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晓
- 作品数:14 被引量:116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超声引导下关节腔注射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17
- 2020年
- 目的探讨分析超声引导下关节腔注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不同严重程度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5月-2019年6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超声引导下关节腔PRP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X线影像学资料,并依据Kellgren&Lawrence(K&L)分级标准分为0、Ⅰ、Ⅱ、Ⅲ、Ⅳ级组。各组患者均接受4次PRP关节腔注射治疗,注射间隔1周;并分别于注射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完成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骨关节炎指数的疗效评估和不良反应评价。结果共纳入患者102例,无0级病例纳入;其中,K&LⅠ级20例、Ⅱ级37例、Ⅲ级31例、Ⅳ级14例;未有不良事件报告。K&LⅠ、Ⅱ、Ⅲ级组患者VAS评分和WOMAC评分均随时间明显改善(P<0.001);各组治疗后3、6个月分别与治疗前相比,VAS、WOMAC评分均改善明显(P<0.05);各组治疗后3、6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LⅠ级组治疗后3、6个月WOM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K&LⅡ、Ⅲ级组治疗后3个月WOMAC评分均优于治疗后6个月(P<0.05)。K&LⅣ级组患者随访至3、6个月时,VAS评分和WOMAC评分随时间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关节腔注射PRP操作安全、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轻、中度膝骨性关节炎疼痛、改善功能障碍,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 栾烁栗晓林彩娜刘翠翠马超伍少玲
- 关键词:膝骨性关节炎超声引导注射富血小板血浆
- 普瑞巴林联合神经妥乐平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6
- 2017年
- 目的:探讨神经妥乐平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单独使用神经妥乐平与联合使用普瑞巴林和神经妥乐平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缓解程度、对患者情绪以及睡眠状况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脊髓损伤伴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62例,电脑随机分2组,分别为神经妥乐平组、普瑞巴林联合神经妥乐平组,神经妥乐平组起始剂量为4U bid,普瑞巴林联合神经妥乐平组起始剂量为普瑞巴林75mg bid+神经妥乐平4U bid,间隔3d调整药物剂量,疗程为4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对患者进行疼痛、情绪和睡眠质量的评估。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对患者服药前和疗程结束后的疗效分别进行评估。结果:单独使用神经妥乐平可以缓解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同时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联合使用普瑞巴林和神经妥乐平治疗后,患者的VAS和HAD评分均较神经妥乐平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神经妥乐平可以缓解脊髓损伤患者的疼痛症状,联合使用普瑞巴林和神经妥乐平不仅明显缓解脊髓损伤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症状,同时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睡眠质量,进而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 栗晓柯松坚罗海杰张新胜阮玉婷伍少玲马超
-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脊髓损伤普瑞巴林神经妥乐平抑郁
- 超声引导髋关节腔富血小板血浆注射对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分析
- 2021年
- 目的探讨分析超声引导下髋关节腔注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超声引导下髋关节腔PRP注射的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疗效。患者均接受4次注射,每次注射间隔1周;分别在治疗前和开始治疗后1、3、6个月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Index,WOMAC)、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等疗效评估和不良事件记录。正态分布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用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行Friedman检验。结果共纳入患者29例,依据国际骨循环研究学会骨坏死分期标准,Ⅰ期2例,Ⅱ期11例,Ⅲ期11例,Ⅳ期5例。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7.0(5.5,8.0)、4.0(3.0,5.0)、3.0(2.0,3.0)、3.0(2.0,5.0)分,WOMAC评分分别为(39.27±11.70)、(28.34±8.08)、(22.82±6.09)、(24.13±7.55)分,Harris评分分别为46.0(40.0,64.0)、71.0(57.5,75.0)、78.0(68.0,80.5)、78.0(64.0,80.0)分,各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5.423,P<0.001;F=46.710,P<0.001;χ^(2)=66.347,P<0.001)。治疗后1、3、6个月时与治疗前比较,以及治疗后3个月时和治疗后1个月时比较,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时与治疗后3个月时相比,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时与治疗后1个月时相比,WOMA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而VAS评分和Harri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不良事件报告。结论超声引导下髋关节腔PRP注射能有效缓解股骨头坏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髋关节功能,且效果持续至少6个月。但未来需更大样本量的随机对�
- 王少玲栾烁范胜诺刘翠翠栗晓马超伍少玲
-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富血小板血浆
- 富血小板血浆修复重建退变腰椎间盘组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17年
- 腰椎间盘退变及其诱发的下腰痛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医疗和经济负担,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是自体全血经离心后得到的血小板浓缩物,因其独特的生物学活性,已用于多种慢性疼痛、骨骼与软组织损伤性疾病的临床替代疗法。既往研究显示,富血小板血浆释放的多种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能有效抑制退变椎间盘的细胞凋亡并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尤其在退变早期发挥重要作用,有望从根本上阻遏甚至逆转退变进程,从而减轻疼痛和促进修复。我国这一领域研究较少,相关临床证据尤其不足。本文主要对国内外PRP促进退变椎间盘修复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栾烁阮玉婷栗晓伍少玲马超
- 关键词:富血小板血浆
- 运动训练对椎间盘退变模型大鼠疼痛及细胞外基质合成的影响被引量:3
- 2017年
- 背景:研究表明运动训练可促进健康大鼠椎间盘内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合成。对于已经退变的椎间盘,运动训练对其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合成是否同样具有促进作用?从而对其下腰痛产生影响?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退变模型大鼠椎间盘内细胞外基质合成的影响。方法:大鼠L5-6椎间盘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制备椎间盘退变模型,术后休息2周以恢复创伤。随机分为2组,运动组大鼠每天进行跑步训练;而自然恢复组则只限于笼内自由活动。术后7,14,28,42,56,70 d进行行为学测试,并取材阿新蓝染色检测椎间盘内蛋白多糖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含量。结果与结论:(1)造模术后第7天与基线值比较,大鼠穿刺椎间盘所对应背部位置的压力阈值明显降低,而整理毛发和"湿狗摇动"等自发行为指标增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完全弗氏佐剂椎间盘内注射引起退变、诱发局部痛觉过敏和行为异常;(2)运动组大鼠在运动训练14 d后,背部压力阈值增加、"湿狗摇动"行为减少,且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整理毛发行为则在运动训练28 d后出现明显减少,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运动训练可以减轻模型大鼠由椎间盘退变引起的疼痛;(3)术后第21天时,2组椎间盘髓核和纤维环中蛋白多糖、蛋白聚糖、Ⅱ型胶原含量均较基线值显著下降(P<0.01),提示完全弗氏佐剂注射节段椎间盘发生退变;(4)运动组大鼠在运动训练14 d后,髓核中蛋白多糖、蛋白聚糖、Ⅱ型胶原及纤维环中蛋白多糖含量明显增多,且与相应的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经过8周的运动训练,运动组大鼠髓核和纤维环的蛋白多糖含量与自然恢复组比较约增加四至五倍,髓核中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约增加三至四倍;(5)综上所述,运动训练可以促进退变椎间盘�
- 罗海杰柯松坚林彩娜万青栗晓刘翠翠马超伍少玲
- 关键词:椎间盘退化细胞外基质完全弗氏佐剂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下腰痛
- 细胞移植治疗顽固性癌痛被引量:2
- 2012年
- 背景:寻找一些缓解癌痛的新方法,使癌症患者在延长其生存期的同时最大限度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十分重要的。目的:综述细胞移植治疗顽固性癌痛的现状及新进展。方法:使用PubMed文献检索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采用医学主题词检索,检索词为"脑啡肽;嗜铬细胞;PC12细胞;人嗜铬细胞瘤细胞;移植镇痛",时间范围为2000-01/2011-08,语言限定为英文和中文。共检索到97篇文章,其中综述13篇,实验研究84篇。选择文章主要内容与细胞移植治疗顽固性癌痛直接相关的、针对性强、代表性好、相关领域权威杂志的文章共32篇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镇痛是治疗顽固性癌痛的一种新思路,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已经证实其镇痛效果。课题组开题首次提出PC12细胞移植镇痛的概念。前期的动物实验表明PC12细胞移植具有镇痛效果,并证实了其安全性。人嗜铬细胞瘤给镇痛提供了丰富的细胞来源,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 栗晓马超
- 关键词:癌痛嗜铬细胞PC12细胞
- 渐进抗阻肌力训练对与工作相关的慢性颈痛疗效的研究被引量:16
- 2015年
- 目的:观察渐进抗阻肌力训练对与工作有关的慢性颈痛的临床疗效,为指导颈痛患者进行运动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58例慢性颈痛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渐进抗阻训练组(A组)、固定阻力抗阻训练组(B组)和对照组(C组)。三组患者均给予人体工效学指导,训练组给予弹力带颈部肌群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抗阻肌力训练,每个动作训练8—12次,每天训练1次,每周至少3次,持续6周。A组训练阻力渐进增加,分别为30%、50%、70%颈部最大等长收缩肌力(MIS),每两周进行1次阻力调整;B组训练阻力固定为入组时70%MIS;C组除外人体工效学指导,不加以其他治疗手段。在患者训练前,训练后2周、4周、6周和3月,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颈部MIS进行评估。结果:共49例患者完成训练和随访,其中,A组19例、B组13例和C组17例。三组患者治疗前VAS、NDI和MIS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6周训练后,训练组患者VAS、NDI明显改善,MIS增加,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A组患者疼痛减轻出现较快,效果明显,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抗阻肌力训练可有效缓解与工作有关的慢性颈痛患者的疼痛,改善颈椎功能,增加颈部肌群肌力;采用低强度开始、渐进式抗阻肌力训练可较快减轻疼痛,效果明显,易于接受。
- 于丁林彩娜栗晓马超伍少玲
- 关键词:慢性颈痛随机对照研究
- 单侧下背痛患者脊柱核心肌群的磁共振成像变化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探讨单侧下背痛患者脊柱核心肌群的变化,为指导制定下背痛运动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方法:178例单侧下背痛患者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期组(n=76)和慢性期组(n=102),采用Onis软件和Image J软件分析受试者腰部MRI图像,比较痛侧和非痛侧腰大肌(PM)、腰方肌(QL)、多裂肌(MF)和竖脊肌(ES)的肌肉横截面积(CSA)、肌肉平均信号强度(MSI)和脂肪浸润(FI)比例。结果:急性期组中,痛侧PM和ES的CSA较非痛侧肌肉小(P<0.05),MSI和FI比例较非痛侧肌肉高(P<0.05);慢性期组中,痛侧MF和ES的CSA较非痛侧肌肉小(P<0.05),MSI和FI比例较非痛侧肌肉高(P<0.05);急性期组痛侧ES的CSA较慢性期组痛侧肌肉大(P<0.05),MSI和FI比例较慢性期组痛侧肌肉低(P<0.05)。结论: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患者存在痛侧竖脊肌的肌肉萎缩和脂肪浸润,慢性期组患者痛侧多裂肌萎缩明显。通过MRI研究LBP患者腰椎核心肌群情况,可为出现异常变化的肌肉设计针对性训练动作和方法提供依据,有助于尽快恢复脊柱力学,改善功能障碍。
- 林彩娜万青曾伟科栗晓伍少玲马超
- 关键词:下背痛肌肉萎缩脂肪浸润
- 微囊化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在人工脑脊液中的生长和分泌特征被引量:1
- 2015年
- 背景:微囊化细胞是目前常用的免疫隔离工具,可以解决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存在的免疫排斥问题,然而微囊化对人嗜铬细胞瘤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微囊化的人嗜铬细胞瘤细胞在人工脑脊液中的生长及分泌功能。方法:取手术切除的人嗜铬细胞瘤组织,采用连续分次胶原酶消化法分离人嗜铬细胞瘤细胞,并用人工脑脊液进行原代细胞培养。用海藻酸盐-聚赖氨酸-海藻酸盐微囊包裹原代培养的人嗜铬细胞瘤细胞,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人工脑脊液中的微囊化和非微囊化的人嗜铬细胞瘤细胞的形态;用CCK-8试剂盒测定人嗜铬细胞瘤细胞的增殖情况;用Elisa试剂盒检测微囊化和非微囊化的人嗜铬细胞瘤细胞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和甲硫氨酸脑啡肽浓度。结果与结论:微囊化的人嗜铬细胞瘤细胞镜下呈悬浮、聚集生长状态,细胞突起观察不明显。与非微囊化组相比,微囊化人嗜铬细胞瘤细胞增殖较快,甲硫氨酸脑啡肽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量较多。但不同病例来源的细胞,甲硫氨酸脑啡肽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差异较大。提示微囊化的人嗜铬细胞瘤细胞在人工脑脊液中具有良好的生长和分泌功能,并且不同病例来源的人嗜铬细胞瘤细胞可以相对稳定地分泌甲硫氨酸脑啡肽和去甲肾上腺素。
- 栗晓张新胜罗海杰栾烁万青伍少玲马超
- 关键词:人工脑脊液免疫隔离甲硫氨酸脑啡肽
- 马尾神经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后引发反应性关节炎1例报道被引量:1
- 2011年
- 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38岁,外伤致双下肢运动感觉障碍伴大小便障碍43d。患者于43d前从4m高处跌落致L1、L2爆裂性骨折,当地医院行T12~L3椎体内固定术,术后患者仍有双下肢乏力、不能独立行走,双下肢浅感觉减退,大小便功能障碍。
- 栗晓马超伍少玲
- 关键词:反应性关节炎神经源性膀胱马尾神经损伤双下肢乏力小便功能障碍大小便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