ,但与典型的台地边缘及滨海边缘沉积环境相比 ,其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差、能量相对较低。
史宇坤杨湘宁刘家润董琳朱李鸣林春明
关键词:生物地层二叠系TING类宗地
茅口期相对海平面变化对类动物群的影响——以贵州盘县火铺镇茅口组剖面为例被引量:14
2000年
分析贵州盘县火铺镇茅口期海平面变化的过程和类动物群的变化规律 ,研究相对海平面变化对类动物群构成及演替的影响。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可引起水深及相关生态条件的改变 ,并对类动物群产生影响。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幅度和速率是造成类动物群面貌变化的重要因素。三级相对海平面上升末期和下降末期 ,海平面的大幅度抬升或下降是造成类物种丰度下降、新种增加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海平面的持续缓慢上升或下降有利于类物种丰度的增加和新种的出现 ,而海平面快速上升或下降则是一个不利的因素。茅口期晚期最大的一次类物种绝灭高峰可能与这一时期三级海平面上升初期的海平面快速抬升有关。十米级相对海平面变化较为频繁 ,对类背景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是导致类动物群物种更替的主要原因。
刘家润杨湘宁施贵军冯洪真陈云棠周建平
关键词:TING类动物群海平面变化茅口期
贵州台地相区宗地剖面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层序地层特征被引量:7
2005年
应用露头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在详细的岩石岩相学、沉积学研究和精细的地层划分对比基础上,对贵州宗地剖面晚石炭世—二叠纪早期地层进行了露头层序地层研究。研究表明,贵州宗地剖面晚石炭世—二叠纪早期地层至少可识别出6种主要岩相及11种具有不同环境意义的微相类型。宗地剖面晚石炭世地层可以划分出6个三级层序,二叠纪早期地层可划分出4个三级层序。笔者等阐述了沉积层序的各种界面的露头标志,探讨了三级层序和层序区域对比的基本特征。三级沉积层序在不同古地理单元和不同沉积环境中可以进行对比。三级层序发育TST和HST,LST不发育或难以识别。
林春明杨湘宁卓弘春漆滨汶
关键词:层序地层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宗地
滇西耿马县小新寨中二叠世沙子坡组“Rugososchwagerina”的再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中二叠世的Eopolydiexodina-Rugososchwagerina类动物群是一个具有重要地层及古地理意义的动物群,也是滇西保山地块沙子坡组的一个指示性动物群。文中详细研究了耿马小新寨沙子坡组“Rugososchwageri-na”标本的形态学特征,阐明了其与RugososchwagerinaMiklukho-Maklay,1956的模式标本在特征上的显著区别。依据幼壳形态特征在类个体发育及系统发生研究中的重要性,对小新寨“Rugososchwagerina”标本的属级分类提出质疑,并建议建立新属Xiaoxinzhaiellagen.nov.。
史宇坤杨湘宁金小赤
关键词:中二叠世沙子
贵州省紫云县宗地剖面早石炭世大塘期—早二叠世栖霞期的■类动物群被引量:15
2009年
贵州省紫云县宗地剖面产出早石炭世大塘期至早二叠世栖霞期连续的■类化石序列。研究结果显示:该段地层中共产出■类36属453种(包括14个新种、14个亚种、47个相似种、18个变种以及30个未定种)。依据化石组合特征,可以识别出13个■类化石带,从老至新为Eostaffella-Eostaffellina富集带,Pseudostaffella富集带,Profusulinella deprati延限带,Profusulinella chaohuensis-P.fenghuangshanensis间隔带,Fusulina-Fusulinella富集带,Protriticites ziyunensis sp.nov.富集带,Triticites hobblensis延限带,Triticites panteleevi富集带,Spha-eroschwagerina subrotunda延限带,Eoparafusulina ovata富集带,Staffella-Pseudoendothyra组合带,Miselli-natermieri富集带,Misellina pamirensis-Misellina ovalis共存延限带。依据各带中的■类属种分布,宗地剖面的■类化石带序列可以很好地与中国华南、北美得克萨斯、日本中部和俄罗斯等地区同期的■类化石序列对比。
史宇坤刘家润杨湘宁朱李鸣
茅口期■类动物的灭绝过程——灭绝选择性与物种个体大小关系的验证被引量:3
2001年
对茅口期类动物群灭绝过程的分析揭示 ,若将类物种按壳体大小分为两类 ,从动物群物种分异度、物种净增速率的变化来看 ,大个体 (壳长 >6mm)物种与小个体 (壳长≤ 6mm)物种的灭绝过程并无明显的区别。根据壳壁等特征 ,茅口期类可分为南京类、希瓦格类、费伯克类和新希瓦格类 4个主要类群 ,各主要类群及其壳体大小不同的物种灭绝过程有明显的差异。在灭绝事件早期 ,各类群及其壳体大小不同的两类物种所受的影响有所不同。在早期的灭绝中 ,南京类、新希瓦格类、希瓦格类中壳长 >6mm和费伯克类中壳长≤ 6mm的物种显著减少 ,而希瓦格类中壳长≤ 6mm以及费伯克类中壳长 >6mm的物种则未受明显的影响。在茅口期晚期 ,由于灭绝压力的增大 ,除南京类外 ,所有类群及其物种无论个体大小均受到重创 ,导致类动物群物种分异度陡然下降研究结果证明 ,在灭绝强度较小时 ,类动物的生物学特征 ,如壳体大小、壳壁特征对物种的存活率有一定影响 ,而在集群灭绝的高峰期间 。
杨湘宁刘家润施贵军周建平
关键词:二叠纪茅口期TING类化石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