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新华

作品数:76 被引量:1,298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12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0篇农业科学
  • 4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5篇土壤
  • 20篇红壤
  • 19篇团聚体
  • 14篇有机碳
  • 11篇施肥
  • 10篇土壤有机
  • 10篇黑土
  • 9篇砂姜
  • 9篇砂姜黑土
  • 9篇土壤有机碳
  • 8篇水稻
  • 8篇土壤结构
  • 8篇团聚体稳定性
  • 8篇长期施肥
  • 7篇水稻土
  • 7篇孔隙
  • 6篇土壤水
  • 5篇有机碳库
  • 5篇水分
  • 5篇碳库

机构

  • 75篇中国科学院
  • 28篇中国科学院大...
  • 10篇湖南农业大学
  • 8篇南京农业大学
  • 6篇江西省红壤研...
  • 5篇桂林理工大学
  • 3篇安徽省农业科...
  • 3篇河海大学
  • 2篇东北农业大学
  • 2篇鲁东大学
  • 2篇海南大学
  • 2篇江西农业大学
  • 2篇遵义师范学院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安徽省龙亢农...
  • 1篇广西农业科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湖南省农业科...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作者

  • 76篇彭新华
  • 28篇张中彬
  • 16篇高磊
  • 15篇周虎
  • 5篇陈效民
  • 5篇赵其国
  • 5篇沈业杰
  • 5篇张斌
  • 4篇甘磊
  • 4篇颜雄
  • 4篇王亮亮
  • 4篇朱巧红
  • 4篇李文昭
  • 3篇孙波
  • 3篇刘文茹
  • 3篇张杨珠
  • 3篇李江涛
  • 3篇余喜初
  • 3篇吕玉娟
  • 2篇叶丽丽

传媒

  • 17篇土壤学报
  • 11篇土壤
  • 4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土壤通报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湖南农业科学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工业安全与环...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草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山地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北京农业(下...
  • 1篇农业资源与环...

年份

  • 3篇2024
  • 7篇2023
  • 5篇2022
  • 6篇2021
  • 2篇2020
  • 5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11篇2015
  • 5篇2014
  • 6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4
  • 4篇2003
  • 1篇2001
  • 1篇2000
7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期施肥对红壤旱地玉米生物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被引量:16
2013年
基于江西进贤旱地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田,研究不同施肥模式下玉米不同器官的生物量、养分吸收与分配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1)长期施用化肥导致土壤pH值下降,不合理施肥使土壤养分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有效缓解土壤酸化,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有效养分含量。(2)与对照相比,N处理降低了玉米籽粒、穗轴、秸秆和根茬的生物量,而均衡施肥(NPK、2NPK)及有机肥处理(NPKOM、OM)使玉米籽粒增产1.1~2.9倍,并提高了其他器官的生物量。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及N、P养分对玉米籽粒的产量影响显著,土壤K养分对玉米生物量影响相对较小。(3)玉米对N的吸收主要集中在籽粒和秸秆,分别占总吸N量的41.8%~61.3%和30.3%~48.4%,P在籽粒中的吸收量高达61.8%~73.9%,K的吸收主要集中在秸秆,占总吸K量的51.4%~67.9%。有机无机肥配施模式则显著促进了作物各器官对养分的吸收和提高作物产量。作物养分的收获指数为P>N>K。
颜雄彭新华张杨珠周虎余喜初王雪芬谢平
关键词:长期施肥养分吸收红壤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区水稻生物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基于江西进贤红壤水稻土上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下水稻生物量、养分吸收与分配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1)长期施用化肥导致土壤pH值下降,不合理施肥使土壤养分含量不同程度的下降,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有效缓解...
颜雄彭新华张杨珠周虎房焕余喜初
关键词:水稻施肥模式生物量养分吸收红壤地区
文献传递
科尔沁沙地南缘主要固沙植物旱季水分来源被引量:18
2017年
探讨固沙植物水分来源以及物种间水分利用关系对揭示植物共存机理和固沙植被稳定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科尔沁沙地南缘两种典型生境(固定沙丘和丘间低地)共12种固沙植物,通过测定植物水、同期降水、地下水和土壤水的稳定同位素比率(δD和δ^(18)O),利用Iso Source模型计算植物对不同深度土壤水的利用比例,初步阐明半干旱沙区主要固沙植物旱季水分来源以及物种间的水分利用关系.结果表明:两种生境中不同生活型固沙植物水δD和δ^(18)O差异显著,但丘间低地乔木和灌木差异不显著.在丘间低地从乔木到草本水分来源逐渐变浅,乔木和灌木主要利用50~150 cm或30~50 cm土壤水,半灌木主要利用10~30 cm土壤水,草本主要利用0~10 cm土壤水;固定沙丘灌木主要利用0~30 cm土壤水,半灌木则主要利用50 cm附近土壤水.表明旱季固定沙丘植物比丘间低地植物更依赖0~50 cm土壤水.固沙植物水分来源与植物生活型、根系分布范围有关,其中根系分布范围影响可能更大.
刘保清刘志民钱建强阿拉木萨张凤丽彭新华
关键词:固沙植物生活型根系分布
一种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呼吸气体采集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呼吸气体采集装置,属于土壤环境研究设备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密封舱、密封盖、注水管、重力传感器、显示屏和托板,所述密封盖设于密封舱的顶部,所述注水管贯穿密封盖并设有阀门;所述重力传感器...
刘帅彭新华高磊张中彬郭自春
有机物料对红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19
2017年
试验设置了对照(CK)、秸秆混匀(M-Str)、秸秆覆盖(Str)、生物质炭混匀(BC)和猪粪混匀(SM)5个处理,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有机物料种类与施用方式对红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混匀与猪粪处理下土壤有机碳(SOC)、热水溶性有机碳(HWC)、土壤抗破碎性和团聚体水稳定性(MWD)显著提高(p<0.05),而秸秆覆盖对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团聚体形成的提升作用不明显(p>0.05)。相对于对照处理,生物质炭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但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不显著(p>0.05)。秸秆混匀和猪粪处理下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与土壤累积呼吸之间存在线性关系(p<0.05)。可见,有机物的性质(秸秆、猪粪和生物质炭)与还田方式(混匀和覆盖)对红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存在显著差异。
潘艳斌朱巧红彭新华
关键词:团聚体稳定性土壤有机碳秸秆还田
变换水头法测定土壤饱和导水率的装置
一种变换水头法测定土壤饱和导水率的装置,包括储水罐、计量容器和环刀密闭装置,所述环刀密闭装置由上部件和底座组成,上部件为中空圆柱体,圆柱体下部的外表面上设有螺纹,圆柱体上设有排气阀和进水孔,底座也为中空圆柱体,圆柱体上部...
彭新华
文献传递
松散土样和填装土柱及紧实程度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土壤有机碳(SOC)矿化一般通过培养松散土样来测定,但是松散土样与原状土的结构存在很大差异,二者之间SOC矿化的关系尚不明确;通过填装土柱可以获得接近田间状态的土壤样品,但填装的紧实程度会改变土壤孔隙结构,因此可能影响SOC矿化。本研究首先以施用不同量有机肥的红壤为研究对象,设置松散土样和填装土柱两个处理,采用室内培养法比较二者之间SOC矿化的差异;然后选择其中一种土壤填装土柱,设置BD_(1.1)、BD_(1.3)、BD_(1.5)、BD_(1.7)四个紧实程度处理,容重分别为1.1、1.3、1.5和1.7g·cm^(–3),利用X射线显微CT(Computed Tomography,CT)成像技术分析土壤孔隙结构,分析紧实程度对土壤孔隙结构及SOC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松散土样与填装土柱的SOC矿化量有显著差异,培养结束时(第57天),松散土样的有机碳累积矿化量约是填装土柱的4倍。紧实程度增加较大程度地降低了土壤的总孔隙度和大孔隙度(>16μm),降低比例分别为12.9%~17.4%和18.7%~88.5%;并且使充气孔隙度从63.6%降至8.2%,而充水孔隙度从36.4%增至91.8%。填装土柱的SOC矿化量随紧实程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培养结束时(第28天),BD_(1.5)的SOC矿化量最高。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SOC矿化量与总孔隙度、大孔隙度(>16μm)、充水孔隙度(Water-filled pore space,WFPS)或充气孔隙度(Air-filled pore space,AFPS)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当总孔隙度或大孔隙度低于46%或3.7%时,SOC矿化量随孔隙度增加而增加;反之,SOC矿化量随孔隙度增加而降低。SOC矿化量与WFPS或APFS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类似的规律,当WFPS为66%或AFPS为34%时,SOC矿化量最高。以上结果说明,通过培养松散土样测定SOC矿化将会高估田间SOC的矿化潜力;紧实程度的变化会改变土壤的孔隙结构进而影响填装土柱的SOC矿化;SOC矿化量与孔隙度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
荣慧房焕蒋瑀霁赵旭彭新华孙波孙波
关键词:土壤孔隙土壤通气性土壤有机碳矿化
X射线对我国两种典型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X-ray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能够原位、无损伤的解析土壤物理结构,有望与土壤微生物研究结合,以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土壤生态系统。由于土壤的高度异质性,X射线扫描和土壤微生物分析应为同一样品,但是关于X射线扫描后的土壤样品是否兼容土壤微生物分析却鲜有报道,即X射线扫描是否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及群落尚未明确。【方法】本研究采集我国华北地区潮土和亚热带红壤,利用平板计数、微量热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X射线扫描对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的代谢热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X射线辐射显著降低了2种土壤中活体细菌的数量,同时微生物的代谢活性也发生改变;在分子水平上,基于细菌16S r RNA基因的高通量数据显示2种土壤的细菌多样性指数发生了变化,而其群落结构均无改变。【结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并不兼容土壤微生物功能的研究;但可兼容基于分子生物学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俎千惠房焕周虎张建伟彭新华林先贵冯有智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微量热高通量测序
团聚体大小分布对孔隙结构和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被引量:10
2022年
土壤团聚体在外部和内部因素影响下发生团聚和破碎过程,形成不同大小分布的团聚体。团聚体大小分布的变化会改变土壤孔隙结构,影响各种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SOC)的周转。选择三种长期施用不同量有机肥的红壤(不施肥,CK;施低量有机肥,LM;施高量有机肥,HM),过不同大小孔径筛(5 mm,S_(5);2 mm,S_(2);0.5 mm,S_(0.5))改变团聚体的大小分布,然后填装土柱(直径2.9 cm、高度4 cm),填装容重为1.3 g·cm^(-3)。利用X射线显微CT(Computed Tomography)成像技术分析土壤的孔隙结构,采用室内培养法测定土壤有机碳矿化量。结果表明,团聚体大小对孔隙结构有极显著的影响。相较于S_(5)和S_(2)处理,S_(0.5)处理土壤的大孔隙度(>16μm)降低了83.0%~93.9%,孔隙连通性降低了95%以上。而S_(5)和S_(2)处理的大孔隙度和孔隙连通性只在HM土壤中有显著差异,在CK和LM土壤中无显著差异。团聚体大小分布对土壤有机碳矿化量有显著影响。团聚体破碎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在CK土壤中,S_(0.5)的有机碳累积矿化量较S_(5)和S_(2)分别高64.2%和79.1%;在HM土壤中,S_(0.5)的有机碳累积矿化量较S_(5)和S_(2)分别高19.3%和14.1%。与之不同的是,在LM土壤中,S_(0.5)的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与S_(5)无显著差异,可能是受到孔隙结构的影响。相关分析发现,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与16~30μm孔隙的孔隙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团聚体大小分布的变化改变了土壤的孔隙结构,大团聚体破碎降低了填装土柱的大孔隙度。团聚体破碎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矿化,一部分原因是释放出了被保护的有机碳。此外,团聚体大小改变导致的孔隙结构变化可能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荣慧房焕张中彬蒋瑀霁赵旭单军彭新华孙波孙波
关键词:红壤土壤团聚体孔隙结构土壤有机碳矿化
一种旋松一体耕作机具
一种旋松一体耕作机具,包括旋耕装置、深松装置和碎土清平装置,旋耕装置包括旋耕机、变速箱和机架,旋耕机包括旋耕机体、旋耕刀轴和旋耕刀片,变速箱设于旋耕机上表面,用于控制旋耕机旋耕转速,机架设于旋耕机上表面,用于牵引旋耕机;...
蒋发辉彭新华张中彬
文献传递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