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英
- 作品数:25 被引量:123H指数:7
-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秋季校园不同下垫面PM2.5浓度的研究被引量:4
- 2020年
- 以雾霾为主的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校园是师生最主要的生活环境,针对其不同下垫面(即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对PM2.5浓度的影响进行研究有助于提升生活舒适度。以东北林业大学校园内宿舍区、活动区、林场、草坪区和家属区为下垫面测量PM2.5浓度,分析其在晴天、阴天和多云天气条件下的日变化和月变化的特征。以晴天为例,家属区的PM2.5浓度比草坪高出约15%;而在不同天气条件下,阴天活动区的PM2.5浓度较多云天高将近60%。结果表明,人员流动频繁、活动较多的地区PM2.5浓度较高,植物覆盖的地方PM2.5浓度较低;阴天的颗粒物浓度较高,多云天和晴天的颗粒物浓度较低。故在阴天不宜外出活动,且合理的绿地空间布局能有效降低颗粒物浓度,改善大气污染。
- 赵戈榕刘燕钟钰祺汪永英
- 关键词:PM2.5浓度校园下垫面绿地类型
- 智慧学习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究
- 2021年
-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中和智慧学习环境下,通过对大一学生的学情分析,结合国内外对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将跨平台高质量的移动学习资源聚焦于《森林气象学》课程,采取线上线下二维三阶混合式教学模式,辅助教学和提供学习支持,进一步说明高质量的教育学习资源是智慧学习开展的关键,是数字化学习环境的高端形态,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良好的技术基础。
- 汪永英陶琬婷孟琳韩冬荟段文标刘滨辉
- 关键词:智慧学习环境混合式教学模式移动学习资源森林气象学
- 黑龙江省美溪林业局植物区系研究被引量:2
- 2006年
- 按植物区系的研究方法,对美溪林业局植物区系成分及植物区系分区特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在认定该局有918种维管植物的基础上,对其科、属、种的区系组成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在14个较大的科中绝大多数为温带性质的科,共有543种,分属于177属,占全局维管束植物的59.2%,占总属数的50.2%,可见这些较大的科对本局内植被组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寡种属为128属、339种,占总种子植物属的39.6%,占植物种的38.8%;单属单种植物为149种,分别占种子植物属、种的46.1%和17.1%。在区系分区统计中,东北植物区系成分在区系成分中占主导地位,约占80%,此外还混有少量东西伯利亚、蒙古、华北植物成分。同时该局植物区系成分具有古老性和南北混合型的特点,体现该局历史上曾有过亚热带气候,在第四纪冰川影响下和现代气候作用下,形成孑遗种较多的特征。
- 马承慧王振宇汪永英刘牧
- 关键词:植物区系区系成分
- 云冷杉红松林内优势种群的空间格局及种间关联性被引量:16
- 2020年
- 【目的】以云冷杉红松林(Spruce-fir-Korean pine forest)为研究对象,探究林隙干扰后优势种群之间的关系。【方法】基于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业调查的基本数据,利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优势种群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利用χ2检验和联结系数AC两种方法对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1)红松Pinus koraiensis在空间尺度为0~1.9 m时呈现随机分布,在≥1.9 m时为聚集分布。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和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在所有尺度上均表现为聚集分布,紫椴Tilia amurensis在尺度为0~35 m时呈现聚集分布,在>35 m时为随机分布。2)红松与臭冷杉在所有尺度上均为聚集分布,红松与其他优势种群多为离散分布,红松与其他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表现为无关。臭冷杉与白桦、紫椴在空间格局上主要为聚集分布,种间关联性为极显著负相关,表现为强烈的竞争关系。臭冷杉与红皮云杉在小尺度表现为离散分布,大尺度上为随机分布,种间关联性为不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其间的依赖性不强。白桦、红皮云杉和紫椴3种优势种群之间的空间格局主要为聚集分布,红皮云杉与白桦、紫椴与红皮云杉之间的种间关联性为显著负相关,白桦与紫椴之间为显著正相关。【结论】2个树种中优势度较高的树种的胸径决定了其空间格局的聚集程度以及种间关联性的显著程度,即平均胸径大的树种与其他树种表现为空间上离散,平均胸径小的树种之间表现为空间上聚集。
- 王亚飞曲美学兰航宇段文标陈立新春雪汪永英韩冬荟
- 关键词:林隙
- 从课堂教学渠道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以通识课《气象与生活》为例被引量:3
- 2020年
- 本文结合农林院校自身办学特色、专业特点和授课经验,对如何充分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如何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为今后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一定的借鉴、指导和参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汪永英赵戈榕孟琳韩冬荟段文标
- 典型天气条件下哈尔滨城市森林不同林型对PM2.5的调控作用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究不同林型对PM_(2.5)的调控作用和净化效应,进而研究气象因子与PM_(2.5)质量浓度的相关性。[方法]以哈尔滨城市森林3种不同林型为主要研究对象,选择3种典型天气条件,PM_(2.5)质量浓度进行连续12 h的观测。[结果]晴天时PM_(2.5)质量浓度最小;而在降水之后的阴天条件下,其质量浓度是晴天时的1.34倍,日变化幅度不大;多云天气时,PM_(2.5)质量浓度的增加明显,日变化幅度较大,其质量浓度是晴天时的1.69倍。3种不同林型对PM_(2.5)均会起到一定的净化效应,各天气条件下净化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晴天、阴天、多云。晴天时,PM_(2.5)质量浓度与气压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多云时,PM_(2.5)质量浓度与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相对湿度和气压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风速的相关性不显著;阴天时,PM_(2.5)质量浓度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较低,与风速呈负相关,与气压、气温和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但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结论]建议人们选择晴天条件下在樟子松林内进行休闲活动,且活动时间选择在午后;PM_(2.5)质量浓度变化趋势因天气条件差异而不同。
- 汪永英孙琪李昭韩冬荟孟琳郭敏段文标
- 关键词:PM2.5
- 校园内植被覆盖对PM_(2.5)和PM_(10)浓度的影响
- 2022年
- 大气颗粒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愈发严重,植被作为校园绿地景观的主要成分,可有效吸附、截留并沉降清除PM_(2.5)和PM_(10),改善空气环境质量。本研究测量了东北林业大学校园内不同绿地类型——林地、草地和无任何覆盖物的裸地内PM_(2.5)和PM_(10)的质量浓度,以及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3个气象因素,并对不同植被覆盖类型样地的PM_(2.5)/PM_(10)和净化效益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PM_(2.5)和PM_(10)浓度时间变化特征基本一致,且PM_(2.5)和PM_(10)浓度月变化特征均呈现10月>11月>9月>8月。植被覆盖可使PM_(2.5)浓度、PM_(10)浓度和PM_(2.5)/PM_(10)值显著降低,且作用效果表现为林地>草地。植被覆盖对PM_(2.5)和PM_(10)的净化效益虽相差不大,但随着月份变化,不同植被覆盖类型对于颗粒物的净化效益存在显著差别。因此,根据不同植被覆盖类型对于PM_(2.5)和PM_(10)的净化作用,合理规划校园绿地植被覆盖类型和分布,有助于创造美好校园生态环境,减轻大气颗粒物污染对师生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
- 赵戈榕汪永英刘燕钟钰祺
- 关键词:绿地类型
- 探讨气象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本文从东北林业大学气象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重点说明了在气象学实验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以及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
- 汪永英段文标刘滨辉辛颖郭敏
- 关键词:气象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 小兴安岭南坡3种林型林地水源涵养功能评价被引量:18
- 2011年
- 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和方法,通过选取影响林地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的11个指标,对小兴安岭南坡3种主要林型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天然杨桦混交林水源涵养综合能力评价值最大(0.427 1),落叶松人工林次之(0.368 7),天然红松林最小(0.204 1),说明天然杨桦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最强,落叶松人工林中等,天然红松林最弱;3种林型的水源涵养功能的强弱与现实生产实际相吻合,表明层次分析法在不同林型水源涵养功能的定量评价上是可行的。
- 汪永英段文标
- 关键词:林型层次分析法水源涵养功能
- 哈尔滨城市森林小气候状况及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被引量:21
- 2012年
- 通过对哈尔滨城市森林3种不同林型的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定点观测,用温湿指数(IT,H)表征人体舒适度这一生物气象指标,评价了不同林型对人们户外活动舒适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夏,气温的日变化呈单峰型,清晨最低1,4:00达到最高值;相对湿度的变化呈U型,与气温的日变化相反。3种不同林型对周围环境均具有一定的降温增湿作用,白桦林的平均降温率(6.69℃)最大,而且降温效应以午后14:00前后最为显著;蒙古栎林的平均增湿率(44.78%)最高,且也以午后14:00前后增湿最为明显;在一日中对人体舒适度感觉最好和感觉舒适时间最长的是白桦林(22.13%1,2 h)和樟子松林(22.17%,10 h)。
- 汪永英孔令伟李雯毛桃义曹晓飞荣旭东
- 关键词:小气候温湿指数人体舒适度增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