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一中

作品数:238 被引量:971H指数:14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香港保健协会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技技术预先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核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2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3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6篇腺癌
  • 76篇免疫
  • 47篇组织化学
  • 47篇免疫组织
  • 47篇免疫组织化学
  • 45篇细胞
  • 39篇肿瘤
  • 35篇胰腺
  • 33篇蛋白
  • 33篇胰腺癌
  • 30篇基因
  • 28篇免疫组化
  • 27篇组织芯片
  • 25篇血管
  • 24篇癌组织
  • 24篇病理
  • 22篇表达及意义
  • 17篇子宫
  • 16篇胃癌
  • 13篇血管内皮

机构

  • 136篇苏州大学
  • 118篇苏州大学附属...
  • 18篇无锡市妇幼保...
  • 15篇苏州中药研究...
  • 14篇昆山市第一人...
  • 13篇苏州医学院
  • 7篇盐城卫生职业...
  • 6篇南京医科大学
  • 6篇无锡市第二人...
  • 6篇苏州大学附属...
  • 5篇南通大学第二...
  • 5篇苏州市立医院
  • 4篇南通医学院
  • 4篇太仓市中医医...
  • 3篇苏州卫生职业...
  • 3篇苏州医学院附...
  • 3篇无锡市第三人...
  • 3篇湖州市中心医...
  • 3篇吴江市第一人...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234篇冯一中
  • 24篇李峰
  • 17篇柴玉海
  • 17篇顾振纶
  • 16篇许建娟
  • 16篇陈忠
  • 15篇张永胜
  • 10篇郭次仪
  • 9篇崔红霞
  • 7篇季晓华
  • 7篇陆以农
  • 7篇杨其昌
  • 7篇顾永平
  • 7篇李海
  • 7篇王嘉园
  • 7篇干文娟
  • 6篇蒋小岗
  • 6篇张宏
  • 6篇周文轩
  • 6篇齐晓薇

传媒

  • 57篇苏州大学学报...
  • 24篇江苏医药
  • 2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1篇苏州医学院学...
  • 6篇中国血液流变...
  • 5篇山东医药
  • 5篇中国药理学通...
  • 4篇中国优生与遗...
  • 4篇中华消化杂志
  • 3篇诊断病理学杂...
  • 3篇中华病理学杂...
  • 3篇浙江医学
  • 3篇肿瘤防治研究
  • 3篇实用癌症杂志
  • 3篇中国现代医药...
  • 2篇中国癌症杂志
  • 2篇齐齐哈尔医学...
  • 2篇河北医学
  • 2篇临床肿瘤学杂...
  • 2篇现代中西医结...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3篇2014
  • 12篇2013
  • 12篇2012
  • 25篇2011
  • 18篇2010
  • 17篇2009
  • 20篇2008
  • 21篇2007
  • 22篇2006
  • 16篇2005
  • 14篇2004
  • 8篇2003
  • 9篇2002
  • 6篇2001
  • 7篇2000
  • 7篇1999
  • 1篇1997
2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Fas、NF-κB和VEGF-C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Fas、核因子κB(NF-κB)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Fas、NF-κB和VEGF-C在13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7例乳腺导管内癌及2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乳腺导管内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Fas、NF-κB与VEGF-C阳性表达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Fas异常表达与肿瘤直径、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有关(P<0.05);NF-κB阳性表达与肿瘤直径、组织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VEGF-C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Fas与NF-κB和VEGF-C阳性表达呈负相关(P<0.05),NF-κB与VEGF-C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Fas、NF-κB和VEGF-C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乳腺癌预后的判断有参考价值。
戴小丽韩中保韩扣兰冯一中邱静刘一飞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FAS核因子Κ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人浆细胞瘤Balb/c-nu-hu模型的建立
2010年
背景:建立相关动物模型是研究多发性骨髓瘤病理生理机制及药物治疗的重要方法。目的:为研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在人胎骨微环境内的生长特性,建立新的Balb/c-nu-hu人鼠嵌合的浆细胞瘤动物模型。方法:取孕16周人女性胎儿1cm左右胎骨植入Balb/c-nu裸鼠皮下,建立新的Balb/c-nu-hu鼠-人嵌合体;胎骨植入3周后将白细胞介素6依赖的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XG-7悬液注入胎骨内建立人浆细胞瘤Balb/c-nu-hu模型;观察裸鼠及肿瘤的生长情况。40d后,取胎骨、肿瘤及裸鼠重要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抗人CD34、CD59、CD138和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X射线片前后对比检查模型裸鼠体内胎骨骨密度的变化。结果与结论:胎骨表面及胎骨内见新生血管生成,且具有高度活性;XG-7细胞株能在植入人胎骨的裸鼠体内生长、浸润,形成髓外肿瘤,具有多种与浆细胞瘤相似的病理学特征,其中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D138、CD59阳性说明其具有浆细胞表面标记,血管CD34阳性表明其为人源性;模型裸鼠出现恶病质,终末人骨髓瘤细胞浸润播散至鼠外周血及淋巴结,X射线片显示胎骨出现骨破坏。说明Balb/c-nu-hu鼠-人嵌合体模型可作为一种建立肿瘤模型可靠的基础动物载体,利用Balb/c-nu-hu鼠-人嵌合体可以成功建立人浆细胞瘤模型。
黎宁君张宏冯一中王盼君傅晋翔
关键词:浆细胞瘤胎骨细胞株
p14^(ARF)、Gadd45a 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p14^(ARF)、Gadd45a mRNA及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0例乳头状微小癌和2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Gadd45a、p14^(ARF)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Gadd45a 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乳头状微小癌和正常甲状腺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1%(37/56)、60.0%(12/20)和25.0%(5/20)。p14^(ARF)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乳头状微小癌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3%(22/56)、60.0%(12/20)和95.0%(19/20)。Gadd45a 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乳头状微小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均P<0.05)。p14^(ARF)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乳头状微小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均P<0.05)。p14^(ARF)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乳头状微小癌组织(P<0.05)。免疫组化检测二者蛋白的表达结果与mRNA检测结果相同。在复发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Gadd45a mRNA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未复发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p14^(ARF)mRNA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Gadd45a与p14^(ARF)mRNA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 p14^(ARF)、Gadd45a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及进展有一定相关性,联合检测二者的表达可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并有助于判断预后。
齐晓薇冯一中吴玉玉白瑞珍秦艳
关键词:GADD45A甲状腺乳头状癌RT-PCR
喉癌组织p73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05年
周慧凌红阳吴文璎冯一中肖根生
关键词:喉鳞状细胞癌P53基因P73基因免疫组化
骨质疏松模型体内铁调素(Hepcidin)基因表达的相关研究被引量:20
2007年
目的观察维甲酸制作的大鼠骨质疏松模型中,肝脏内铁调素(Hepcidin)基因在不同时间表达变化,探讨其与骨质疏松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取80只SD大鼠,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维甲酸(70mg/kg.d)每天灌胃,14d后形成骨质疏松模型;在实验组中采用RT-PCR方法分别观察灌胃第1、3、5、8、9、10、12、14d肝脏铁调素基因表达变化;在第14d还检测大鼠骨密度、分析脱钙骨切片、观察肝组织切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肝脏铁调素基因表达在维甲酸灌胃的不同时间组存在明显不同:早期铁调素相对表达量逐渐下降,在第8、9d达到最低值,随后有回升。另外,维甲酸灌胃第14d的骨密度比灌胃前明显降低、骨切片中骨小梁稀松皮质骨变薄;维甲酸灌胃第14d的肝组织切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①本研究骨质疏松模型采用人工干预方法,没有其他影响因素。实验结束时大鼠骨密度、骨组织学检查表明骨质疏松形成;因此,同期不同时间组大鼠体内铁调素基因表达可以代表体内铁代谢不同时间的变化。②在本研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研究结果的差异表明:铁调素基因RT-PCR变化与维甲酸制作的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形成有实验相关性。
徐又佳马勇钱忠明郭霞王爱东王栋梁冯一中李峰张鹏王冰
关键词:骨质疏松肝脏
乳腺癌HER-2基因扩增状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HER-2基因扩增状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165例乳腺癌石蜡标本的HER-2基因扩增状况,分析基因扩增状况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全组HER-2基因扩增阳性52例(31.5%)。不同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病理类型组间HER-2基因扩增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R-2基因扩增阳性率在腋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p53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ER、PR阳性组明显低于ER、PR阴性组(均P<0.01)。结论 HER-2基因扩增状况与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病理学类型无关相性,与腋淋巴结转移和p53基因表达成正相关,与ER、PR表达成负相关。HER-2基因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及拟订治疗方案的良好指标。
张宏李峰范银银李军蒋国勤冯一中傅晋翔
关键词:乳腺癌HER-2基因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荧光原位杂交
NF-κB和Caspase-9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NF-κB和Caspase-9在胰腺癌生长、浸润、转移过程中的作用,为对患者进行预后判断及生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NF-κB和Caspase-9在53例胰腺癌、10例非肿瘤性胰腺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1)NF-κB在非肿瘤性胰腺组织、胰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79.20%,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NF-κB的表达强度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有无转移呈正相关(P<0.01)。(2)Caspase-9在非肿瘤性胰腺组织、胰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52.83%,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9的表达强度与临床分期、淋巴结有无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P<0.05)。(3)NF-κB和Caspase-9在胰腺癌组织中存在协同作用。结论NF-κB在胰腺癌生长、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其检测可对胰腺癌的预后判断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Caspase-9作为影响细胞凋亡过程因子,在胰腺癌的发展进程中也起一定作用;二者存在协同作用。
黄山冯一中任苏勤
关键词:胰腺癌NF-ΚBCASPASE-9免疫组织化学
人胰腺癌中P21^(WAF1)、MDM-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P21WAF1、MDM-2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21WAF1、MDM-2在10例正常胰腺组织、53例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胰腺癌组织中P21WAF1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胰腺组织(P<0.05),MDM-2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胰腺组织(P<0.05)。53例胰腺癌组织中P21WAF1、MDM-2的表达随肿瘤的分化程度降低而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胰腺癌P21WAF1的表达明显低于没有淋巴结转移者(P<0.05)。P21WAF1、MDM-2的表达与患者的生存率有关。P21WAF1、MDM-2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及临床分期无关。结论P21WAF1、MDM-2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该肿瘤预后判断的理论依据。
刘振华冯一中李峰柴玉海
关键词:胰腺癌P21WAF1MDM-2
Caspase-3、Bcl-2和Bak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Caspase--3.Bcl--2、Bak等凋亡相关基因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100例无术前放化疗史的胃癌手术标本和30例对照组胃粘膜制成组织芯片,取样针直径2.0mm。用免疲组化方法分别检测Caspasc-3、Rot--2.Rak的表达,甩原位末端标记法进行细胞凋亡指数检测。对随访14个月至13年的47倒作生存分析。结果获得2个组织芯片蜡块,分别含114和116个位点。Caspase-3在正常粘膜的表达(90%)显著高于胃癌组织(56%)(P〈0.01),其表达与胃癌组织学分化、血管神经侵犯相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和国际抗癌联盟(LICC)临床分期及预后无关。Bcl--2和Bak在胃癌中的表达分别为42%和47%,表达均与组织学分化相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血管神经侵犯、UICC分期及预后无关。结论Caspasc-3、Bcl-2和Bak均参与细胞凋亡调控和胃癌生物学进程,但其表达与胃癌预后无关。UICC分期仍然是胃癌的独立预后指标。
杨其昌冯一中张晓娟刘宏斌季晓华沈屹柴玉海
关键词:胃癌组织芯片BCL-2BAK
大鼠脊髓三种不同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实验比较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了解三种不同脊髓机械性损伤对继发性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脊髓挫伤、持续性占位、脊髓横断三种大鼠损伤模型,在伤后1、4、7d观察损伤断面神经细胞凋亡现象。结果脊髓挫伤组:灰质三个时间组的凋亡指数波动明显,灰质中凋亡指数4d时最高;白质中凋亡细胞除背侧束外腹侧束也存在;另外细胞凋亡以少突胶质细胞凋亡为主。脊髓持续性占位损伤组:灰质、白质细胞凋亡指数在4d和7d组中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白质凋亡细胞在受压的背侧束、外侧束为主。脊髓横断损伤组:灰质、白质在三个时间组中均有大量凋亡细胞。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虽然存在主动死亡(细胞凋亡)方式,但凋亡在时间和部位上与损伤类型、损伤部位、损伤程度有关。
徐又佳俞晨李峰冯一中刘强董启榕郑祖根
关键词:神经细胞凋亡神经细胞凋亡脊髓挫伤细胞凋亡指数脊髓横断损伤细胞凋亡现象凋亡细胞
共2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