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斌

作品数:31 被引量:176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静脉
  • 6篇肿瘤
  • 5篇影像
  • 5篇影像学
  • 5篇腔内
  • 5篇介入
  • 5篇肝内
  • 4篇栓塞
  • 4篇细胞
  • 4篇下肢
  • 4篇消融
  • 4篇门静脉
  • 4篇放射学
  • 4篇肝硬化
  • 4篇成像
  • 3篇血栓
  • 3篇血栓形成
  • 3篇曲张
  • 3篇下肢静脉
  • 3篇下肢静脉曲张

机构

  • 28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中山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30篇周斌
  • 26篇单鸿
  • 22篇朱康顺
  • 20篇姜在波
  • 15篇钱结胜
  • 15篇黄明声
  • 15篇李征然
  • 10篇庞鹏飞
  • 8篇王劲
  • 7篇孟晓春
  • 7篇关守海
  • 6篇陈俊伟
  • 6篇李名安
  • 6篇李丹
  • 6篇黄文薮
  • 4篇王皓帆
  • 4篇郭永建
  • 4篇许长谋
  • 3篇刘涛
  • 3篇吴春

传媒

  • 6篇中华医学杂志
  • 4篇当代医学
  • 3篇介入放射学杂...
  • 3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中华介入放射...
  • 2篇第十届中国介...
  • 1篇中国激光医学...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7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腔内激光消融联合泡沫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钱结胜姜在波朱康顺关守海黄明声周斌毛军杰张波王皓帆单鸿
加强国际交流,注重基础培训,提高介入技能——中国医师参加第13期国际腔内治疗学习班体会
2012年
2011年10月2日至7日,我们三位中国医生(张曦彤,朱光宇,周斌)参加了在西班牙卡塞雷斯Jesus Uson微创外科中心举办的"第十三期国际腔内血管治疗培训班"。这也是中国医师首次参加该培训班,因此我们很乐意将学习期间的见闻与体会与同道分享。
朱光宇张曦彤周斌
关键词:中国医生学习班腔内治疗医师介入
经皮经肝穿刺肝内门体分流术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介绍一种经皮经肝途径建立肝内门体分流道的新方法,评价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探讨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2009年11月至2011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介入血管科8例复杂门静脉高压患者行经皮经肝穿刺肝内门体分流术。术前肝功能Child.PughA级2例,B级3例,C级3例。经皮成功穿刺肝内门静脉后,沿同一穿刺道经门静脉穿刺肝段下腔静脉(或肝静脉),建立肝内门体分流道。结果8例患者经皮经肝门体分流术均获得成功。术后门静脉压力由术前(31.0±4.3)mmHg降至(18.9±2.7)mmHg(t=10.258,P〈0.01)。1例术后5d因肝功能衰竭死亡;其余7例存活患者随访2~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1例门静脉系统弥漫血栓患者,4个月后分流道闭塞;1例顽固性腹水患者2个月后腹胀症状复发,再次置人支架后腹水消失;余5例随访期间未再发出血,伴随的腹水症状消失。结论经皮经肝穿刺肝内门体分流术为复杂门脉高压症患者的肝内门体分流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成功率高,是常规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有效补充。
李名安姜在波周斌钱结胜黄明声张有用邵硕单鸿
关键词:门静脉门体分流术放射学
慢病毒介导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对间充质干细胞的标记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 探讨慢病毒介导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间充质干细胞(MSC)是否影响其细胞生物学特性,以及EGFP基因能否持久稳定表达.方法 以不同病毒感染复数(MOI)实行EGFP慢病毒对MSC的感染,通过流式细胞分析法(FACS)检测EGFP的阳性率,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在MSC的表达情况;通过锥虫蓝染色、MTT比色法、Hoechst染色和FACS检测细胞活力、增殖、凋亡和周期;EGFP慢病毒感染MSC体外持续培养2、4、8、16周时通过FACS检测EGFP的阳性率和荧光强度,以评价EGFP基因在MSC表达的稳定性.结果 EGFP慢病毒以MOI=20感染MSC 96 h,EGFP阳性率达97.39%±0.68%;与对照MsC相比,EGFP慢病毒感染MSC时,对细胞活力、增殖、凋亡和周期均没有影响(P>0.05);EGFP-MSC在体外持续培养2,4、8、16周,EGFP阳性率分别为97.50%±0.54%、97.32%±0.51%、97.39%±0.11%、97.48%±0.13%,荧光强度(A值)分别为440 ±13、445±12、458±13、456±16,均能够保持稳定水平.结论 EGFP慢病毒能够高效标记MSC,并且不影响其生物学特性,EGFP基因在MSC能够持久稳定表达,可以用于下一步的细胞示踪研究.
李丹朱康顺周斌王劲颜荣华李征然孟晓春黄明声姜在波单鸿
关键词:干细胞慢病毒属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原发性肝癌肝移植后肿瘤复发的化疗栓塞治疗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评价介入化疗栓塞在HCC肝移植后肿瘤复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2例原发性HCC肝移植后肿瘤复发、且失去外科治疗机会的患者接受1次或多次TACE治疗(平均每例2.28次)。通过治疗后的影像学资料判定治疗反应,并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患者生存率。结果12例中7例(58.3%)肿瘤体积缩小≥30%。然而,在随访期间有11例(91.3%)出现了肝内或肝外新发病灶。移植后1、2、3和4年生存率分别为83.3%、57.1%、47.6%和17.9%;复发后6、12和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6.7%,50%和31.3%。结论对于原发性HCC肝移植后肿瘤复发且失去外科切除机会的患者,介入化疗栓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肿瘤生长。
周斌李征然钱结胜朱康顺姜在波关守海黄明声庞鹏飞单鸿
关键词:化疗栓塞肝细胞癌复发肝移植
细胞高浓度磁性标记导致细胞外大量纳米颗粒聚集物的形成被引量:1
2009年
细胞移植在修复和替代受损器官、改善组织功能和基因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活体细胞示踪是分子影像学的任务之一,能够实时监测移植细胞靶向迁移、迁移速度以及细胞在靶器官停留时间,有助于指导细胞移植技术在临床的合理应用。MRI具有组织和空间分辨率高、无放射损伤等优点,成为活体细胞示踪的重要研究手段。
李丹许杰华周斌朱康顺王劲孟晓春姜在波单鸿
关键词:细胞外细胞移植技术磁性细胞示踪
部分脾栓塞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 探讨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治疗方法和转归.方法 2006-2010年中山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对105例肝硬化患者(因脾功能亢进)行PSE治疗,其中60例在术后1~3个月行上腹部增强CT或MRI检查,发现PVT10例.10例中4例接受早期抗凝治疗,6例未行抗凝治疗.并对10例患者的临床转归情况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凝治疗患者中,血栓溶解或大部分溶解3例,血栓无明显变化伴少量腹水1例;未行抗凝治疗6例,血栓部分钙化1例,血栓范围增大5例.在PVT的5例患者中,2例在随访期间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接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2例发展为门静脉海绵样变、食管胃静脉曲张加重,伴有腹水;1例食管胃静脉曲张加重,随访期间出现黑便.结论 PVT是PSE术后严重并发症,早期发现并及时抗凝治疗可减少PVT引起的并发症.
蔡明岳孟晓春陈俊伟黄文薮周斌郭永建朱康顺单鸿
关键词:肝硬化血栓形成
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血栓形成的治疗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PICC后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例恶性肿瘤患者PICC后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 1例拔管困难患者经PICC管内注射尿激酶3日后顺利拔管,2例滤器置入后留置导管进行溶栓的患者5日后均顺利融通并取出滤器,其余3例未行溶栓的患者经抗凝等治疗后症状均得以明显缓解。结论恶性肿瘤患者PICC后血栓形成进行抗凝治疗及必要时溶栓治疗疗效确切。
周斌黄文薮陈俊伟钱结胜朱康顺单鸿
关键词:恶性肿瘤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血栓
经皮脾穿刺门静脉插管技术及临床应用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探讨经皮脾穿刺门静脉插管(PTSPC)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3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接受经PTSPC行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其中2例同时接受门静脉支架植入术.病例纳入标准:门静脉主干阻塞(癌栓或血栓)和肝硬化严重肝萎缩患者;排除标准:凝血酶原时间(PT)>20 s的严重凝血功能不良患者.17例患者为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13例为肝硬化合并严重肝萎缩和(或)小至中量腹水.30例患者术前均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史;术前凝血功能正常(PT<14 s)16例,轻度降低(PT 14~17 s)10例,中度降低(PT 18~20 s)4例;均接受上腹部CT增强检查,并依据CT结果确定脾静脉分支的穿刺位置、方向及深度.术后回顾性分析PTSPC要点、并发症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30例患者,28例成功应用PTSPC进行门静脉插管;2例插管未成功者均为脾静脉脾内分支细小.发生与PTSPC相关并发症6例(20.0%),均为不同程度血红蛋白浓度下降(15~50 g/L);其中4例需要输血治疗,包括1例腹腔大出血,在术后2 h出现血压严重下降,经输入4个单位红细胞和补充血容量后好转.PTSPC成功的28例均行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其中2例在栓塞曲张静脉的基础上放置门静脉覆膜支架.28例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1~42个月),死亡16例,其中14例为肝癌患者在术后1~12个月死亡,2例肝硬化患者分别在术后14、23个月死于肝功能衰竭.随访期间,发生静脉曲张再出血4例,累积再出血率为14.3%.结论 PTSPC是可行的,为经导管门静脉腔内治疗提供了一条新路径,但穿刺部位出血应引起足够重视.
朱康顺黄明声庞鹏飞周斌许长谋钱结胜李征然姜在波单鸿
关键词:穿刺术脾脏
腔内激光消融联合局部缝扎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腔内激光(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LT)联合局部缝扎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venous leg ulcer,VLU)的临床疗效。方法VLU患者11例11条肢体,从内踝处穿刺或从腹股沟处切口植入激光光纤消融大隐静脉主干;对小腿侧支静脉用套管针穿刺置入光纤行消融术,若失败改用经皮皮内环形缝扎术。距离溃疡边缘约1 cm,用2-0 Prolene缝线环形间断缝扎一圈。结果术后11条患肢内踝处色素沉着减轻。术后12~25 d(平均18 d)小腿溃疡愈合。无皮肤坏死、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随访3个月以上,无溃疡复发。结论ELT联合局部缝扎是一种操作简单、微创、疗效确切治愈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方法,对有交通静脉功能异常的溃疡患者也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手段。
钱结胜李征然周斌许长谋何可可
关键词:激光下肢静脉曲张静脉性溃疡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