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越平

作品数:144 被引量:511H指数:13
供职机构:北京服装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教委资助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服装材料研究开发与评价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文化科学化学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0篇期刊文章
  • 23篇会议论文
  • 16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0篇文化科学
  • 7篇化学工程
  • 5篇历史地理
  • 4篇经济管理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医药卫生
  • 2篇艺术
  • 2篇理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40篇织物
  • 31篇纤维
  • 20篇服装
  • 19篇面料
  • 14篇毛织
  • 14篇毛织物
  • 13篇涤纶
  • 13篇纺织
  • 11篇染色
  • 11篇竹纤维
  • 10篇染料
  • 9篇长丝
  • 8篇涤纶长丝
  • 8篇防紫外
  • 8篇服用性
  • 7篇针织
  • 7篇织品
  • 7篇湿舒适性
  • 5篇羊毛
  • 5篇印花

机构

  • 141篇北京服装学院
  • 26篇四川大学
  • 8篇国际竹藤网络...
  • 4篇北京联合大学
  • 3篇军事科学院
  • 2篇东华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光...
  • 2篇中国纺织工程...
  • 2篇中国纺织信息...
  • 2篇军事科学院系...
  • 2篇爱慕股份有限...
  • 2篇国际竹藤中心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中华女子学院
  • 1篇北京爱慕内衣...

作者

  • 144篇王越平
  • 19篇史丽敏
  • 10篇高绪珊
  • 8篇程海涛
  • 8篇王戈
  • 7篇张晓丹
  • 6篇周璐瑛
  • 6篇李秋宇
  • 5篇曾天慧
  • 4篇李栋
  • 4篇沈飞
  • 4篇邢声远
  • 4篇付中玉
  • 4篇耿丽
  • 3篇赵憬
  • 3篇王晋子
  • 3篇刘蕊
  • 3篇廖慧
  • 3篇覃道春
  • 3篇王晓春

传媒

  • 25篇毛纺科技
  • 12篇北京服装学院...
  • 9篇陕西纺织
  • 8篇上海纺织科技
  • 5篇针织工业
  • 4篇纺织导报
  • 3篇纺织教育
  • 3篇丝绸
  • 3篇纺织服装教育
  • 2篇纺织学报
  • 2篇棉纺织技术
  • 2篇北京纺织
  • 2篇天津纺织科技
  • 2篇纺织标准与质...
  • 2篇中国个体防护...
  • 2篇化纤与纺织技...
  • 2篇第25届全国...
  • 2篇2011年北...
  • 1篇印染
  • 1篇材料导报

年份

  • 9篇2024
  • 8篇2023
  • 6篇2022
  • 8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5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 8篇2006
  • 12篇2005
1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丝织品文物保护研究现状分析
2024年
由于埋藏环境复杂,出土丝织品纤维强度显著下降,变色变脆,甚至出现粉化现象,给文物保护和展陈带来巨大挑战。文章梳理了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的丝织品保护方法,涵盖了物理加固、化学加固及物化结合加固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实际应用效果。通过分析不同加固技术的历史和现状,发现尽管已有许多新型材料和技术应用于丝织品保护,但仍未完全实现文物修复的可逆性和满足不改变文物原状的要求。故未来的研究应关注保护基础理论、保管环境、新兴保护材料与纤维材料劣化之间的关系,以期进一步提升丝织品文物的保护水平。
谷雨珊刘大玮王越平王如意
关键词:丝织品文物保护
排汗导湿防紫外织物的模型设计及性能测试被引量:3
2008年
探讨排汗导湿防紫外织物的设计模型并测试其性能。设计了单层模型、类双层模型、类三层模型、类四层模型和双层模型5种织物模型,采用防紫外涤纶、五叶异形涤纶为主要原料,设计了纯纺纱、并捻纱和包缠纱,并结合不同的组织结构和不同的模型设计了26种织物。通过测试织物的透湿量、毛细高度、透气量、扩散面积和UPF值,认为类双层模型为较理想的功能复合式模型,表层为紫外防护层,里层为排汗导湿层,在原料、纱线、组织的合理配置下,使最终产品的紫外防护因子UPF值达到168、毛细高度达12 cm、扩散面积达21cm2,较好地满足了功能的需要。
王越平武文祥
关键词:纱线透湿量透气量
几种天然纤维素纤维的物理结构研究被引量:13
2006年
对竹纤维等几种天然纤维素纤维的物理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竹纤维聚合度远高于粘胶、稍低于苎麻;结晶度高、取向度高,属于大分子排列整齐、紧密型超分子结构,接近于苎麻纤维;在形态结构上,横截面为腰圆形,有中腔,壁上有裂纹,截面有孔隙,TEM结果表明,次生层为单层次结构,与苎麻相仿。总之,竹纤维从微观的大分子链结构到聚集态结构,到宏观的纤维形态结构,各种物理指标特征均表明其与苎麻纤维有着非常的相似性。
王越平高绪珊张晓丹
关键词:天然纤维素纤维竹纤维分子结构超分子结构
不同缝纫工艺下缝纫阻力的测试与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本文采用L&M缝纫性测试仪对不同缝纫工艺下的针织物和机织物缝纫阻力进行了测试.测试了织物层数、织物正反面以及缝纫方向不同时,面料缝纫阻力的大小;测试了不同缝针、缝纫线时的缝纫阻力.实验结果表明:织物的缝纫阻力随织物的层数增加而成倍数以上的增大;机织物在45°角左右缝纫时,缝纫阻力最大;针织物在接近纵行和横列方向,缝纫阻力出现最大值;穿引缝纫线会增大缝纫阻力,但缝纫线对缝纫阻力的增大作用较缝针的作用微弱.同时,实验过程中还发现,针织物的缝纫阻力比机织物的不匀率高,缝针刺到纱线上的概率高,因此针织物不易于缝纫.本论文的研究,希望对服装加工给予帮助,以提高服装质量和服装加工效率.
王越平曹元森李英王海建
关键词:缝纫性能缝纫工艺针织物机织物
“服装材料学概论”课程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
2024年
针对“服装材料学概论”课程中学生高阶思维(“智”)难形成、知识迁移能力(“能”)不够、新角色认识(“意”)不足的教学痛点,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坚持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两性一度”为核心标准,从新时代服装设计师的需求出发,力求将技术、艺术与人文交叉融合、理性与感性思维深度融合。通过重构授课内容,构建全产业链融入知识环以强“智”;建设教学资源、实施科教互哺、改革教学模式、完善评价体系,打造多元化培养能力环以强“能”;深挖思政元素,形成全素养提升思政环以强“意”,最终形成“服装材料学概论”课程“双融合三环联动”教学新模式。以期打造高质量“服装材料学概论”课程,提升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服装类专业课程改革提供思路和可借鉴模式。
张长欢吴红艳关晓宇衣卫京史丽敏王越平
关键词:教学创新教学实践
抗菌、防紫外、凉爽多功能针织物的开发被引量:5
2008年
以竹浆纤维、十字形涤纶及防紫外功能涤纶为原料,运用差动毛细效应原理,设计并开发出抗菌、防紫外线、凉爽多功能针织面料。详细介绍该类织物热湿舒适性、抗菌性和紫外线屏蔽性的测试与评价。结果表明,该类未经后整理得到的夏季多功能针织面料舒适性佳、功能性强、手感好,对于今后多样化针织面料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史丽敏王越平李秋宇沈宁
关键词:热湿舒适性抗菌性
一种多重皮芯结构的高硬度、高缓弹复合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多重皮芯结构的高硬度、高缓弹复合织物及其制备方法,复合织物包括基布及基布表面复合的第三硬度整理材料;第三硬度整理材料为芳香族聚氨酯或脂肪族油性聚氨酯,相对分子量50000‑85000;基布是由芯纱织造成布料后经第二硬...
王越平关晓宇王晓春张丽平宋启迪王志成
胶垫(射击服)
1.本外观设计产品的名称:胶垫(射击服)。;2.本外观设计产品的用途:本外观设计产品用于一种胶垫,具体用于射击服中制作膝垫和肘垫的材料,可随意裁切,起保护、防滑和耐磨的作用。;3.本外观设计产品的设计要点:在于图案。;4...
王越平许檬漉缪斌斌潘祺俐宋启迪
女胸衣压力舒适性的客观评测被引量:44
2006年
服装压力舒适性是服装舒适性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服装压力的客观测量与表征是压力舒适性研究的基础。以某常规款式的女性胸衣为研究对象,对日常着装状态下的女胸衣压力大小及分布规律进行了客观描述。研究表明通常人体曲面转折大处的服装压力较大,女胸衣肩带、胸托和后背转折处呈现出较大的服装压力;着装习惯不同的3类人群,当服装压力不合理时,会造成应力集中现象,对人体带来极大的危害。服装压力的研究对于服装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消费者着装方式等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越平赵平高绪珊杨晶王晋子
关键词:服装压力压力舒适性
丝织品铁锈锈斑污染物清洗工艺探究
2022年
铁锈锈斑污染物常见于甲胄类纺织品文物,不仅影响文物的观赏价值,还会加速纤维老化。文章对丝织品锈斑污染清洗工艺进行了探究。针对丝织品铁锈污染模拟样,筛选出适合的表面活性剂及清洗条件,基于正交实验分析EDTA-2Na质量浓度、抗坏血酸质量浓度、鼠李糖脂质量浓度对清洗效果的影响,得到丝织品文物铁锈清洗的最优助剂配比。结果表明:采用EDTA-2Na 7.0 g/L、抗坏血酸2.0 g/L、鼠李糖脂5.0 g/L的清洗剂能够充分发挥协同作用,实现良好的清洗效果,清除率高达95.85%;三者配合的溶液体系中,络合剂EDTA-2Na是影响丝织品锈斑污染物清洗效果的最重要因素,还原剂抗坏血酸作用次之;综合评价分析表明,经过清洗后无铁锈锈斑污染物及洗涤剂残留,清洗过程温和,未对丝织品造成损伤。
缪斌斌赵作勇王越平
关键词:丝织品湿法清洗抗坏血酸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