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轻鸿

作品数:40 被引量:61H指数:4
供职机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与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6篇文学
  • 5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5篇文学
  • 10篇审美
  • 6篇人类学
  • 6篇小说
  • 5篇文化
  • 4篇信息时代
  • 4篇虚构
  • 4篇思维
  • 4篇文论
  • 4篇文学批评
  • 3篇语境
  • 3篇哲学
  • 3篇文艺
  • 3篇汉语
  • 2篇代文
  • 2篇信息科学
  • 2篇性观念
  • 2篇学史
  • 2篇印刷时代
  • 2篇语言

机构

  • 21篇杭州电子科技...
  • 10篇荆门职业技术...
  • 7篇文学院
  • 1篇荆楚理工学院

作者

  • 40篇王轻鸿

传媒

  • 10篇荆门职业技术...
  • 3篇外国文学
  • 3篇浙江社会科学
  • 2篇文学评论
  • 2篇天津社会科学
  • 2篇民族文学研究
  • 2篇长江学术
  • 2篇杭州电子科技...
  • 1篇南方文坛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文艺研究
  • 1篇孔子研究
  • 1篇学海
  • 1篇江海学刊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思想战线
  • 1篇宁夏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图书评论
  • 1篇学术论坛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4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现代汉语语境中的“文学性”观念检讨
2007年
“文学性”观念自西方传入中国,对中国现代文论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值得我们反思的是,这样一种无根状态的文学性观念无法摆脱本土的人学困境,与现代汉语语境形成悖论。对于西方文学性话语不加反省地接受所导致的迷失,应该引以为鉴。
王轻鸿
关键词:汉语
走向融合创新的文论阐释——评吴子林《经典再生产——金圣叹小说评点的文化透视》
2011年
新时期以来的古代文论研究,是在反思和清理中不断向前推进的。守古人之衣钵,食古不化;拾洋人之牙慧,以西释中,已经被学术界否定和超越。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展开“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讨论以来,越来越注重从古籍研读中形成的见识,既“弗失固有之血脉”,又“不后于世界之思潮”,
王轻鸿
关键词:古代文论研究文化透视小说评点金圣叹
原型批评当代中国化的内在逻辑被引量:4
2004年
新时期中国人本主义文化思潮的涌现为原型批评提供了精神土壤 ;在文学批评内部 ,典型理论的困顿则宣告了高度理性化的文学批评思维方式的终结 ,原型理论对典型理论的置换实现了文学批评的突围 ;
王轻鸿
关键词:人本主义文学批评
汉语的文化特征与原型的诗性存在
2004年
西方原型批评的巨大缺陷表现在审美性缺失,汉语的文化特征为精神文化原型的诗性存在奠定了基础。汉语与西方语系的重大区别在于文字,从外在形态上看,汉字产生于与天地自然的感应,具有"观物取象"的象形特点,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华民族的集体的精神文化表象与自然物象密切关联,具有生动、丰富的感性力量;从内在意义来看,以象表意为汉语的意义表达留下了不断衍生的空间,中国文学原型从具体生动的意象出发去探询形而上意义,融合了独特的审美发现;从心理机制来看,汉语是感悟式的,原型感于物而"兴"更具有审美体验的心理特点。
王轻鸿
关键词:语言文化心理机制
西方文论关键词 文学终结论被引量:3
2011年
"文学终结论"的含义是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文学和文学研究将不复存在,转而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发生转型,而并不是宣布文学的死亡。"文学"特定的含义是在西方现代性文化语境中生成的,然而电信时代的到来使得文学概念发生了变化,遭遇了解构,产生了转换。本文从文学终结论的基本含义入手,阐述文学概念在西方现代形成的文化逻辑,以及在当今时代走向"终结"的学理依据。
王轻鸿
关键词:文学终结论信息时代
信息科学视域与“文学性”观念的转型被引量:2
2009年
20世纪初期"文学性"的诞生,确立了文学的边界,实现了文学的独立;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学性"之再生,跨越了文学的边界,实现了由文学向非文学领域的扩张。"文学性"观念发生的这种根本的转型,需要结合信息科学视域来认识。信息时代为"文学性"转型论提供了话语语境,信息主义为"文学性"转型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信息革命带来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成为了"文学性"观念转型的深层动因。
王轻鸿
关键词:信息时代信息主义信息思维
非虚构与信息时代的文化逻辑被引量:8
2016年
非虚构的提出,目的是为陷入困境的纯文学寻求出路,然而不少人将这个看似不言自明的术语当作不虚构、无虚构的代名词,致使其价值意义迷失。其实,非虚构话语是在信息时代诞生的,与虚构所处的印刷时代文化语境不同;信息时代的整体性思维破除了虚构与现实的二元对立,成为非虚构的逻辑起点;非虚构不是把现实作为一种先验的存在,而是将其与包括虚构在内的人的具体体验融合,拓展了信息时代诗学的视域。本文梳理从虚构到非虚构的来龙去脉,从时代语境、思维方式和理论视域变革等层面阐述非虚构的要义。
王轻鸿
关键词:信息时代印刷时代文化逻辑诗学传统时代语境整体性思维
“寻根文学”:定义的困境和出路被引量:3
2002年
“寻根文学”作为新时期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 ,对其界定往往是沿着“写的是什么”的思路来求索的 ,把触及了“文化之根”即传统文化的文学都聚合到“寻根文学”的旗帜下 ,实际上也就处在了一种无边的状态。而通过考察作家在表现“文化之根”时所持的态度和所作出的艺术化处理就会发现 ,“寻根文学”表现的是作家面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深度的困惑 ,这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中一道独特的景观 ,是作家一段特殊心路历程的写照 ,可见 ,沿着“怎么样表现”的思路可以充分揭示“寻根文学”的特征。
王轻鸿
关键词:文化现象
刘勰“原道”说与荣格“原型”说比较
2007年
荣格对中国的“道”极有兴趣,试图将之纳入到原型批评的理论框架,刘勰“原道”说就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关于文学本原的探究,与荣格着眼于求索人类文化心理大体相似性的原型批评有相通之处。然而,荣格的原型说立足于宗教观念,从神的形象中归纳出原型;而原道说则是在人与自然的诗意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人类精神文化的基本形态。原道说对自然的亲和中所蕴含的生态论美学思想不失为拯救陷入困境的原型批评的良方。
王轻鸿
关键词:原道宗教
“石不能言最可人”——《高老庄》神话原型分析被引量:2
2000年
在《高老庄》中最具象征意味的是超凡脱俗独立不群的石头 ;石头原型揭示的是对人类生存之忧思 ,它与现实系统交相掩映 ,深化了作品的意蕴 ;
王轻鸿
关键词:《高老庄》小说思维方式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