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国忠

作品数:19 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安徽省立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CT
  • 5篇造影
  • 4篇CT诊断
  • 3篇血管
  • 3篇血管造影
  • 3篇肿瘤
  • 3篇CT表现
  • 2篇影像
  • 2篇诊断与鉴别诊...
  • 2篇细胞
  • 2篇脑梗
  • 2篇脑梗塞
  • 2篇梗塞
  • 2篇X线
  • 2篇CT检查
  • 2篇CT诊断与鉴...
  • 2篇CT诊断与鉴...
  • 2篇病变
  • 2篇病理
  • 2篇尘肺

机构

  • 17篇安徽省立医院
  • 2篇安徽省合肥市...
  • 1篇合肥市第二人...

作者

  • 18篇吴国忠
  • 7篇程琦
  • 5篇韦炜
  • 3篇全冠民
  • 3篇金启安
  • 3篇邓克学
  • 2篇杨秋红
  • 1篇叶兴梅
  • 1篇汪业汉
  • 1篇彭湘
  • 1篇罗英姿
  • 1篇汪世存
  • 1篇崔建国
  • 1篇曾飞雁
  • 1篇许实成

传媒

  • 7篇上海医学影像
  • 4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临床眼科杂志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功能性和立体...
  • 1篇武汉医学杂志
  • 1篇实用医学影像...
  • 1篇环境与职业医...

年份

  • 2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4
  • 4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 2篇1994
  • 2篇1993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脑梗塞与梗阻性脑积水被引量:2
1993年
本文报告了7例小脑团块状梗塞患者并发梗阻性脑积水,其中3例行开颅手术治疗,病理均为胶质细胞增生,余4例经药物治疗,症状均缓解,2例于住院20多天后CT 随访,见梗塞灶缩小,梗阻性脑积水基本消失,作者探讨了小脑梗塞并发梗阻性脑积水的机制,讨论了小脑梗塞与小脑低密度肿瘤的鉴别要点,根据文献及作者的体会,指出小脑梗塞并发梗阻性脑积水尚需进一步认识,一般说来此病是不需要手术的,梗阻性脑积水经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病人因梗阻性脑积水而意识障碍,行脑室钻孔引流术,绝大多效可缓解。
崔建国吴国忠
关键词:小脑梗塞并发症CT
外伤后脑梗塞的CT诊断被引量:2
1996年
本文报告的外伤后脑梗塞(PTCI)病例均为外伤后出现中风症状,CT表现符合脑梗塞。脑梗塞位于基底节——内囊——丘脑区者4例、右颞顶叶皮层下区1例,均为类圆形;位于左枕叶、右颞顶叶各1例,为扇形或不规则形。病灶大小为0.9~6.5cm(平均2.49cm),CT值为12~21HU(平均17.4HU)。PTCI最重要的发生机制为外伤所致占位效应压迫脑血管及脑血管痉挛。PTCI之CT诊断须严格掌握标准。
全冠民吴国忠闵旭红
关键词:脑梗塞CT
螺旋CT双期增强对胰腺癌病人的术前评估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对胰腺癌可切除性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对1999年5月~2003年3月期间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的45例诊断为胰腺癌病人的CT图像与22例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显示胰腺癌的部位、大小以及肿块对周围血管侵犯程度、远处器官转移以及后腹膜淋巴结转移,作出能否切除的术前评价。结果45例胰腺癌病人中18例位于胰头,16例位于胰体尾,11例位于胰尾;27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22例术前SCT认为肿瘤可切除,实际成功切除17例,成功切除的阳性预测值达77%,其他5例SCT认为肿瘤不能切除,实际手术均不能切除。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可作为一种评价胰腺癌术前能否手术切除的有效方法。
金启安邓克学程琦吴国忠
关键词:胰腺癌螺旋CT
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在尘肺诊断上的应用
1993年
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简称CT)在胸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日趋广泛。CT的横断面影像避免了胸壁、心脏和纵隔的互相重叠,能显示出很多常规胸片所不能显示或显示不清的所谓“隐蔽区”病变。CT能对人体内各种组织的密度作出定量分析,即CT值的测定,这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CT还能广泛应用增强对比的造影技术,使纵隔病变和纵隔内的肿大淋巴结显示更清楚。此外它还可以通过图象重建和图象处理等手段来帮助定性。它的这些优势,自然也可在尘肺的诊断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吴国忠
关键词:尘肺诊断纵隔病变石棉肺胸部疾病常规胸片造影技术
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2004年
目的 探讨CT在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病例。结果 皮质腺瘤30例,瘤体直径多为1.0-5.0cm,密度均匀但较低,强化较轻;髓样脂肪瘤8例,瘤体内有特征性脂肪密度;嗜铬细胞瘤12例,瘤体多较大,平扫密度不均,增强后实体强化明显;皮质腺癌3例,瘤体较大,呈分叶状,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增强后环状强化;肾上腺转移瘤5例,多为双侧,瘤体大,呈分叶状,增强实体部分强化。 结论 结合临床特征,CT可较好的诊断肾上腺肿瘤。
韦炜吴国忠罗英姿
关键词:肾上腺肿瘤CT检查
腮腺炎性病变的CT表现被引量:2
2000年
目的 探讨CT对腮腺炎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 12例腮腺炎性病变的CT表现 ,并与病理所见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12例腮腺炎 ,7例双侧腮腺呈弥漫性增大 ,密度增高 ;5例单侧腮腺内见软组织肿块影 ,其中 3例肿块较弥漫 ,密度不均 ,边界模糊 ,2例肿块较局限 ,密度较均匀 ,边缘模糊 ;1例腮腺体积缩小。手术均未发现腮腺内肿块。
程琦吴国忠韦炜
关键词:腮腺炎病理学CT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的技术特点及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准确性。方法67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MSCT检查,分析扫描时心率、心电相位窗的选择及呼吸运动、扫描参数与冠脉图像质量的关系。其中13例同时行常规冠脉造影,对2种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率≤55bpm/min、56~60bpm/min、61~65bpm/min、66~70bpm/min及大于70bpm/min冠状动脉的显示率分别为93.9%、94.4%、89.4%、68.7%和45.5%。心率对右冠状动脉(RCA)的影响最大,对左冠状动脉主干(LMA)的影响最小,呼吸运动对左冠的影响最大。70%、75%的心电相位窗对冠脉的显示率较好,分别为85.8%和88.4%。以常规冠造为标准,MSCT诊断狭窄≥50%狭窄总的敏感度为78.6%,特异度98.2%,阳性预测值84.6%,阴性预测值97.4%。结论运动伪影是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MSCT能较准确的显示冠脉≥50%的狭窄,是冠脉疾病诊断和筛选的良好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程琦许实成韦炜吴国忠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血管造影术
左胸壁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一例被引量:1
1997年
左胸壁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一例全冠民①吴国忠②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来源于皮肤组织,非常罕见,笔者遇到1例,发生于左胸壁且侵犯肋骨,经CT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患者男,47岁。左胸壁肿块伴持续性疼痛2个月。体检:肿块长约2.5cm,表面光滑...
全冠民吴国忠
关键词:胸壁肿瘤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性病例报告
CT及X线钡餐造影在中晚期胃癌诊断中的对照研究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对中晚期胃癌进行CT与X线钡餐造影的对照研究。方法 分析48例经手术及/或胃镜病理证实的中晚期胃癌的CT与X线钡餐造影的表现。结果 CT及X线钡餐造影在中晚期胃癌病灶的检出率上无显著差别,CT在检出转移灶及判断邻近器官的受侵的程度上明显优于X线钡餐造影。但有时CT在检出转移灶及判断邻近器官的受侵程度上也可出现假阳性(误诊)与假阴性(漏诊)。X线钡餐造影在观察病变空间位置、胃壁柔软度方面则优于CT。结论 在中晚期胃癌的诊断上,X线钡餐造影仍不失为一种首选的常规检查方法。CT检查则可用来作佐证,以相互补充证实。
叶兴梅汪世存吴国忠
关键词:CTX线钡餐造影胃癌
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表现。结果11例为单发,位于下颌骨1例,颞骨2例,肩胛骨2例,锁骨1例,髂骨3例,长骨2例;1例为椎体多发。主要表现:骨质破坏,邻近骨皮质改变,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结论CT能较好的显示病变范围及邻近组织改变,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韦炜吴国忠
关键词:骨嗜酸性肉芽肿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