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秀芳 作品数:8 被引量:15 H指数:3 供职机构: 北京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人胚胎期垂体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4 1989年 将各胚胎期垂体分别测量后速入Bouin或Helly液固定,石蜡包埋,将连续切片进行特殊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并记述了腺垂体和神经垂体的早期发生过程及内部构筑。我们将腺垂体的发生过程分为原基变形期、增生期和增生分化期。实验中记录了各种阳性细胞出现时间及百分值,并且將各种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处理。文末对垂体发生和分化的动力学问题进行了讨论。 薄爱华 白雪梅 夏苓 李英 潘秀芳 张金文 周济远 韩淑琴 郑慧娥 李海峰关键词:胚胎 垂体 形态学 大鼠生后发育期间胰岛胰岛素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1 1993年 用免疫组织化学 PAP 法,显示胰岛 B 细胞,观察大鼠生后发育期间全胰胰岛 B 细胞的形态、分布和数量变化。结果表明,B 细胞多呈园形或椭园形。B 细胞多位于胰岛中央,极少数 B 细胞位于胰腺外分泌部或导管上皮内。B 细胞百分数于1d 组最低,28d 组最高。结果提示,大鼠生后发育期间胰岛 B 细胞在继续发育。B 细胞具有其内胚层起源的形态学基础。 潘秀芳 穆金秀 石爱荣 崔铮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 胰岛 胰岛素 人胚胎胃窦粘膜幽门腺β-内啡肽免疫反应细胞的研究 1989年 本文目的是证实人胚胎是否存在β-内啡肽细胞。第3~10个月胎儿25例和新生儿5例,取胃窦前壁,用PA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β-内啡肽细胞。用邻片法及PAP双重染色法,显示β-内啡肽细胞和胃泌素细胞。并用显微图象分析系统测量人胎第7个月时二者的相对面积和周长。结果表明,人胎第3个月幽门腺内存在少数β-内啡肽细胞,随胚胎发育逐渐增多,还证明,β-内啡肽与胃泌素两种物质在同一细胞内共存。第7个月人胎β-内啡肽细胞相对面积小于胃泌素细胞,二者相比,有高显著性差异。本文为探讨β-内啡肽细胞在人胚胎胃发育过程中的功能,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周济远 韩淑琴 郑慧娥 潘秀芳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 人胚胎 大鼠生后发育期间胰岛生长抑素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4 1992年 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显示胰岛D细胞。观察生后发育期间大鼠全胰胰岛D细胞的形态、分布和数量。结果表明,D细胞分布于胰岛周边部分,其突起可伸达其他内分泌细胞或毛细血管壁;D细胞计数表明,在生后1天最低,18天最高。 潘秀芳 石爱荣 崔铮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 发育 胰岛 D细胞 介绍一种β—内啡肽与胃泌素免疫双重染色法 1989年 在观察组织抗原的分布时,常常同时比较和观察两种抗原在形态学上的相互联系,需要在同一张组织切片上,同时或先后显示两种抗原成分,这就需要应用双重染色,这种染色技术,对研究多肽类物质的分布尤为重要。β—内啡肽(β—Endorphin)是一种内源性阿片物质,主要来源于垂体和脑的β—内啡肽细胞,作为神经介质和调制物。近年来,应用放射免疫测定和层析法,发现成人胃窦含有β—内啡肽样物。Feurle 等在成人胃窦观察到β—LPH1—10 免疫反应细胞。 周济远 郑慧娥 白秀萍 潘秀芳关键词:双重染色法 胃泌素细胞 内啡肽 抗原成分 放射免疫测定 神经介质 小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胃窦粘膜G细胞动力学的研究 被引量:1 1993年 用雄性昆明种小鼠45只,分实验溃疡组、盐水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在溃疡组的第3、6、9和20d,腹腔注射秋水仙碱后取胃窦粘膜。用Sternberger免疫组织化学PAP法显示G细胞,苏木精复染细胞核。正常胃窦粘膜上皮和幽门腺细胞分裂指数为5.93±1.23(x±s,下同);G细胞百分数为2.76±0.45;G细胞分裂指数Ⅰ为0.85±0.18;G细胞分裂指数Ⅱ为0.02±0.01。溃汤组6、9和20d的胃窦粘膜上皮和幽门腺细胞分裂指数、G细胞百分数及G细胞分裂指数Ⅱ,分别比正常组及盐水对照组多,呈高度显著性差异;G细胞分裂指数Ⅰ在溃疡组9d与正常组相比、前者20d与盐水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溃疡组6d G细胞百分数最高,9dG细胞分裂象数较多。溃疡组3d和6d,G细胞在腺中的分布比正常组明显上移。本研究提示,在胃溃疡修复过程中,随时间推移,幽门腺中G细胞的数量、来源、分布与形状有动态改变。 周济远 郑慧娥 白雪梅 潘秀芳 罗得林关键词:有丝分裂 G细胞 胃溃疡 免疫学 小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注射秋水仙碱观察G细胞的变化 1990年 用雄性昆明种小鼠45只,分为实验性溃疡组和对照组,后者又分为盐水组和空白组。在实验性胃溃疡术后3、6、9和20d,腹腔注射秋水仙碱3小时后,取胃窦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苏木精染色。观察胃窦粘膜G细胞的变化。正常胃窦粘膜幽门腺分裂指数5.93±1.23;G细胞百分率2.76±0.45;G细胞分裂指数Ⅰ0.85±0.18;G细胞分裂指数Ⅱ0.023±0.01。幽门腺细胞分裂指数、G细胞百分率及其分裂指数Ⅱ,在术后6、9和20d与盐水组相比,呈高度显著性差异;G细胞分裂指数Ⅰ,术后9d与空白组、术后20d与盐水组相比,均呈显著性差异。本文讨论了以上变化的意义。 周济远 郑慧娥 白秀萍 白雪梅 罗德林 潘秀芳关键词:实验性胃溃疡 胃泌素细胞 小鼠 大鼠垂体远侧部ACTH细胞与GH细胞形态学关系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被引量:5 1995年 用光镜和电镜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大鼠垂体远侧部ACTH细胞与GH细胞的形态学关系,以及在实验性胃溃疡状态下的变化。正常情况下,ACTH细胞与GH细胞彼此相邻,紧密接触,ACTH细胞的胞质突起可伸到GH细胞之间或包绕GH细胞。电镜下,有的ACTH细胞与GH细胞之间可见有基板相隔,但更常见两者直接贴邻,没有基板分隔,并可见有些细胞之间有细胞连接。在实验性胃溃疡状态下,与GH细胞相邻的ACTH细胞百分比数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而血清GH水平则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本研究结果表明,ACTH细胞与GH细胞之间在形态学上彼此相邻和密切接触的关系,提示这两种细胞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功能上的联系。 苏宇华 石爱荣 潘秀芳关键词:细胞接触 ACTH细胞 垂体 免疫细胞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