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启堂

作品数:39 被引量:288H指数:10
供职机构:江门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1篇成像
  • 11篇磁共振
  • 7篇动脉
  • 6篇造影
  • 5篇X线
  • 5篇64层螺旋
  • 5篇磁共振成像
  • 4篇血管
  • 4篇肿瘤
  • 4篇卒中
  • 4篇脑卒中
  • 4篇X线计算
  • 4篇X线计算机
  • 3篇性病
  • 3篇影像
  • 3篇张量成像
  • 3篇输尿管
  • 3篇体层摄影
  • 3篇体层摄影术
  • 3篇尿管

机构

  • 30篇江门市中心医...
  • 8篇中山大学
  • 4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37篇梁启堂
  • 16篇龙晚生
  • 15篇胡茂清
  • 14篇张朝桐
  • 10篇罗学毛
  • 10篇钟向阳
  • 7篇郭云峰
  • 7篇金志发
  • 6篇兰勇
  • 5篇李伟
  • 4篇崔恩铭
  • 4篇蔡小琴
  • 4篇吴标
  • 4篇陈丹凤
  • 4篇李卓永
  • 4篇龙昉
  • 4篇燕铁斌
  • 4篇黎冠东
  • 4篇谭国强
  • 3篇陈雄钊

传媒

  • 5篇中国CT和M...
  • 2篇现代医用影像...
  • 2篇国际医药卫生...
  • 2篇中国康复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2篇中国现代医生
  • 2篇第三届放射青...
  • 1篇当代医学
  • 1篇内蒙古中医药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包头医学院学...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白求恩军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种影像检查技术在肋骨骨折法医鉴定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多种影像检查技术在肋骨骨折法医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7年6月在本院进行肋骨骨折检查的患者256例,对同一患者的DR、多排螺旋CT横断位、MPR、VR等多种图像进行对比;同时对屏气情况进行分组,以分析不同呼吸状态下,不同影像学技术在肋骨骨折法医鉴定中的应用价值。结果:256例患者中,DR发现骨折465处,可疑骨折126处,漏诊骨折255处;多排螺旋CT横断位扫描发现骨折658处,可疑骨折80例,漏诊骨折108处; MPR发现骨折705处,可疑骨折86处,漏诊骨折55处; VR发现骨折470处。可疑骨折105处,漏诊骨折271处;多排螺旋CT横断位+MPR+VR发现骨折736处,可疑骨折62处,漏诊骨折48处;法医学鉴定时发现骨折781处,可疑骨折65处。不同检查方式间在肋骨骨折的诊断上存在统计学差异。屏气成功组中439处肋骨骨折未受干扰,48处肋骨骨折受到干扰;屏气未成功组中207处肋骨骨折未受干扰,152处肋骨骨折受到干扰;屏气是否成功对肋骨骨折诊断的干扰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严格的屏气训练后屏气状态下的多排螺旋CT横断位+MPR+VR发现肋骨骨折的准确性最高,对法医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梁启堂钟向阳张嘉瑜陈相猛崔恩铭张朝桐
关键词:MSCT法医学鉴定肋骨骨折多平面重建
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影响被引量:21
2014年
目的 结合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探讨基于人体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FES)改善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 收集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48例,按照年龄、性别、病程、Brunnstrom分期及脑卒中类型进行分层后,应用Minimize计算机软件随机分为四通道FES组(18例)、双通道FES组(15例)及安慰刺激组(15例).3组患者常规治疗相同,四通道FES组采用基于正常行走模式设计的FES治疗仪治疗,刺激胫前肌、股四头肌内外侧头、腓肠肌及股二头肌;双通道FES组刺激胫前肌、腓骨长短肌;安慰刺激组电极放置与治疗组相同,但治疗时不予电流输出.3组患者在治疗开始前和治疗3周中的每周均进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MA)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Brunel平衡量表(BBA)、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康复功能评定,部分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给予DTI检查.结果 3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各项评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治疗1周、2周和3周后,3组PASS、BBA、BBS、FMA及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3周后,四通道FES组和双通道FES组的患侧FA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1周后,3组MB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7),其中四通道组[(52±12)分]与安慰刺激组[(38±1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四通道FES组的PASS、MBI评分[(29±3)分、(73±13)分]分别与双通道FES组[(24±8)分、(60±17)分]比较,四通道FES组的PASS、BBA、BBS、FMA及MBI[(29±3)分、(8.3±2.4)分、(37±7)分、(22±5)分、(73±13)分]分别与安慰刺激组[(21±7)分、(6.2±3.1)分、(24±16)分、(1
陈丹凤燕铁斌黎冠东李方明梁启堂
关键词:脑卒中功能性电刺激
3D-STIR-VISTA序列在臂丛神经成像技术探讨
目的:探讨3D-STIR-VISTA序列在臂丛神经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患者行臂丛神经MR扫描,检查设备使用飞利浦Achiva1.5T磁共振扫描仪及16通道相控阵头颈线圈.
梁启堂龙晚生李卓永罗学毛张朝桐兰勇胡茂清
关键词:臂丛神经磁共振成像
整合并行采集技术在腹部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整合并行采集技术在腹部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需行腹部磁共振检查的50例患者,先行磁共振T1加权、T2加权加三维抑脂扰相梯度回波序列(3D-FS-SPGR)扫描(T1WI+3D-FS、T2WI+3D-FS)(A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并行采集序列扫描(B方法)。比较两组图像的差异。结果两种方法所得的腹部MRI图像均能达到诊断标准,但整合并行采集序列的图像质量、降低呼吸运动伪影情况均优于T1WI+3D-FS、T2WI+3D-FS,且扫描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整合并行采集序列扫描技术可提高信号的采集速度,使图像更清晰,并可有效减少呼吸运动伪影对图像的影响,对腹部磁共振检查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陈雄钊梁启堂罗学毛钟向阳金志发
关键词:T1加权T2加权
心脏冠状动脉多排CT扫描的优化措施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从心脏电生理、运动周期及多排CT采集原理出发,探讨如何使用多排CT冠脉扫描,使得图像最优化,满足于临床诊断要求。方法从2009年3月开始至今,使用最优化螺距、最优化机架转速进行冠脉CT成像,并随机收集100例(为A1组)与2007年12月~2009年2月100例患者的固定螺距、固定机架转速冠脉CT成像(为B1组)进行比较;另外,2010年2月期间使用机器默认固定螺距14.4、固定机架转速0.4s/rot,对60例疑似冠脉病变患者进行CT检查,其中有8例图像质量欠佳,对这8例图像质量欠佳患者,使用优化螺距、优化机架转速再次CT成像,进行前后对比,后者为A2组,前者为B2组。结果 A组评分明显高于B组,结论最优化螺距,最优化机架转速可使冠脉CT成像成功率大大提高,图像优秀率提高。
梁启堂钟向阳
关键词:螺旋CT心脏电生理心动周期
卵黄囊瘤64层CT诊断及其病理学基础被引量:16
2012年
目的探讨卵黄囊瘤的64层CT表现特征及病理学基础,提高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穿刺病理证实的9例卵黄囊瘤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研究。结果肿瘤位于纵隔3例,卵巢4例,盆腔隐睾1例,阴道1例。CT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巨大肿块,以囊实性为主,内见大小不等的囊变区,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实性为主者其内可见条状血管影。肿瘤病理学表现为间质排列成疏松的空网状结构,内见大量的瘤细胞,S-D小体等,8例治疗前检查血清甲胎蛋白(AFP)显著升高,均>1000μg/L,其中6例>3000μg/L。结论 64层CT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组(MPR)能够清楚显示卵黄囊瘤形态、部位、大小及强化特征,结合血清AFP及年龄等临床资料,有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金志发龙晚生胡茂清李伟梁启堂邓星辉
关键词:卵黄囊瘤病理
双能CT虚拟单能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对门静脉精准成像
2024年
目的:探索双源双能CT虚拟单能技术联合迭代重建提高门静脉成像质量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3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双能量门静脉增强扫描,结合不同迭代强度(1、3、5级)进行数据重建,再对三组迭代重建数据分别进行虚拟单能量成像(40KeV、60KeV、80KeV、100KeV、120KeV、140keV)和传统120KeV混合能成像,最终每位患者获得21组图像。然后由2位放射科医生独立测量每组图像感兴趣区的平均CT值、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还对每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对两组独立测量数据进行一致性评价,而各指标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两位放射科医生测量的门脉主干CT值、CNR、图像噪声及主观评分一致性极好,其ICC分别为0.95、0.93、0.87、0.80。各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在不同迭代强度和单能组合的组内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40KeV单能图像的门脉主干CT值均明显高于其他单能图像(P<0.001)。在同一迭代模式下40KeV单能图像的CNR亦明显高于其他单能图像(P<0.001),且主观评分也显著升高P<0.05,其中A3-40KeV单能图像主观评分最高。结论:与120KeV传统成像技术相比,ADMIRE 3迭代强度联合40KeV单能重建能在控制噪声的同时大幅提升门静脉CNR,从而实现门静脉的精准成像。
蒋基荣崔恩铭梁启堂高丽嫦
关键词:双能CT门静脉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术后疗效的评估价值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究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射频消融术后疗效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1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HCC患者,施行射频消融术,采用DTI检查(ADC值)。分析治疗效果及ADC值。结果 82例HCC患者,20例完全消退,32例部分消退,20例病情稳定,10例疾病进展。根据临床有效率分为A组和B组,A组包括完全消退、部分消退、病情稳定,共72例,B组为疾病进展,共10例。术后3~7d、3、6个月A组ADC值均低于B组(P<0.05)。经穿刺活检及AFP等实验室指标监测,9例复发灶,设为复发组;73例未复发灶,设为未复发组。术后3、6个月复发组病灶ADC值低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48,t2=2.636,P<0.05)。结论 DTI对诊断HCC患者射频消融术后预后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可作为其术后疗效评估指标。
梁启堂崔恩铭李青杨锦钊
关键词: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术
低场强核磁共振诊断分析不典型脑转移瘤52例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不典型脑转移瘤MRI诊断的特点,从而提高不典型脑转移瘤诊断水平及准确性。方法对52例在临床上或病理上已证实的脑转移瘤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出其在平扫和增强扫描的MRI征象。结果52例患者中单纯幕上、幕下双侧大脑半球内发现病灶分别为31例、12例,幕上幕下均发现病灶者有7例。其中平扫发现病灶78个,增强后发现病灶139个。结论不典型脑转移瘤MRI表现多样,采用增强扫描可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梁启堂钟向阳郭云峰
关键词:低场强核磁共振成像
3D-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开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三维血管CT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开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颅内血肿患者65例,术前均行3D-CTA检查并进行动脉瘤手术模拟,部分患者术前行DSA检查。将患者术前3D-CTA、术前DSA、术中所见进行比较,分析3D-CTA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65例患者共有动脉瘤68枚,3D-CTA发现65枚,诊断阳性率为95.59%,特异性为100%。3D-CTA可清晰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瘤顶指向、瘤颈宽窄、载瘤动脉、动脉瘤与周围血管及骨结构关系,且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结论 3D-CTA是一种准确、快捷、微创的诊断颅内动脉瘤方法,能够提供足够信息指导动脉瘤的外科手术治疗。
董家军伍益李智斌梁启堂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