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鑫

作品数:10 被引量:435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领域野外台站研究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有机碳
  • 5篇施肥
  • 5篇土壤
  • 5篇棕壤
  • 5篇潮棕壤
  • 3篇不同施肥
  • 2篇溶解性有机碳
  • 2篇生物量碳
  • 2篇施肥制度
  • 2篇碳库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壤微生物
  • 2篇土壤微生物量
  • 2篇周转率
  • 2篇微生物
  • 2篇微生物量
  • 2篇物量
  • 2篇不同施肥制度
  • 2篇不同土地利用
  • 2篇长期定位试验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4篇沈阳农业大学

作者

  • 10篇宇万太
  • 10篇赵鑫
  • 6篇姜子绍
  • 5篇马强
  • 4篇周桦
  • 4篇柳敏
  • 3篇李建东
  • 2篇张璐
  • 1篇李欣宇

传媒

  • 5篇土壤通报
  • 4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被引量:31
2008年
研究了长期定位试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结果表明:裸地处理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最低;不施肥种植作物(CK)或施肥种植作物(NPK)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NPK配合猪厩肥处理的微生物体碳含量显著高于CK和NPK处理;荒地处理由于返回的植物残体量很大,积累的有机物很多,所以其微生物量碳最大;其次为割草处理和林地处理。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其土壤微生物量也高,土壤微生物碳的周转强度也大,周转时间短,周转速率为:荒地>割草>林地>NPK+C>NPK>CK>裸地。
宇万太姜子绍柳敏赵鑫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量周转率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变化被引量:99
2007年
分析了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试验站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长期定位试验土壤0~40cm活性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0~20cm土层内荒地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溶解性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含量高于割草地和裸地,而割草地颗粒有机碳含量略高于荒地;在20~40cm土层,割草地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较高,而荒地微生物量碳、溶解性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含量较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土层加深而递减。土壤微生物量碳、溶解性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分配比例为荒地>割草地>裸地,易氧化碳和颗粒有机碳的分配比例为割草地>荒地>裸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随土层加深而下降,但溶解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变化趋势相反。
宇万太马强赵鑫周桦李建东
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
长期定位试验下施肥对潮棕壤活性碳库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被引量:36
2008年
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潮棕壤活性碳库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肥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活性碳库、碳素有效率及碳库管理指数有很大影响,长期施用有机循环肥处理,尤其是循环肥配合均衡化肥(NPK+O)施用处理的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ROC)、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含量(MBC)、土壤碳素有效率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明显高于对照处理的土壤。潮棕壤活性碳库中不同形态的碳素含量大小顺序为:CROC>CMBC>CDOC,同一施肥处理水平下,不同形态碳素有效率以ACC>ABC>AAC。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碳素有效率和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的化学性质尤其是土壤养分因子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反应了农业生产措施对土壤碳库的影响,运用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土壤碳库的动态变化。
宇万太赵鑫马强周桦
关键词:施肥易氧化碳溶解性有机碳
不同施肥制度对肥料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23
2009年
通过17年的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N、P、K肥的当季利用率随施肥不同差异较大,施用有机肥的处理作物对N、P、K的利用率高于单施化肥的处理。P肥累积利用率在各个处理中均有明显的增加,表现出极好的残效;除单施N肥处理外,其他处理的N肥累计利用率均呈增加趋势;K肥的累计利用率在施用有机肥的处理上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其他处理不明显。
宇万太姜子绍赵鑫柳敏
关键词:N肥P肥K肥肥料利用率
不同有机物料及其配施对潮棕壤轻组有机碳的动态影响被引量:10
2008年
用埋袋法研究了潮棕壤中加入单一物料(玉米秸秆,稻草秸秆,苜蓿,鸡粪,猪粪)和混合物料(玉米秸秆-鸡粪-猪粪和苜蓿-鸡粪-猪粪)后土壤中轻组有机碳的一年内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施不同有机物料后,土壤中轻组有机碳与对照相比都有较大幅度提高。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不同处理的土壤中轻组有机碳碳含量都逐渐下降,且其下降趋势与添加物料的C/N比值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分析表明,施用混合物料处理中轻组有机碳的含量与单一物料处理都呈显著的正相关。
宇万太柳敏赵鑫姜子绍周桦
关键词:轻组有机碳有机物料潮棕壤
不同施肥制度对潮棕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被引量:20
2007年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下辽河平原地区不同施肥处理下潮棕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结果表明:不施肥处理的微生物量碳含量最低,化肥均衡施用和施用循环肥均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P<0.05),以化肥N、P、K+循环猪圈肥处理效果最好;各处理的微生物量碳均呈现出春冬季较低,夏秋季较高的趋势;化肥均衡施用配合循环肥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周转强度,缩短周转时间(P<0.05),以化肥N、P、K+循环猪圈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周转时间最短,1年可周转1.03次。
宇万太赵鑫姜子绍李欣宇马强周桦
关键词:施肥土壤微生物量碳周转率
不同施肥模式下潮棕壤稻田的速效养分状况和水稻的养分分配被引量:8
2007年
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下下辽河平原潮棕壤稻田土壤速效养分的供应能力及水稻的养分分配。结果表明:各处理0~20cm速效养分供应能力均高于20~40cm,其变异也大于20~40cm(速效氮除外);有机、无机肥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土壤速效养分的供应能力;水稻氮和磷的分配主要集中在籽实中,钾的分配则主要集中在秸秆中。采用秸秆还田措施有利于缓解钾肥资源的不足,保持钾素的循环再利用,维持土壤钾库,减少钾肥投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轻环境污染。
赵鑫宇万太李建东马强张璐
关键词:施肥模式养分供应养分分配
不同经营管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研究进展被引量:91
2006年
土壤有机碳能够反映土壤质量和土壤健康,是当前国内外学者开展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概述了土壤有机碳分组方面的研究结果,主要讨论了在不同利用类型和不同经营方式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不同组分分解、蓄积、含量、存量、分配比例等的动态变化,并指出了当前土壤有机碳及组分研究面临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赵鑫宇万太李建东姜子绍
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的贡献被引量:82
2007年
以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试验站16年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了8种施肥制度的增产效应与稳产性能。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有明显影响,作物平均产量NPK>NP>NK>N>PK>P>K>CK,不施N肥时(即P、K、PK等处理)作物产量低;肥料对作物产量的年际贡献率在N、NP、NK、NPK处理中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在P、K、PK处理中则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从化肥N、P、K的增产效果上看,总趋势是N>P>K;作物年际间产量的变异系数随化肥的均衡施用呈下降的趋势;玉米在NPK处理时的稳产性能最好,大豆在PK处理的稳产性最好。
宇万太赵鑫张璐马强
关键词:潮棕壤长期定位试验增产稳产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影响因子及生态效应被引量:63
2007年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极为活跃的有机组分,是土壤圈层与相关圈层(如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发生物质交换的重要形式。影响土壤中物质的溶解、吸附、解吸、吸收、迁移乃至生物毒性等行为之外,对温室气体CH4的排放、水体水质的污染、岩石圈的风化等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本文以陆地生态系统的中的DOC为主体,探讨了DOC的生态环境意义及其对大气、水体和岩石圈的影响以及DOC对土壤管理措施的响应。
柳敏宇万太姜子绍赵鑫
关键词:溶解性有机碳土壤生态效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