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国
- 作品数:70 被引量:191H指数:8
- 供职机构:池州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 抗战时期花园口决堤对皖北黄泛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被引量:6
- 2013年
- 1938年6月7日、9日,南京国民政府妄图"以水代兵",阻止日军西进,在郑州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汹涌的黄水向东南方向奔流,留下了长400多公里,宽30-80公里的黄泛区,长达9年的黄泛灾害,给皖北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灾害,致使皖北地区耕地淹没、泥沙淤积严重,河道淤塞、水利设施破坏,皖北黄泛区灾害频发、农业损失惨重,人口伤亡、人居环境破坏。皖北黄泛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其负面影响是极其严重的,留下的苦果靠泛区几代人的努力,才逐渐有所改观。
- 汪志国
- 关键词:抗战时期花园口决堤生态环境恶化
- 洪仁玕对神秘文化的扬弃与超越被引量:1
- 2006年
- 洪仁批驳了“异端杂教之邪说”,主张建立一个“新天新地新世界新人心”的俗厚风淳的社会,并把这一主张付诸实践。洪仁的反神秘文化观的理论渊源是基督教文化,带有十分浓厚的功利化色彩和实用性趋势,闪烁着近代科学的智慧之光,但又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 汪志国
- 关键词:洪仁玕神秘文化基督教
- 论周馥的治水思想被引量:8
- 2004年
- 周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治水专家。曾主持治理永定河、金钟河、北运河、潮白河、大清河等直隶河道和山东黄河 ,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治水思想体系 ,他认为治水应先治水政之种种弊端 ;注重调查研究 ,讲求科学治水 ;顺水之性 ,以水治水 ,他的治水思想在我国水利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 汪志国
- 关键词:治水思想水利史
- 应用型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理论框架和实践设计——以池州学院为例被引量:1
- 2014年
- 卓越应用型文科人才的教育培养,我们认为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进行建设。既要加强应用型文科人才教育培养的理论研究,研究应用型文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育机制、评价标准等,同时也要加强应用型文科人才教育培养的实践探索,以理论来指导实践,以实践来检验理论,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 李铁范汪志国余丙南
- 关键词:新建本科高校
- 中国世界古代史学术研讨会综述
- 2008年
- 解光云汪志国石庆波
- 关键词:世界古代史古代史研究专家学者
- 论孙中山的法治思想被引量:6
- 2003年
- 本文从法学和历史学的双重视角,对孙中山的法治思想进行考述与透析,法治是被作为与人治相对立的治国方略,内含追求巩固国本、完善政治等价值,它是法律得以完全实施的保障,其中枢机关是国会;民权是法治的基本条件,法治是民权的有力保障,二者的共同敌人是封建专制;法律与权力之间是"体"与"用"的关系;此外,司法独立和律师自由,也是孙中山追求的理想社会目标。
- 汪志国章礼强
- 关键词:孙中山法治思想司法独立法治建设民权主义司法体制
- 近代安徽自然灾害与人口的变化被引量:13
- 2008年
- 近代安徽自然灾害连年不断,水灾、旱灾、蝗灾、震灾等破坏性较大的灾害,发生频率都较鸦片战争以前提高了。在重灾打击之下,近代安徽人口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灾害造成人口数量下降,自1868年至1949年,安徽人口一直在2000万左右徘徊。灾害还使许多人远走他乡。近代安徽的灾荒移民,既有省内区际的流动,也有省际的流动。省内流动的首选目标是城市;在省际流动中,皖北灾民多逃往江苏、河南等省,皖中灾民多跨过长江迁向皖南地区。不仅如此,因灾荒导致社会经济的落后、生活水平的下降,致使人们身体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不断降低。
- 汪志国
- 关键词:自然灾害人口
- 论孙中山的生态保护思想被引量:1
- 2006年
- 文章运用历史学、生态学、生态环境史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孙中山的生态保护思想进行考量与阐释。作者认为,重视预防减少自然灾害与植树造林,是孙中山生态保护思想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他关注自然灾害,竭力救灾;充分认识森林的环境保护作用,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孙中山的生态保护思想远承传统生态文化之精华,近取明清时期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是其民生主义在生态文化领域的反映。
- 汪志国
- 关键词:孙中山生态保护自然灾害植树造林民主主义
- 自然灾害对近代安徽乡村环境的破坏被引量:6
- 2010年
- 近代以降,安徽自然灾害不断,水灾、旱灾、蝗灾、震灾等破坏性较大的灾害,发生频率都较鸦片战争以前提高,一方面严重破坏近代安徽农村的水、生物、地质等自然环境,另一方面破坏了居住、交通、生产等社会环境。江淮地区过度的经济开发,是自然灾害频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频繁的自然灾害又使安徽乡村环境不断恶化。
- 汪志国
- 关键词:自然灾害乡村环境
- 美棉在中国的引种与发展被引量:7
- 2006年
- 对美棉在中国引种和发展近15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考察与梳理,美棉自1865年传入中国以后,其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晚清时期的引种;民国时期的引进、改良与推广;新中国成立以后,对美棉的引种、选育与推广。可见,引种美棉是中国棉花生产发展的第一步;改良美棉和选育美棉新品种,是提高棉花产量和改善棉花品质的关键;推广美棉是中国棉花生产发展的必然选择。
- 汪志国王思明
- 关键词:美棉引种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