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雅琼

作品数:22 被引量:164H指数:7
供职机构:河北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1篇天文地球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7篇地震
  • 12篇震源
  • 8篇震源机制
  • 5篇应力场
  • 4篇震源机制解
  • 3篇地震前
  • 3篇震前
  • 3篇构造应力
  • 3篇构造应力场
  • 3篇发震
  • 3篇反演
  • 2篇地震预测
  • 2篇断层
  • 2篇发震构造
  • 2篇M
  • 1篇等深线
  • 1篇地壳
  • 1篇地壳速度
  • 1篇地震安全
  • 1篇地震安全性

机构

  • 22篇河北省地震局
  • 5篇中国地震局
  • 2篇山西省地震局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广东省地震局
  • 1篇吉林大学
  • 1篇陕西省地震局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台湾大学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 1篇中国地震应急...

作者

  • 22篇杨雅琼
  • 11篇王晓山
  • 8篇冯向东
  • 7篇刁桂苓
  • 2篇张双凤
  • 2篇张小涛
  • 2篇马栋
  • 2篇韩丽萍
  • 2篇徐锡伟
  • 1篇王帅军
  • 1篇陈宇军
  • 1篇王夫运
  • 1篇孙晴
  • 1篇苏金蓉
  • 1篇张跃刚
  • 1篇韩晓飞
  • 1篇张素欣
  • 1篇周清良
  • 1篇文雯
  • 1篇刁桂岺

传媒

  • 3篇华北地震科学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国际地震动态
  • 2篇世界地震译丛
  • 2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震
  • 1篇地震研究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华南地震
  • 1篇山西地震
  • 1篇灾害学
  • 1篇中国应急救援
  • 1篇地震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超松弛迭代法反演震源破裂过程解的稳定性分析
2009年
主要讨论超松弛迭代法反演震源破裂过程解的稳定性。在精确反演的基础上,分别对数据扰动和模型扰动进行分析,用MATLAB作图进行对比并得出最后的结论:超松弛迭代法反演震源破裂过程的结果是可靠的。
翟璐媛杨陈杨雅琼
关键词:震源破裂过程稳定性
强震后不同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2010年
一、引言2010年4月14日0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县(33.23°N,96.61°E)发生Ms7.1级地震。截至2010年4月25日下午17时,玉树地震已造成2220人遇难,70人失踪,大量房屋严重破坏。这是我国即汶川大地震后。
王金萍玄月玄月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灾后心理干预心理援助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小震震源机制解分析被引量:13
2010年
利用P、S最大振幅比数据反演中小震震源机制方法,选取2001—2008年发生在内蒙古中西部的中小地震的数字波形数据,反演得到130个地震震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震源机制存在NWW-SEE向和NE-SW向的两组节面,受近NEE-SWW方位的压应力和NNW-SSE方位的张应力作用,NWW-SEE向的破裂面产生右旋走向滑动,NNW-SSE向的破裂面产生左旋走向滑动。系统聚类分析显示,内蒙古中西部中小地震以直立节面、走滑型震源机制解为主。通过对杭锦旗、托克托两次4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与背景场对比,认为均不是"前兆地震"。通过对震源机制的一致性参数分析,内蒙古中西部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出现低值区,对地震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刘芳王晓山杨雅琼
关键词:振幅比震源机制解地震预测
震源断层方法在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8年
通过精确修订震源位置后,小震呈现线性或带状分布规律,使用数学方法对线性或带状分布的中小地震拟合一个空间的平面作为震源断层,来揭示地震空间分布与活动构造的关系。以1976年唐山7.8级地震、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和2013年芦山7.0级盲断裂地震为例,对大震区余震的震源断层进行拟合,获得了3次地震发震断层在震源深度上的几何结构和运动方式,且拟合结果与深部构造探测比较吻合,表明震源断层方法对于活断层探测有重要的补充意义。
杨雅琼冯向东刁桂苓徐锡伟
关键词:活断层
晋冀鲁豫交界地区震源位置及震源区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被引量:3
2011年
利用邯郸数字台网记录到的2001—2008年间460次ML≥1.0地震的1 861条P波到时数据,采用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联合反演方法确定晋冀鲁豫交界地区(35.0°~38.0°N,113.0°~116.0°E)地震的震源位置分布和该区域的速度结构。结果表明:①经过重新定位后,P波走时的均方根残差(RMS)由反演前的1.35s降到反演后的0.45s。定位偏差在EW方向上平均为0.031km,在NS方向上平均为0.029km,在垂直方向上平均为0.060km。②邢台震区的中小地震明显呈NEE向分布,深度主要集中分布在7~14km范围内;磁县震区中小震分布相对复杂,具有NEE和NWW两个展布方向,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8~18km范围内,总体上晋冀鲁豫交界地区中小地震深度呈现北部浅南部深的趋势。③反演得到了晋冀鲁豫交界地区的速度结构,在邢台地震极震区下方7~14km处存在低速层,与1966年邢台7.2级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致;在磁县地震极震区下方13~18km处也存在低速层与1831年磁县7.5级地震震源深度一致,且磁县震区下方的速度结构比邢台震区更为复杂。
张小涛韩丽萍王晓山张双凤杨雅琼
关键词:联合反演地震定位
大陆内的长余震序列和对地震危险性评估的意义被引量:6
2009年
板块构造学说最强大的特点之一,是通过已知的板块运动可以了解板块边界未来大地震的地点和平均复发间隔。然而板块构造学却不能探知板块之内何时何处发生地震,因为理想的板块内部不发生形变。因此,在板块内部,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估主要依靠的假设是,短期历史记录给出的小地震的位置反映出连续形变从而引发未来大地震(Shed-locketal,2000)。然而在此我们提出,最近的这些地震有许多可能是数百年前大地震的余震。我们提出一简单模型可预测:余震序列的长度和断层应力加载的速率成反比。预测缓慢形变的大陆内的余震序列显著长于快速加载的板块边界通常观测到的10年。这些预测与观测结果一致。所以把大陆地震看作稳态地震活动的通行做法过高估计了现今活动地区的危险性,而低估了其他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Seth Stein刘勉杨雅琼
关键词:地震危险性评估余震序列板块构造学说陆内大地震
北京及附近地区地壳速度结构与构造被引量:8
2011年
利用研究区多条地震测深剖面段观测资料解释及多条剖面段的模型数据计算出了研究区结晶基底及莫霍面深度等深线结果,对该地区地壳深部速度结构与构造进行了较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地壳深部速度结构与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浅部基底断裂发育;研究区莫霍面等深线总体特征显示出从东向西逐渐加深趋势,局部区域显示异常变化,变化较大的区域在三河平谷和唐山附近,而在其深部,根据地震波动力学及运动学特征和二维速度结构中的地震界面与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推测有地壳深部断裂带存在,且在地壳内部上、中、下地壳中均显示有低速块体的存在,而且低速块体通常在深部断裂带一侧或两侧上显示。
王帅军王夫运张成科黄灿杨雅琼齐浪
关键词:地震测深等深线地壳地震剖面
缅甸弧地区地震的空间分布和震源机制特征
2008年
缅甸弧作为印度板块的东边界,印度板块在此俯冲到缅甸板块之下。缅甸弧代表了主喜马拉雅碰撞带与安达曼弧的转换地带,是特提斯构造体系正向碰撞和侧向走滑的转换部位。同时缅甸弧地震带是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中源地震集中的地区之一。中国川滇及西藏东部的地震活动可能与缅甸北部的地震带有密切的联系,这里显然受到了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影响。
王晓山刁桂苓冯向东杨雅琼
关键词:地震带震源机制
运用小波变换方法研究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性被引量:3
2011年
运用小波变换方法,以不同的小波时间尺度分析了华北地区1480~2009年M≥5.0和1970~2009年M≥4.0地震的贝尼奥夫应变数据,得到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分析表明:目前华北地区从1480年以来的M≥5.0地震活动刚过活跃期,处于应力积累阶段,而1970年以来M≥4.0地震存在7年左右的活动周期,目前正在进入4级以上地震的活跃期。
张小涛冯向东张跃刚张双凤杨雅琼韩丽萍
关键词:小波变换地震活跃期
全球9级地震的频度被引量:7
2008年
几十年来,地震学家一直在寻找最大地震尺度与俯冲带其他性质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认为某些俯冲带可能永远不会发生9级或者更大的地震。2004年安达曼MW9.2级地震的发生,使这种观点受到了置疑。假如最大地震的复发时间为数百年,而对这些复发时间却罔然无知且我们的观测时段又非常有限,我认为,我们还不能下此结论。目前的证据不能排除任何俯冲带发生9级或者更大地震的可能。基于理论的地震复发时间,我估计全球每百年应发生1~3次M9级地震,过去半个世纪发生的5次M9级地震,反映了地震在时间上的丛集性,并非长期平均水平。
R. McCaffrey杨雅琼王晓山
关键词:俯冲带地震地震复发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