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惠春

作品数:100 被引量:1,173H指数:18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9篇期刊文章
  • 2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8篇医药卫生
  • 3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5篇抑郁
  • 35篇抑郁症
  • 20篇焦虑
  • 19篇症状
  • 15篇精神分裂症
  • 15篇分裂症
  • 12篇磁共振
  • 11篇抑郁症患者
  • 11篇自杀
  • 10篇精神病
  • 9篇治疗抑郁症
  • 9篇焦虑症
  • 9篇海马
  • 8篇质子波谱
  • 8篇双相
  • 8篇前额
  • 8篇前额叶
  • 8篇氟西汀
  • 7篇疗效
  • 7篇复发

机构

  • 93篇浙江大学医学...
  • 29篇南京医科大学...
  • 25篇北京大学第六...
  • 2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0篇同济大学附属...
  • 20篇北京回龙观医...
  • 20篇首都医科大学...
  • 18篇中山大学附属...
  • 17篇哈尔滨医科大...
  • 17篇四川大学华西...
  • 15篇杭州市第七人...
  • 11篇复旦大学
  • 11篇中南大学湘雅...
  • 7篇北京大学
  • 7篇昆明医学院第...
  • 7篇北京安定医院
  • 6篇武汉大学
  • 6篇昆明医科大学
  • 6篇苏州广济医院
  • 6篇苏州市广济医...

作者

  • 100篇李惠春
  • 20篇王刚
  • 19篇张晋碚
  • 18篇司天梅
  • 16篇方贻儒
  • 16篇杨甫德
  • 14篇禹华良
  • 13篇胡建
  • 12篇孙静
  • 12篇许秀峰
  • 12篇陆铮
  • 11篇陈林
  • 11篇卢蕴容
  • 10篇黄颐
  • 10篇陈致宇
  • 10篇林铮
  • 9篇陆峥
  • 8篇梅其一
  • 8篇季建林
  • 8篇赵靖平

传媒

  • 21篇中华精神科杂...
  • 10篇浙江医学
  • 7篇上海精神医学
  • 6篇中国神经精神...
  • 6篇中国心理卫生...
  • 4篇临床精神医学...
  • 4篇国际精神病学...
  • 4篇2006年浙...
  • 3篇浙江大学学报...
  • 2篇中国新药与临...
  • 2篇中国新药杂志
  • 2篇浙江预防医学
  • 2篇2007年浙...
  • 2篇2007年浙...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浙江中医杂志
  • 1篇国外医学(精...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7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 7篇2008
  • 13篇2007
  • 19篇2006
  • 7篇2005
  • 3篇2004
  • 4篇2003
  • 1篇2001
10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干预效果评价被引量:24
2006年
目的研究不同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高校参加体育舞蹈社团、排球社团、网球社团的210名大学新生进行为期4个月的随访测评。结果神经质高分者参加体育舞蹈社团活动后在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抑郁、敌对因子上有显著性改善,参加排球社团后在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上有显著性改善,参加网球社团后在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因子上有显著性改善;而神经质低分者参加体育社团活动对心理症状改善效果相对不明显。结论3个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对不同人格特征的大学新生产生不同的心理干预效果,有助于指导大学新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社团项目。
刘微波钱宏颖郑磊磊李惠春
关键词:社团活动精神卫生干预性研究
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事件相关电位P_(300)与记忆功能和精神病理症状关系的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事件相关电位P300指标的变异情况以及与记忆功能和精神病理症状的关系。方法:对30例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2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Cz(中央点)、Pz(顶叶点)电极位置的P300检测和韦氏记忆量表(WMS)测定,并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组的精神病理症状。结果:①患者组Cz、Pz点的P300潜伏期分别为(390.6±47.6)ms和(393.3±50.1)ms,均较对照组延长(P<0.01),波幅分别为(7.7±3.4)μV和(8.5±3.9)μV,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0.01);②患者组记忆商数(88.1±10.0)分及短时记忆、瞬时记忆受损明显(P<0.05~0.01);③患者组Cz、Pz点的P300潜伏期与PANSS总分和各因子分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与WMS的记忆商数和再认、再生、触摸、背数因子分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P<0.05~0.01)。结论: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存在记忆功能障碍,P300与WMS结合能够比较客观综合地评估疾病的认知功能。P300潜伏期的延长可能与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精神病理损害和记忆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相关。
刘微波陈巧珍尹厚民郑磊磊俞少华陈一萍李惠春
关键词:记忆障碍韦氏智力量表
妄想的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了解妄想的发病机制对于我们进一步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并指导治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近几年关于妄想的病理机制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陈建玲李惠春
关键词:病理机制妄想症发病机制精神疾病
文献传递
妄想的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妄想是精神疾病患者的思维内容障碍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症状之一,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它不符合客观现实也不符合病人所受的教育水平,而病人对此坚信不移,也无法被说服,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经历来纠正。所...
陈建玲李惠春
文献传递
常用焦虑及抑郁评估量表被引量:87
2016年
心理量表可对焦虑、抑郁患者的症状予以量化评估,常用的焦虑及抑郁评估量表分为白评和他评量表,包括针对焦虑或抑郁的专项问卷和综合评估。文章介绍了常用的焦虑、抑郁评估量表的评分标准、使用人群及其优点。但在心理评估中须注意心理测验的量表只能作为评估症状是否存在及其严重程度的T具,并不能用作疾病诊断的唯一标准,需结合临床表现对评定结果进行合理解释。
郑磊磊李惠春
关键词:焦虑抑郁量表
焦虑症患者前额叶、海马磁共振质子波谱成像的研究
焦虑症是精神科临床中最常见的病种之一,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了。目前国际上已经开始应用神经功能影像手段来进行焦虑症病因学的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的额叶、基底节、海马、颞叶、顶叶、枕叶和丘脑等脑区存在功能或结构的异常。磁共振质...
禹华良李惠春卢蕴容
关键词:焦虑症额叶海马磁共振脑功能
文献传递
抑郁症低动力症状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被引量:3
2014年
与抑郁症关联的低动力症状疲劳感(精力不足、精神运动迟滞)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尚不完全明了,但有很多研究数据显示,这些症状与单胺类神经递质如5-HT、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及组胺(histamine,HIS)相关联。这4种递质水平降低与情绪主诉相关联,而低水平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尤其与疲乏感紧密联系。
李惠春
关键词:神经生物学机制抑郁症症状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神经生物学基础
可变剂量帕利哌酮缓释剂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耐受性及安全性被引量:17
2010年
目的研究可变剂量的帕利哌酮缓释剂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有效性、耐受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性、单组、多中心研究,使用可变剂量的帕利哌酮缓释剂(3~12mg/d)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608例,观察期8周,通过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评价有效性。通过体检、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及其他不良事件的报告评价安全性。结果治疗有效率(PANSS减分率≥30%)随治疗时间而增加,治疗8周末有效率为82.6%。研究终点PANSS总分与基线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终点平均剂量为(7.9±2.2)mg/d。治疗8周时40.11%患者的治疗剂量保持6mg/d的水平,4.44%患者的治疗剂量下调至3mg/d。常见的不良事件为锥体外系反应、便秘、肝功能异常、睡眠障碍、嗜睡、疲乏及恶心。结论可变剂量帕利哌酮缓释剂(3~12mg/d)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有效,且耐受性、安全性良好。
余一旻李华芳杨甫德胡建赵振环董继承陈红辉许秀峰李鸣王刚王晓萍谢世平唐济生张晋碚关念红丁瑛谭庆荣李惠春钟华张鸿燕谢光荣孙学礼顾牛范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有效性耐受性安全性
抑郁症的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基础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07年
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在抑郁症的病理生理学研究中已经长期地得到公认。但国内外学者对其理论基础特别是分子水平的研究尚无统一的结论,本文对此做一综述。
卢蕴容李惠春
关键词: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一般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将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172例住院或门诊抑郁症患者连续入组,分为自杀未遂组(989例)和非自杀未遂组(183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非自杀未遂组相比,自杀未遂组起病年龄更早[(32.70±12.20)岁比(35.02±12.54)岁,P=0.021]、既往住院次数更多[(0.66±1.33)次比(0.39±0.97)次,P=0.011]、发作更频繁(13.1%比6.6%,P=0.002)、更常伴有不典型特征(23.0%比13.9%,P=0.002)及自杀观念(79.2%比52.3%,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年龄(OR=0.99)、既往住院次数(OR=1.17)、发作频繁(OR=2.07)、伴有自杀观念(OR=3.45)与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末遂相关(均P<0.05).结论 起病年龄早、既往住院次数多、频繁发作及伴有自杀观念可能是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独立危险因素.
陈林刘艳红郑启文项玉涛陈大方杨甫德王刚方贻儒陆铮杨海晨胡建陈致宇黄颐孙静王小平李惠春张晋碚司天梅
关键词:抑郁症自杀未遂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