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守信

作品数:27 被引量:106H指数:6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451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出血
  • 9篇脑出血
  • 8篇鼠脑
  • 8篇大鼠脑
  • 7篇细胞
  • 7篇出血灶
  • 4篇蛋白
  • 4篇免疫
  • 3篇粘附
  • 3篇粘附分子
  • 3篇酸性蛋白
  • 3篇胶质
  • 3篇分子
  • 3篇大鼠脑出血
  • 2篇毒性
  • 2篇心肌
  • 2篇心肌病
  • 2篇心理
  • 2篇型心
  • 2篇延髓

机构

  • 24篇解放军第三医...
  • 9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解放军第45...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兰州军区兰州...

作者

  • 27篇张守信
  • 11篇李改丽
  • 5篇汪丙昂
  • 5篇宿长军
  • 5篇张红宾
  • 4篇王百忍
  • 4篇史锋庆
  • 4篇马文涛
  • 3篇常快乐
  • 3篇杨来启
  • 3篇肖文
  • 3篇张彦
  • 2篇温煜
  • 2篇李仓霞
  • 2篇李鸣
  • 2篇邓自和
  • 2篇吴兴曲
  • 2篇饶志仁
  • 2篇于军
  • 2篇李新田

传媒

  • 5篇第四军医大学...
  • 4篇西北国防医学...
  • 2篇中国神经科学...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天坛国际脑血...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国行为医学...
  • 1篇中级医刊
  • 1篇中国民族民间...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甘肃医药
  • 1篇西部医学
  • 1篇中国老年保健...
  • 1篇中国健康心理...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年份

  • 2篇2012
  • 4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1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实验性大鼠脑出血灶周围区内细胞因子IL-1β的表达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研究脑出血区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为临床治疗脑出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纹状体内注入胶原酶造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亲合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ABC)观察细胞因子IL1β在脑出血后4、14、24、72h和7d的表达变化。结果大鼠脑出血后4h病变局部即有明显的IL1β表达,阳性细胞呈胶质细胞形态;至脑出血后14h,IL1β阳性的细胞数量比4h组明显增多(P<0.05),染色更深,细胞形态相似;至24h,IL1β蛋白的表达达到顶峰(P<0.05),阳性细胞密集,染色最深,形态仍然同前。24h以后,IL1β蛋白的表达则逐渐下降,至脑出血72h后局部几乎无IL1β阳性的细胞(P<0.05);一直至脑出血7d时,局部仍未见到IL1β阳性的细胞。所有动物非出血侧纹状体均未见到明显的IL1β阳性细胞。结论IL1β在脑出血区表达增高,脑出血后病变局部可能存在着与病程相关的炎性反应,在一定时间内采取有效的对抗炎性细胞因子的治疗可能对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李改丽汪丙昂张守信王百忍
关键词:脑出血白细胞介素-1Β免疫组织化学
经冠脉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方法:选择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24例,随机分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细胞移植组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冠脉造影导管注入左、右冠状动脉。两组术前,术后1,3和6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6min步行试验检查。结果:术后6个月,细胞移植组6min步行路程增加,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与术前有显著差异(P〈0.05),超声心动图显示两组间左室射血分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有效。
常快乐于军陈万强温煜张守信杨荣泉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骨髓干细胞
综合心理行为训练对偏远哨所士兵心理健康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综合心理行为训练对偏远哨所士兵心理健康的影响,探讨提高部队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偏远哨所士兵进行个性测定,定期对士兵进行综合心理行为训练,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干预前后进行心理卫生状况调查。结果 1与全军常模比较,偏远哨所士兵EPQ的P分、N分较高、E分较低,差异有显著性(t=2.51、2.76和3.21,P<0.05、0.01和0.01);2综合心理行为训练前SCL-90各因子分均较军人常模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3综合心理行为训练后SCL-90除偏执外,各因子分与综合心理行为训练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4综合心理行为训练前SCL-90总分与EPQ量表的N分、P分及E分相关。结论综合心理行为训练能有效提高偏远战士心理健康水平。
李允中王若瑾曹健马文涛史锋庆张守信
关键词:心理行为训练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
30例病毒性脑炎EEG动态研究
2000年
李改丽张守信谭玉凤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EEG
大鼠脑出血灶周围区内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 :研究脑出血区的胶质细胞反应 .方法 :大鼠纹状体内注入胶原酶造模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出血区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 (GFAP)在出血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 .结果 :脑出血后出血灶周围区有明显的GFAP免疫反应阳性的细胞 ,且不同时间点阳性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不同 .脑出血后早期 (3~ 5h)GFAP的表达最强 ,阳性细胞胞体肥大、突起增粗、增长 ,阳性细胞数量较多 (3h为 4 10± 4 ;5h为4 0 8± 9) ,排列密集 ;脑出血后 14和 2 4hGFAP阳性细胞数量(14h为 4 0 1± 5 ;2 4h为 4 0 2± 4 )与 3和 5h之间比较 ,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的差别 (P >0 .0 5 ) ;72h后 ,GFAP阳性的细胞数量较出血早期显著减少 (35 8± 12 ) ,与 3,5 ,14和 2 4h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别 (P <0 .0 5 ) ,至脑出血 7d后阳性细胞数量 (389±5 )比 72h增加 (P <0 .0 5 ) ,但数量少于 3和 5h(P <0 .0 5 ) .在所有观察时间点非出血侧相应脑区几乎无或仅有弱的GFAP免疫反应阳性 .结论 :脑出血后病变部位存在明显的呈现独特的时间模式的胶质细胞反应 。
张守信李改丽宿长军张红宾王百忍
关键词:脑出血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细胞化学
大鼠脑出血后延髓内脏带内儿茶酚胺能神经元的Fos表达被引量:5
2000年
目的 观察大鼠脑出血后延髓内脏带儿茶酚胺能神经元的 Fos表达 .方法 尾壳核局部注射胶原酶制作脑出血模型 ,用抗 Fos蛋白和抗酪氨酸羟化酶 (TH)的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ABC法 ) ,观察延髓内脏带内 Fos蛋白表达及其与TH阳性神经元的共存 .结果 有大量的 Fos阳性细胞出现在延髓内 ,它们主要局限在延髓内脏带内 ,并以孤束核 (NTS)与延髓腹外侧区 (VL M)较为密集 .NTS和 VL M内 Fos/ TH双标细胞占 TH阳性细胞的比例分别为 19.2 9%和 6 9.0 0 % .单纯注射生理盐水大鼠只有少量的 Fos表达 ,未见双标细胞 .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延髓内脏带内 Fos表达阳性神经元以及儿茶酚胺能神经元表达 Fos,可能与脑出血后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有关 .
张守信宿长军林宏饶志仁
关键词:延髓内脏带脑出血FOS蛋白
脑出血后出血灶周围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被引量:14
2002年
李改丽张守信王百忍鞠躬
关键词:脑出血炎性反应炎性细胞因子
芪参复康胶囊与红景天高原环境应激条件下抗疲劳抗缺氧对照研究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通过比较芪参复康胶囊与红景天高原环境下抗疲劳抗缺氧,观察芪参复康胶囊在高原应激条件下提高耐低氧和抗疲劳能力。方法:从某部高原外训部队抽取一个连队86例,随机分为芪参复康胶囊组35例,红景天组30例,安慰剂组21例。进驻高原前两周开始预防性服药,进驻高原继续服药两周(海拔4300m),观测血氧饱和度,血乳酸,血液CO2含量,观测日常和军事作业后疲劳感,采用询问疲劳感和疲劳评定量表评定疲劳程度。结果:芪参复康胶囊组血氧饱和度、血乳酸,血CO2含量、脉搏、血压、呼吸与红景天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疲劳评定量表评分低于红景天组(P<0.01),芪参复康胶囊组血乳酸、疲劳评定量表评分\脉搏(P)次数、血压(BP)、呼吸(R)低于安慰剂组(P<0.05),血CO2含量高于安慰剂组(P<0.05)。结论:芪参复康胶囊有明显的抗疲劳,抗缺氧作用。抗疲劳作用强于红景天,抗缺氧作用与红景天相当。
杨来启吴兴曲李新田张彦马文涛史锋庆张守信邓自和
关键词:芪参复康胶囊红景天抗疲劳抗缺氧
重症肌无力五例误诊原因分析被引量:1
1999年
李改丽张守信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脑炎脑梗塞误诊
老年患者546例药品不良反应临床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分析我院老年用药中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诱发ADR相关因素,以建立健全ADR监测制度,保持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1年12月老年用药中发生ADR患者546例(男337例,女209例),年龄60~88(71.4±13.2)岁,并把收集的这些ADR进行统计、分类和分析。结果发生ADR的546例老年患者中男性(61.7%)高于女性(38.3%),发生率最高的是抗菌药类药物。ADR发生与使用抗菌药种类、中药注射剂质量、给药途径等相关。ADR常见临床表现依次是皮肤及其附件、其次是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结论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的是抗菌药类药物,临故床上必严格掌握,做到安全、合理和有效用药。
张守信王恒辉林允信沈剑
关键词: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抗菌药物中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