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黎军

作品数:76 被引量:239H指数:7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保健专项资金资助科研项目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4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9篇蛋白
  • 16篇血管
  • 16篇胰岛
  • 16篇胰岛素
  • 15篇动脉
  • 14篇胰岛素抵抗
  • 14篇结合蛋白
  • 13篇血压
  • 13篇视黄醇
  • 13篇视黄醇结合
  • 13篇视黄醇结合蛋...
  • 13篇综合征
  • 13篇高血压
  • 12篇视黄醇结合蛋...
  • 11篇糖尿
  • 11篇糖尿病
  • 10篇动脉粥样硬化
  • 10篇格列酮
  • 8篇血清
  • 6篇血管病

机构

  • 76篇武汉大学
  • 1篇安徽省立医院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济宁医学院
  • 1篇武汉市第一医...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荆门市第一人...
  • 1篇解放军第一六...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76篇张黎军
  • 13篇郝亚荣
  • 12篇刘昌慧
  • 8篇刘淑华
  • 6篇黄俊
  • 5篇陈忆
  • 5篇俞倩
  • 5篇邬松林
  • 4篇程澜
  • 4篇杨帆
  • 4篇朱刚艳
  • 4篇张博
  • 4篇李芳芳
  • 3篇刘涓
  • 3篇赵志明
  • 3篇周婉
  • 3篇蒋小波
  • 3篇何小俊
  • 3篇马红梅
  • 3篇韩其蔚

传媒

  • 13篇微循环学杂志
  • 6篇武汉大学学报...
  • 5篇中华糖尿病杂...
  • 4篇中国糖尿病杂...
  • 3篇中国老年学杂...
  • 3篇心血管病学进...
  • 2篇心血管康复医...
  • 2篇中华物理医学...
  • 2篇中华老年医学...
  • 2篇实用老年医学
  • 2篇中华风湿病学...
  • 2篇卒中与神经疾...
  • 2篇疑难病杂志
  • 2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医学综述
  • 1篇内科急危重症...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心脏杂志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8篇2013
  • 3篇2012
  • 9篇2011
  • 2篇2010
  • 11篇2009
  • 2篇2008
  • 6篇2007
  • 1篇2006
  • 7篇2005
  • 8篇2004
  • 1篇2003
7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三维培养内皮细胞血管样结构形成的作用
2004年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三维培养内皮细胞血管样结构形成的作用。方法 Pepper等介绍的方法制备三维培养胶原基质和细胞培养。结果对照组内皮细胞在胶的表面呈单层生长,未见其向深层生长及管腔结构形成。bFGF组内皮细胞在胶内呈多层浸润生长,伸展、变形呈扁平状,内皮细胞与胶原纤维之间以半桥粒连接,内皮细胞之间以桥粒连接,形成毛细血管样管腔结构,管腔样结构大小不一,其间有多个散在的内皮细胞:部分内皮细胞内可见空泡样变,边界由胞质与胞膜组成,细胞核变形,凹陷,可见切迹,或成薄片状,空泡样变及细胞核形态的变化在形成管状结构的内皮细胞中尤为明显:内皮细胞管腔面及游离面内皮细胞均有微绒毛突起。结论 bFGF有利于三维培养内皮细胞在有展性的胶原基质面形成血管样结构。
张黎军王则胜张黎峰
关键词:内皮细胞三维细胞培养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三维培养内皮细胞血管样结构形成的作用研究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对三维培养内皮细胞血管样结构形成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为两组 ,即加入浓度 2 0ng·ml-1bFGF的bFGF组及不加bFGF的对照组。采用Pepper等介绍的三维培养胶原基质配制及细胞培养方法制作标本 ,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结果 :对照组内皮细胞在胶的表面呈单层生长 ,未见其向深层生长及管腔结构形成。bFGF组内皮细胞在胶内呈多层浸润生长 ,伸展、变形呈扁平状 ;内皮细胞与胶原纤维之间可见半桥粒结构 ,内皮细胞之间以桥粒连接 ,形成毛细血管样管腔结构 ;在形成管状结构的内皮细胞中可见空泡样变 ,边界由胞质与胞膜组成 ,细胞核变形 ,凹陷 ,可见切迹 ,或呈薄片状 ;内皮细胞游离面有微绒毛突起。结论 :三维培养技术简单易行 ,是揭示在体血管形成的最简单模型 ;bFGF有利于三维培养内皮细胞在有展性的胶原基质面形成血管样结构。
张黎军王则胜张黎峰
关键词:内皮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再生三维细胞培养
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影响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影响。方法:70名T2DM患者,随机双盲分为安慰剂组(A组,35例)和吡格列酮组(B组,35例),治疗3个月后,检测两组患者服药前后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治疗后吡格列酮组FBG、FINS、HbA1c、TG、PAI-1明显下降(P<0.01),HDL-C、ISI显著升高(P<0.01),t-PA无明显变化,且PAI-1与FINS、TG呈正相关(r=0.437,r=0.342,P<0.05),与ISI呈负相关(r=-0.552,P<0.01);安慰剂组各参数于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吡格列酮能够显著降低T2DM患者的PAI-1。
郝亚荣张黎军何小俊韩其蔚邬松林
关键词:吡格列酮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老年早期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分析老年早期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4名老年人进行脉搏波传导速度的测量并以1 400 cm/s为界,将所有对象分为对照组与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组,比较各危险因素在两组中的情况。结果: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的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尿酸、血压和体重指数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显示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和收缩压是老年人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和收缩压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中起了促进作用,加强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有望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俞倩张黎军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老年人脉搏波传导速度
CXCL14与肿瘤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3年
趋化因子CXCL14作为介导炎症、免疫的桥梁,在各种疾病分子水平发病机制及信号通路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包括病因、诊断性标志物、发病机制、治疗等。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到CXCL14与肿瘤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上来。回顾总结CXCL14与肿瘤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多种疾病新的观测指标及治疗靶点的进一步研究理清思路。
杨帆蒋小波张黎军
关键词:肿瘤胰岛素抵抗
视黄醇结合蛋白4、核因子κB的表达与糖尿病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主动脉壁核因子κB(NF-κB)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NC组)、单纯糖尿病组((DM组)、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组(DM+AS组)。测大鼠主动脉NF-κB活性、血清和附睾RBP4水平、FBG、FIns、TG、HDL-C、LDL-C、尾动脉SBP,计算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IR)。结果 DM组和DM+AS组的RBP4、NF-κB、TG、LDL-C、FBG、FIns、SBP、AIP、HOMA-IR高于NC组;DM+AS组上述指标高于DM组;RBP4与TG、LDL-C、HOMA-IR、AIP、NF-κB、SBP、体脂比成正相关,与HDL-C成负相关。RBP4、TG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F-κB与RBP4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相关,RBP4可能通过胰岛素抵抗、炎症机制及脂代谢紊乱参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
周婉张黎军
关键词: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视黄醇结合蛋白-4核因子ΚB
CXC类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糖尿病相关性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3年
糖尿病病因复杂、并发症多,目前的治疗手段尚不能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更多学者致力于糖尿病病因、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以探索糖尿病治疗的新途径。趋化因子作为介导炎症及免疫反应的桥梁,参与自身免疫、感染、肿瘤和血管等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
杨帆张黎军
关键词:糖尿病趋化因子CXC
8-羟基脱氧鸟苷在胰岛素抵抗大鼠骨骼肌的表达及运动、吡格列酮的干预作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氧化应激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在胰岛素抵抗(IR)大鼠骨骼肌的表达及运动、吡格列酮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普通饲料和高糖高脂饲料饲养;8周后再将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IR组、运动干预组和吡格列酮干预组,后两组分别进行游泳训练及吡格列酮(20mg/kg/天)灌胃,持续8周。16周末测量各组大鼠体重(BW)、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骨骼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骨骼肌8-OHdG表达。结果:(1)IR组大鼠FBG、FINS、HOMA-IR水平升高,骨骼肌8-OHdG表达增强、SOD活性降低;运动、吡格列酮干预后SOD活性增加,其它指标均下降。(2)相关性分析发现,实验大鼠HOMA-IR与8-OHdG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与SOD活性呈负相关。结论:运动、吡格列酮可通过抑制IR大鼠骨骼肌的氧化应激反应,改善IR。
陈忆张黎军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8-羟基脱氧鸟苷干预作用吡格列酮骨骼肌病理生理基础
铁死亡在阿霉素心肌病中的作用机制
2024年
阿霉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肿瘤药,但其心脏毒性限制了临床疗效。阿霉素可引起心肌细胞损伤、心脏进行性扩大和不可逆的心肌损伤,最终导致扩张型心肌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称为阿霉素心肌病(DIC)。DIC的发病机制包括钙处理异常、氧化应激、线粒体破坏、凋亡和自噬等。近期多项研究报道了一种新的调节性细胞死亡——铁死亡参与其发病。现描述铁死亡的主要机制,并总结铁超载、PRMT4、Sirt1/Nrf2/Keap1通路、FUNDC2、METTL14介导的铁死亡在DIC中的作用机制,旨在对DIC病理生理机制有进一步的认识,为DIC治疗及预防提供新的潜在有效靶点。
宋自崇王静艺张黎军
关键词:阿霉素心肌病
Alzheimer病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通过Alzheimer病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探讨Alzheimer病与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Alzheimer病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分别进行体格检查及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实验室检测,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lzheimer病患者的多种血管病危险因素,如血压、血清甘油三脂、胰岛素抵抗指数及体重指数等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且Alzheimer病组代谢综合征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可能参与了Alzheimer病的发生与发展。
刘斯灵郝亚荣张振涛张黎军
关键词:ALZHEIMER病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胰岛素抵抗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