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华

作品数:53 被引量:74H指数:5
供职机构:嘉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政治法律
  • 19篇历史地理
  • 3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 2篇文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军事

主题

  • 13篇赫鲁晓夫
  • 5篇联合国
  • 5篇腐败
  • 4篇苏共
  • 4篇历史考察
  • 4篇领导干部
  • 4篇干部
  • 3篇斯大林
  • 3篇群体性
  • 3篇主义
  • 3篇戈尔巴乔夫
  • 2篇党内
  • 2篇党政
  • 2篇党政领导
  • 2篇党政领导干部
  • 2篇动因
  • 2篇政变
  • 2篇政治
  • 2篇执政
  • 2篇中俄

机构

  • 40篇嘉兴学院
  • 11篇南通师范学院
  • 1篇南通大学
  • 1篇徐州工程学院

作者

  • 52篇李华
  • 1篇程佩璇

传媒

  • 7篇嘉兴学院学报
  • 7篇潍坊学院学报
  • 6篇南京社会科学
  • 5篇西伯利亚研究
  • 4篇南通大学学报...
  • 3篇南通师范学院...
  • 2篇世界经济与政...
  • 2篇学术界
  • 2篇党的文献
  • 1篇东北亚论坛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上饶师范学院...
  • 1篇新疆大学学报...
  • 1篇自然辩证法研...
  • 1篇理论与改革
  • 1篇当代世界社会...
  • 1篇俄罗斯研究
  • 1篇阴山学刊
  • 1篇中国高等教育...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6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4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49-1950年苏联对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贡献——来自中俄双方的档案文献被引量:2
2012年
论述了1949-1950年间苏联不畏美国为首的一批反华势力设置的重重阻力,竭力解决中国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艰难历程。苏联政府坚持不懈的努力,不仅在于巩固和发展中苏两党两国人民的友谊,而且在于维护国际正义,提升联合国的威信与影响力。
李华
关键词:联合国代表权
1957年苏联高层政变与中共中央的反应
2006年
1957年6月苏联高层发生震惊世界的“倒赫政变”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了支持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并将政变组织发动者定性为“反党集团”的决定。究其原因:首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受苏联特使米高扬说辞影响较大;第二,毛泽东对政变发动者之一莫洛托夫个人没有好感;第三,既然苏共中央已经对政变发动者作出了组织处分决定,中方“没有理由反对”;第四,毛泽东对苏联“反党集团”以突然袭击的政变方式推翻其党中央第一书记的做法不以为然;最后,中共中央“力挺”赫鲁晓夫也是希望苏联国内局势尽快稳定下来。惟其如此,所以当年赫鲁晓夫向中国提供了包括火箭、导弹和核技术等在内的多项军事援助作为回报。但是,随后这种回报却又变成了苏联领导人向中国谋求军事利益的交换条件。由于这些条件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也有损于中国的领土主权,所以对后来两党、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李华
关键词:政变中共
赫鲁晓夫与苏联“解冻文学”思潮被引量:5
2008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解冻文学"思潮之涨落起伏,与前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有因果关系。推动"解冻文学"思潮兴起和再度兴起的是赫鲁晓夫;决定"刹车"并控制其发展的也是赫鲁晓夫。至于推动与刹车的时机,则完全取决于他在党内斗争中的地位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以上两种方法交替使用,不仅反映了当年苏共文艺政策的摇摆性,而且暴露了其政策的矛盾性。最终,赫鲁晓夫虽然以行政措施和警察手段阻挡住了"解冻"大潮"溢出苏联河床的堤岸",但是后者却由外溢转入地下,并与其他思潮汇合成为八十年代末冲垮苏联的潜(暗)流。
李华
关键词:赫鲁晓夫
1953-1955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改革探析被引量:1
2009年
本文初步探讨了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在1953-1955年执政期间的改革举措。这些措施主要包括:第一,反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第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第三,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第四,积极调整外交政策。马林科夫推行的这些改革措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首先,政治体制改革,突破了党政领导权力过于集中现象;其次,经济体制改革,使得苏联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最后,调整外交政策,一定程度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尽管马林科夫改革的时间不长,其改革本身也不够彻底,但毕竟是他最先发起了对"目标偏移和结构缺陷"的斯大林模式的正面冲击,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李华
关键词:马林科夫苏联改革历史评价
评社科院士不如建社科机制
2006年
前不久,《学术批评网》等媒体报道了社科界有人积极建议推选院士的消息,结果引起社会较大的反响:中国社科院徐友渔研究员认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得到国际承认的院士标准者,实属“凤毛麟角”。四川大学张箭教授也认为,评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是“弊大干利”。笔者认为,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在我国以设立文科学部委员或者社科院士作为拉动和提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水平的手段,作用是十分有限的。评选极少数社科院士,还不如尽快建立社科成果评价机制。
李华
关键词:院士人文社会科学中国社科院
论中国对联合国安理会678号决议弃权的原因被引量:1
2009年
1990年伊拉克侵占邻国科威特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授权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动武的678号决议。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对该决议案投了弃权票。其真正原因主要是678号决议包含对伊拉克动武的内容有悖于中国力主和平解决国际危机的一贯立场;安理会在授权动武时缺少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采取强制性军事行动的前提条件;中国不能接受美国将中方支持678号决议与恢复中美正常关系紧密挂钩的做法;海湾战争扩大化势必会影响作为伊拉克最大债权国之一的中国的经济利益。总之,中国政府慎重决定弃权,绝不是偶然的。
程佩璇李华
关键词:海湾危机联合国安理会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军事改革评价
2009年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军事改革,包括调整部队干部人事、发展战略火箭部队、改变海军战略结构、加速陆空军现代化以及大规模裁减武装力量人数等方面。通过这些改革,苏军初步实现了国防现代化目标。但是,赫鲁晓夫在整个军改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主观盲目、操之过急、急功近利等弱点。
李华
关键词:赫鲁晓夫军事改革
赫鲁晓夫与个人崇拜
2011年
在个人崇拜问题上,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前期,他曾大力推动过对斯大林的造神运动;中期,他又出尔反尔地大肆抨击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后期,赫鲁晓夫竟然肆无忌惮地欣赏起了别人对自己的个人崇拜。上述自相矛盾的言行,折射出的是赫鲁晓夫的多重政治人格及其实用主义的政治价值取向。
李华
关键词:赫鲁晓夫个人崇拜
赫鲁晓夫“三驾马车”方案溯评
2016年
1960年,为处理独立不久的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内讧,联合国维和部队先后介入刚果地方分裂分子同中央政府的纠纷、刚果中央政府内部的斗争。为此,赫鲁晓夫不仅猛烈抨击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滥用安理会授权,而且建议用三个秘书长即"三驾马车"将其取而代之。由于种种原因,赫鲁晓夫最终放弃了自己一厢情愿的改革动议。不过,由"三驾马车"方案引起的争论,对于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以及强化秘书长和秘书处的职责与地位,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华
关键词:赫鲁晓夫
苏共党内特权阶层究竟产生于何时被引量:1
2010年
关于原苏共党内特权阶层产生的时间问题,国内学术界有"产生于斯大林时期"说、"产生于赫鲁晓夫时期"说以及"产生于勃列日涅夫时期"说三种不同的版本。本文作者通过大量史实论证了苏共党内特权阶层"产生于斯大林时期"说的正确性与可信性。
李华
关键词:共产党特权阶层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