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琪
- 作品数:5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青岛市公共领域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青岛市医药科研指导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探讨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人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向成软骨方向定向分化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机理,为MSCs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奠定基础.[方法]取人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将传代后的细胞分别置于含有800ng/ml和1600ng/mlVEGF的诱导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将具有促进细胞增殖分化及抑制多种炎性介质活性等多重生物学效应的TGF-β1以10ng/ml浓度配置无血清培养基诱导同组MSCs作阳性对照,观察细胞的增殖,分化。用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评价不同诱导因素下的软骨基质合成情况。[结果]所有细胞显示了良好的增殖能力,暴露于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下的MSCs保持了良好的生长活性,并开始向软骨表型分化,与未添加诱导因子组细胞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不同浓度VEGF组的细胞合成软骨基质的能力无差异,但均不如阳性对照组。[结论]外源性VEGF具有诱导体外培养的人MSCs向软骨表型分化的能力,但与TGF-β1的诱导能力相比有差距。提示VEGF在MSCs来源的软骨修复过程中充当诱导信息提供者的角色。
- 王开友张鲁平王颖潘琪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软骨细胞分化
- 青岛地区人类HPV感染亚型分布与食管鳞癌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检测青岛地区食管鳞癌患者HPV感染阳性率及亚型分布,探讨HPV感染不同亚型与食管鳞癌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食管上皮鳞状细胞癌病理切片185例,应用PCR技术进行HPV基因检测。结果:在185例标本中,与对照正常食管上皮组织(10.81%)相比较,上皮鳞癌组织内(74.05%)均存在更高阳性率的HPV感染,HPV感染的亚型主要集中于HPV6、HPV16。结论:HPV感染与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的形成密切相关。吸烟、性别、年龄及肿瘤分化程度是HPV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低危型HPV6感染在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 高志棣孙阳秦作荣李黎刘丽娟吕洪潘琪孙玉萍
-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聚合酶链反应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
- 去甲斑蝥素对NCI-H446骨转移裸鼠模型的干预作用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对肺癌骨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贴骨接种NCI-H446肺癌细胞制作骨转移裸鼠模型,将小鼠分为对照组、低剂量药物组、高剂量药物组等3组,评价各组药物干预骨转移的情况。观察3组小鼠肿瘤生长的变化。对各组小鼠进行X线比较及解剖、病理学观察。分别检测早期、晚期骨转移阶段各组血清PICP、PINP及BSP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药物组比较,对照组肿瘤生长快,肿瘤质量、体积大,实验结束时体重增长总量显著低于药物组;对照组PICP、PINP水平均明显升高;低剂量药物组PICP水平明显升高、PINP水平略有增高;高剂量药物组放射学检查显示晚期肿瘤性骨损伤组血清PICP、PINP水平升高均不明显;各组血清BSP水平均升高。结论去甲斑蝥素对肺癌骨转移具有抑制作用,血清PICP、PINP水平对小细胞肺癌骨转移具有早期诊断及疗效监测作用。
- 高志棣潘琪高伟马晓业朱峰青
- 关键词:骨转移裸鼠去甲斑蝥素
- 去甲斑蝥素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被引量:10
- 2012年
- 去甲斑蝥素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是目前惟一具有升高白细胞作用的抗肿瘤药物,能在细胞毒性、诱导凋亡、抗黏附转移、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多个环节发挥抗癌作用,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本文对去甲斑蝥素抗肿瘤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新进展进行综述。
- 潘琪高志棣周强高伟
- 关键词:抗肿瘤药
- 急性胰腺炎大鼠血清IMD的早期改变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早期检测不同严重程度胰腺炎大鼠血清垂体中叶素(IMD)含量,探讨血清IMD对于急性胰腺炎的预测作用。方法 SD大鼠120只随机分成对照手术组(A组)、轻度急性胰腺炎组(B组)、重度急性胰腺炎组(C组)、重症急性胰腺炎+乌司他丁干预组(D组),每组30只。A组大鼠只进行手术处理;B组大鼠开腹后,胰腺导管注射0.5g/L牛黄胆酸钠溶液,造模完毕关闭腹腔;C组大鼠开腹后,胰腺导管注射5.0g/L牛黄胆酸钠溶液,术后处理同B组;D组大鼠开腹后,胰腺导管注射5.0g/L牛黄胆酸钠溶液,尾源静脉注射乌司他丁进行干预。各组分别在造模完毕后3、6和12h处死10只大鼠,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IMD含量;取胰腺组织,进行病理学评分,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IMD表达。结果 B、C、D组各时间段IMD含量和免疫评分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F=7.644~25.074,P<0.05);而B组和C组IMD含量和免疫评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差异有显著性(F=3.156~6.140,P<0.05)。B组和D组各时间点病理学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3.305、3.420,P<0.05)。B组、C组和D组血清IMD含量与病理学评分间存在负相关(r=-0.896^-0.637,P<0.05)。结论早期检测血清IMD对于诊断急性胰腺炎具有重要价值。
- 刘井瑞高志棣张新明绍伟潘琪
- 关键词:垂体激素类胰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