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薇
- 作品数:11 被引量:23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更多>>
- 发文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大学之道的古意今用被引量:4
- 2008年
- 《大学》以精辟的语言和成熟的思维提出了儒家对于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途径的总结性论断,构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以及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程序。研读《大学》,可从"三纲领"和"八条目"及其内在联系入手,以大学之道及其实现的途径和方法为主线,力求发掘不同历史时期著名学者对"大学之道"的传承与发扬;从大学校训对大学之道的吸收与运用的角度,揭示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之道对确立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价值。
- 武薇
- 关键词:大学之道
- 振衰起弊 习行经济——颜元实学教育思想解析被引量:2
- 2010年
- 颜元以习行之学为理论基础与实现途径,形成"实文、实行、实体、实用"的实学教育思想体系,开经世济民之新,担负振衰起弊的历史重任。颜元以培养"通儒"与"专才"相结合的"实才实德之士"为教育目的;主教漳南书院,将"三事"、"六府"、"三物"的"事物之学"注入了时代精神,渗透了西学要素;以"主动"、"习行"为主要教学方法,批判虚妄不实之偏和空疏无用之风,将经世致用思潮推向了新的高度,体现划时代的历史价值,在当代社会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 于建福武薇
- 关键词:实学教育思想漳南书院
- “修己安人”——大学之道的古意探寻被引量:1
- 2012年
- 朱熹称“明明德”、“亲民”、“止于正善”为大学之纲领。本文将以经典为依托,训诂章句、阐发义理,探求“三纲领”中的“修己安人”之道。
- 武薇
- 关键词:大学之道修己安人古意明明德纲领
- 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校训中的大学之道被引量:5
- 2007年
- 大学校训作为学校规定的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是大学文化精神和大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大多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学校训源于经典、诠释经典、传承经典、吸收运用经典,旨在发掘"经典中的经典"——大学之道所蕴含的独特文化魅力。
- 武薇
- 关键词:大学校训大学之道明德亲民
- “修己安人”——大学之道及其现代智慧被引量:6
- 2012年
- 《大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启示、影响和沾溉。"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作为一个有机结合、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充分体现了大学之道"修己安人"的意义所在。它横贯"四书"之间成为没有缺环的完整思想谱系,更纵览古今由孔子上承尧、舜,历经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直到近代,成为一以贯之的儒家核心价值观之一。在现代中国乃至全球性的人文思想崩落和道德价值迷失的情境下,大学之道通过现代性的诠释和转换能够也应当致力于弘扬道德尊严,解除现代社会中的道德精神危机,以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正确处理道德与知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为今日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开出自己的普世认识之方。
- 武薇
- 关键词:修己安人大学之道
- “诚朴”百年--南京大学校训的历史演变及其育人价值
- 本文完整、详尽、深入地对南京大学校训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研究,按学校名称的更迭将其划分为五个历史时期,并将每个时期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教育政策、学校的沿革与主要人物的教育思想、实践相结合,揭示了校训演变过程中突现的特点,体现“...
- 武薇
- 关键词:大学校训教育思想育人价值校园文化
- 水曲柳种子层积过程中内源激素水平的变人及其休眠和萌发的关系
- 武薇
- 修己安人——《大学》之道及其价值传承
- 《大学》之道乃是对《大学》一以贯之的“修己安人”之“道”的研究。“明明德”是“修己”的内圣工夫;“亲民”是“安人”的外王事功,“止于至善”是“修己安人”的理想价值与最终目标。对内“修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皆是...
- 武薇
- 关键词:传承机制民族精神
- “诚朴”百年——南京大学校训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 本文力图对南京大学校训演变的历史脉络进行系统梳理,将校训的演变与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教育政策、教育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相结合,通过研究演变过程中突现的特点--“诚朴”之风的一以贯之,及其对历届师生在校期间乃至毕业后多年...
- 武薇
- 关键词:校训历史演变
- 致良知论——阳明心学思想初探被引量:5
- 2010年
- "致良知"是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晚年提出的一个思想命题,它的提出标志着阳明心学思想体系的最终形成,也是其思想宗旨和最终归趣。从其心学的思想立场出发,王阳明赋予良知以多方面内涵,验证其先验性、普遍性和绝对性。天赋良知通过"行"由本然之知转化为明觉之知的过程,就是知行合一并进的致良知的过程。他对良知与致良知关系的规定,显现其统一先天之知与后天之致的思路,同时又构成了本体与功夫的逻辑前提。王阳明致良知的理论把心与理、知与行、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融为一体,将孟子的"良知"与《大学》的"致知"相结合,表达了宋明理学"本体与工夫"结构的基本内涵,对当世和后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其积极的实践意义。
- 武薇
- 关键词:良知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