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小红

作品数:28 被引量:157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北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生命科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青年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4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3篇高粱
  • 8篇不育
  • 7篇雄性不育
  • 7篇基因
  • 7篇胞质雄性不育
  • 7篇CMS
  • 6篇细胞质
  • 6篇细胞质雄性不...
  • 5篇性状
  • 5篇数量性状
  • 5篇细胞学
  • 5篇减数
  • 5篇减数分裂
  • 4篇染色体
  • 4篇染色体行为
  • 4篇不育系
  • 3篇雄性不育系
  • 3篇育性
  • 3篇绒毡层
  • 3篇数量性状位点

机构

  • 22篇山西省农业科...
  • 15篇中北大学
  • 4篇山西农业大学

作者

  • 27篇梁小红
  • 24篇仪治本
  • 15篇赵威军
  • 5篇李金梅
  • 3篇刘龙龙
  • 2篇侯旭东
  • 2篇吕慧卿
  • 2篇张肇铭
  • 2篇李炳林
  • 2篇孙毅
  • 2篇柴春镜
  • 2篇崔丽霞
  • 2篇崔贵梅
  • 2篇白红娟
  • 2篇程庆军
  • 2篇郭禹
  • 2篇杨斌盛
  • 1篇段运平
  • 1篇谢晓丽
  • 1篇田森林

传媒

  • 8篇华北农学报
  • 5篇山西农业科学
  • 4篇作物学报
  • 2篇作物杂志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杂粮作物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作物品种资源
  • 1篇中国农学会杂...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 7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4
  • 1篇1993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银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银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提供了一种在光照或黑暗条件下利用微生物细胞提取物、微生物细胞或固定化细胞将Ag+还原成银纳米材料的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培养的光合细菌与硝酸银溶液混合,在一定温度,光照或黑暗条...
白红娟梁小红杨斌盛郭禹柴春镜张肇铭
文献传递
高粱A_2 CMS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观察被引量:3
2005年
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有7种类型,即A1,A2,A3,A4,A5,A6和9E。以A2/B2V4为材料,对A2类型的雄性不育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粱A2V4 CMS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在前期Ⅰ至中期Ⅰ无任何异常现象,从后期Ⅰ开始,染色体行为出现各种异常现象,如同源染色体在走向两极时出现滞后或部分不分离;或在后期Ⅱ姐妹染色体不分离造成细胞内染色体多倍化,以致形成两极染色体数目不等;在一个细胞内有几个染色体团或核;三分体及“T”型和直线型排列的四分体。所有这些异常现象最终导致减数分裂不能正常进行,不能发育正常的小孢子,因而造成雄性不育。
梁小红仪治本赵威军崔贵梅孙毅崔丽霞
关键词:高粱CMS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
高粱A_3细胞质雄性不育发生的细胞学观察及分析被引量:6
2006年
以不育系A3晋粱5号和相应保持系B3晋粱5号为材料,对A3不育系花药发育及雄配子形成过程进行了细胞学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与A1、A2型CMS不同,A3CMS孢母细胞减数分裂正常,从四分体形成到幼龄花粉粒发育阶段都未观察到不同于B3晋粱5号的异常现象。A3晋粱5号花药经石蜡包埋切片观察,在造孢细胞期、减数分裂前间期及减数分裂期,均未观察到异常现象,不育系花粉母细胞能完成正常的减数分裂过程,四分体正常游离,绒毡层发育正常。但在成熟的花药中,观察到所有的花粉粒皱缩、凹陷、变形。在开花前约1周内的花粉粒成熟期,不育系花粉粒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受阻,花粉粒壁上无淀粉粒沉积。A3CMS小孢子败育发生在小孢子形成晚期的花粉粒成熟期。
仪治本梁小红赵威军崔贵梅孙毅崔丽霞
关键词:高粱减数分裂
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遗传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5年
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有7种类型,即A1~A6和9E.线粒体DNA(mtDNA)的异常重组、突变、缺失等现象被认为是CMS发生的重要原因.对CMS育性的恢复是通过细胞核基因来调节线粒体基因的表达而实现.叶绿体DNA(cpDNA)的变异也可能与CMS存在一定的联系.
仪治本梁小红赵威军
关键词: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遗传高粱线粒体基因CMS育性
高粱A_2类型CMS育性恢复基因的定位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以2个高粱A2类型雄性不育系及相应的保持系(A2V4/B2V4,A2TX622/B2TX622),2个恢复系(1383_2,晋粱5号)和3个组合(A2V4×1383_2,A2V4×晋粱5号,A2TX622×晋粱5号)的F1,F2群体为材料,采用SSR标记方法,分析A2类型雄性不育的育性恢复基因。结果发现,只有标记Xtxp65在A2TX622×晋粱5号的F2群体中与育性出现共分离现象,育性恢复基因与标记间距离为3.4 cM,位于连锁群J上;同样只有标记Xtxp141在A2V4×晋粱5号的F2群体中与育性出现共分离现象,该标记与育性恢复基因间的距离为13.4 cM,位于连锁群G上;在A2V4×1383_2的F2群体中,标记与育性未出现共分离现象。这说明,与这2个标记连锁的A2CMS育性恢复基因是位于同一个恢复系(晋粱5号)中的2个独立的位点;在A2恢复系材料中,至少有3个独立遗传的不同位点与A2雄性不育性的恢复有关。
赵威军仪治本孙毅梁小红李金梅
关键词:高粱CMSA2SSR育性恢复基因
高粱重要抗性性状的基因定位研究综述被引量:16
2005年
随着完整的覆盖全基因组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完成,高粱重要抗性性状包括高粱抗旱性QTL、抗病性QTL和抗虫性QTL,根据相应的分子标记定位于相应的遗传连锁图上,对于高粱抗性机制的生理研究、性状基因的图位克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有利基因的定向转移及基因聚合奠定了基础。
梁小红仪治本赵威军
关键词:高粱抗性性状基因定位数量性状位点抗旱性抗虫性
双粒高粱无柄小穗的形态观察被引量:2
1999年
双粒高粱TW960的无柄小穗有上位和下位两朵完全小花,上位花有3枚雄蕊和1枚雌蕊,下位花有2或3枚雄蕊和1枚雌蕊,存在一定的退化现象,95%的小穗形成双粒子粒。而普通高粱无柄小穗上位花为完全花,下位花完全退化,只形成单粒子粒。
梁小红仪治本
关键词:高粱雄蕊雌蕊植物学形态
高粱A_3类型后代花粉碘染色率与田间自交结实率的关系被引量:3
2006年
以高粱A3雄性不育系A3299,A32457,A3JW;相应的保持系B3299,B32457,B3JW;恢复系1174及用恢复系1174与3个A3不育系组配成3个杂交种的F1,F2群体为材料,分析高粱如类型后代花粉碘染色率与田间自交结实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田间3个F1组合的套袋结实率为10%-70%,平均约为50%,与花粉染色率相当。3个组合F2可育与不育单株比约为1:1,育性分离不同于配子体模式,也不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RT与R0.72和R1.0存在极显著的回归关系,与R0.25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RT=0.188R0.25+0.832R0.75+0.933R1.0,品种间存在差异。
赵威军仪治本梁小红李金梅程庆军
关键词:高粱CMS自交结实率
常用高粱品种(系)的模糊聚类分析及在育种上的应用被引量:1
1993年
采用模糊聚类方法,选取16个性状作为刻划指标,对25个常用高粱恢复系、保持系材料进行聚类。结果表明,由于品种间的相互杂交和复式杂交,大部分恢复系材料间的贴近度已很大,遗传分歧性变小,聚为一类。多数保持系材料间的贴近度很小,它们多为外引材料及多个材料的杂交后代,遗传异质性较大,独立成类。选育杂交种时,在类间选配亲本易获得强优杂交组合。对一些差异不太大的性状的改良,宜在类内选择亲本,以便于后代的迅速稳定;而对一些差异大的性状的改良,则宜在类问选配亲本,这样后代类型丰富,易于选择。
仪治本梁小红
关键词:高粱聚类分析育种
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基因组胞嘧啶甲基化水平研究被引量:24
2005年
摘要:基因组DNA甲基化对基因表达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采用MSAP方法,对2个玉米杂交种及其相应亲本DNA 5'-CCG G位点胞嘧啶的甲基化水平进行分析,比较了2个玉米杂交种与其相应亲本的甲基化类型与差异。研究发现,2个玉米杂交种Mo17×Suwan 5和Suwan 1×太3221的F1代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ASP)比率分别为39.1%和40.1%,均略低于其相应的双亲(39.8%和39.7%、44.6%和43.2%)。2个杂交种的全甲基化(双链CmCGG)率分别为24.4%和23.3%,而其相应亲本Mo17、Suwan 5、Suwan 1和太3221分别为17.1%,24.4%、24.6%和21.6%。4个玉米亲本的MASP比率变化范围为39.7%-44.6%,平均为41.8%。全甲基化比率为17.1%-24.6%,平均为21.9%。杂交种与其相应亲本比较有4种类型的变化:A型,F1与其亲本甲基化横式相同;B型,去甲基化1C型,超甲基化;D型,次甲基化。杂交种F1代DNA的甲基化模式与其双亲比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与调整。F1代基因组的杂合性与基因组DNA甲基化模式的重新调整有关。
仪治本孙毅牛天堂梁小红刘龙龙闫敏赵威军
关键词:玉米MSAPDNA甲基化基因组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