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卫东

作品数:28 被引量:100H指数:6
供职机构: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内镜
  • 7篇胆总管
  • 5篇胆总管结石
  • 5篇幽门螺
  • 5篇幽门螺杆菌
  • 5篇螺杆菌
  • 5篇结石
  • 4篇胆管
  • 4篇蛋白
  • 4篇乳头
  • 4篇切开
  • 4篇括约肌
  • 4篇括约肌切开
  • 4篇老年
  • 3篇胆管造影
  • 3篇胰胆管
  • 3篇胰胆管造影
  • 3篇幽门螺杆菌感...
  • 3篇造影
  • 3篇乳头括约肌

机构

  • 27篇胜利油田中心...
  • 2篇滨州医学院

作者

  • 27篇赵卫东
  • 8篇张威庆
  • 7篇李伟
  • 6篇崔振芹
  • 5篇郭壮
  • 3篇张炜
  • 2篇褚爱霞
  • 2篇陈启才
  • 2篇孙俊涛
  • 2篇田昭俭
  • 2篇于伟
  • 1篇岳振营
  • 1篇张戈
  • 1篇张磊
  • 1篇乔鲁军
  • 1篇井源
  • 1篇赵松波
  • 1篇吴起嵩
  • 1篇姚霞
  • 1篇董艳光

传媒

  • 8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华消化内镜...
  • 2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实用医学影像...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国际老年医学...
  • 1篇中国转化医学...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Haod超声小探头诊断胃内隆起性病变的价值及体位变换技巧体会
目的:探讨超声小探头诊断胃内隆起性病变的价值及小探头操作过程中体位变化对超声显示病变的作用。方法:对常规内镜检查发现的95例黏膜下部病变,给予超声小探头检查,术中采用浸泡法注入300-500ml蒸馏水,根据病灶不同部位采...
赵卫东张雯郭壮褚爱霞
关键词:小探头超声
文献传递
MS患者血液hs-CRP与NO、ET及颈动脉IMT的关系
2009年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液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检测65例MS患者(MS组)及32例健康者(NC组)的血液hs-CRP、NO、ET,B超测定颈动脉IMT。结果MS组hs-CRP、ET、颈动脉IMT高于NC组(P<0.05),其NO则低于NC组(P<0.05);MS组hs-CRP与浆ET、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分别为0.538、0.796,P均<0.01),与NO呈负相关(r为-0.419,P<0.05)。结论MS患者hs-CRP与内皮细胞功能失调有关,且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
于伟陈启才赵卫东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内皮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MG-7及胃蛋白酶原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已发生了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目前认为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的炎症免疫反应与萎缩性胃炎具有密切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每年的癌变率为0.5%~1.0%,因此萎缩性胃炎患者定期随访对于发现与治疗早期胃癌具有重要意义.MG-7、胃蛋白酶原Ⅰ及胃蛋白酶原Ⅱ是近年来常用于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的血清学标志物,在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中也有表达,本研究就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清MG-7及胃蛋白酶原的相关性进行探讨.
张炜赵卫东李伟孙俊涛
关键词:萎缩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血清学标志物MG-7慢性萎缩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年龄变化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系被引量:3
2003年
赵卫东张威庆李颖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年龄
疣状胃炎端粒酶活性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病理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5
2007年
疣状胃炎(verrucous gastritis,VG)是一种常见的特殊类型的胃炎,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是否癌变结论还没有统一,据国内外报道,幽门螺杆菌感染(Hp)可能为本病的主要病因。另有研究认为VG与组织细胞的过度增殖状态、胃癌的生物学变化有相关性。端粒酶是一种由蛋白质和RNA构成的核糖核蛋白体,为RNA依赖的DNA聚合酶,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是迄今发现的一个最为广谱和特异的肿瘤标志,即使在肿瘤的癌前病变阶段,端粒酶就可出现表达的异常,但疣状胃炎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国内尚少研究报道。本文通过对VG中端粒酶活性、脚感染的检测以及VG中病理学改变特点的研究,探讨VG的病因以及与胃癌的关系。
赵卫东李伟张威庆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端粒酶活性疣状胃炎核糖核蛋白体肿瘤标志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疗效及对血淀粉酶的影响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观察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EPLBD)对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淀粉酶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256例年龄大于60岁(平均72.6岁)的老年胆总管结石(直径大于10 mm)患者随机分为EPLBD(n=129)及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常规EST)(n=127)两组,均根据实际情况行碎石术、网篮取石术和(或)气囊取石,直径大于25 mm巨大结石先置入胆管塑料支架,3个月后择期取石,同时观察两组胰腺炎发生率、术后4、12和24h血淀粉酶结果。结果 EPLBD组与常规EST组比较,一次性取石成功率分别为88.37%与88.97%(P〉0.05)、取石时间分别为(25.0±5.2)及(45.0±11.1)min(P〈0.05)、需机械碎石率分别为8.00%及36.00%(P〈0.05),胰腺炎发生率分别为5.26%及6.19%(P〉0.05),术后4、12和24 h血淀粉酶水平无明显差异。EPLBD术,无术后大出血发生,常规EST组3例术后24-48 h发生大出血,经再次内镜下止血好转。结论 EPLBD术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与常规EST组比较,疗效确切、操作时间短,需要较少的机械碎石术,而并不增高血淀粉酶水平及胰腺炎发生,发生术后大出血几率低,在胆总管结石取石治疗中更为有效、安全。
郭壮赵卫东崔振芹杨旋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括约肌切开术淀粉酶老年
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260例体会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进一步提高消化道息肉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60例消化道息肉(356枚)患者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0.5 cm的无蒂和亚蒂息肉采用高频电灼或热活检钳法切除;0.5~2.0 cm的息肉:无蒂息肉采用1∶10 000肾上腺素盐水注射法联合高频电圈套法切除,亚蒂或有蒂息肉采用高频电圈套法切除;〉2.0 cm息肉采用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圈套法切除(对息肉头部、不能用圈套器一次套住者采用分叶切除法)。结果内镜下息肉切除率达98.5%(257/260),无手术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对171例患者随访6~12个月,5例多发性结肠息肉患者结肠内发现〈0.5 cm息肉9枚。结论根据息肉直径、形状及部位选择手术方法可提高息肉摘除率。
张威庆李伟赵卫东
关键词:消化道息肉息肉切除术内镜技术
幽门螺杆菌与心脑血管疾病被引量:2
2010年
幽门螺杆菌是重要的胃肠道细菌。近年来发现,其与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在内诸多胃肠外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幽门螺杆菌与心血管疾病的近期研究作一综述。
井源赵卫东陈启才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一例
2015年
患者男,57岁。无诱因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色深黄、陶土样便伴上腹胀痛不适2月,于2013年9月8日入我院。实验室检查: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17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65 U/L,直接胆红素148.7 Umol/l,间接胆红素163.8 Umol/l,γ-谷氨酰转肽酶500 U/L,碱性磷酸酯酶586 U/L。有慢性胰腺炎病史4年。影像学检查及表现:2012年5月25日CT平扫显示胰头形态增大,密度不均,胰管局部明显扩张。
赵松波田昭俭赵卫东吴起嵩杨新国许道洲
关键词:胰腺导管主胰管氨基转移酶磷酸酯酶
ERCP术后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抢救成功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0年
近年来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teatography,ERCP)已成为肝、胆、胰疾病重要的诊治方法,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papillotomy,EST)是治疗性ERCP的首要步骤,具有一定的创伤性,难免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出血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现报道ERCP术后并发消化道大出血1例,经输血30u和血浆4200mL保守治疗成功,并将有关文献加以复习。
张威庆赵卫东孙俊涛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胰胆管造影术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