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玉英

作品数:54 被引量:186H指数:8
供职机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1篇医药卫生
  • 6篇生物学

主题

  • 28篇细胞
  • 12篇心肌
  • 11篇树突
  • 11篇树突状
  • 11篇树突状细胞
  • 10篇基因
  • 9篇肌细胞
  • 9篇肥大
  • 8篇心肌细胞
  • 8篇间质
  • 8篇肥大心肌
  • 7篇免疫
  • 6篇动脉
  • 6篇选择素
  • 6篇肥大心肌细胞
  • 5篇蛋白
  • 5篇动脉粥样硬化
  • 5篇原位
  • 5篇细胞化学
  • 5篇免疫组化

机构

  • 48篇上海第二医科...
  • 21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上海第二医科...
  • 4篇上海市免疫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山东省立医院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南京军区南京...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作者

  • 54篇陈玉英
  • 22篇汤雪明
  • 16篇易静
  • 14篇胡庆沈
  • 11篇周同
  • 11篇陈楠
  • 11篇孙桂芝
  • 10篇韩玉升
  • 9篇吴开胤
  • 9篇张冬青
  • 7篇李晓
  • 5篇黄定九
  • 5篇张玉梅
  • 5篇董波
  • 5篇颜兆文
  • 5篇李慧
  • 3篇贾生贤
  • 3篇沈建康
  • 3篇高飞
  • 3篇史桂英

传媒

  • 13篇上海第二医科...
  • 3篇解剖学报
  • 3篇上海医学
  • 3篇电子显微学报
  • 2篇实验生物学报
  • 2篇上海免疫学杂...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中华烧伤杂志
  • 1篇胃肠病学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微循环
  • 1篇肾脏病与透析...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肿瘤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年份

  • 4篇2005
  • 12篇2004
  • 7篇2003
  • 6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 6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7
  • 3篇1996
  • 1篇1995
  • 3篇1994
  • 4篇1991
  • 1篇1988
  • 1篇1987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蛋白激酶Cα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被引量:7
1999年
目的 建立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的收缩及合成表型 ,探讨蛋白激酶Cα(PKCα)亚型对其转化的影响。方法 用酶消化法及传代培养分别获 2种VSMC表型细胞 ,细胞特性通过免疫细胞化学及透射电镜鉴定。用竞争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竞争RT PCR) ,观察 2种表型细胞的PKCα表达。结果 酶消化法分离的VSMC较传代培养的VSMC显示缬蛋白(desmin)表达呈强阳性。2种表型细胞经超微结构观察分别显示典型的收缩表型及合成表型变化。PKCα表达在酶消化法分离的VSMC中明显高于传代培养的VSMC(t=3 .5 68;P <0 .0 5 )。结论 PKCα亚型在收缩表型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合成表型 ,提示该亚型对维持VSMC的收缩表型起了一定作用。研究中选用竞争RT PCR方法克服了以往使用 β actin的局限性。
高平进朱鼎良陈玉英易静
关键词:蛋白激酶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
基质金属蛋白酶-3蛋白及基因在动脉硬化血管中表达意义的研究被引量:13
2004年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3 (MMP 3 )蛋白及基因的表达及氯沙坦对MMP 3的影响。方法 :应用高脂饮食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 ,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为单纯高脂饮食组 ,另一组用氯沙坦 2 5mg·kg-1·d-1,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MMP 3蛋白表达 ;应用RT PCR测定MMP 3基因的表达。结果 :单纯高脂饮食组的MMP 3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明显高于氯沙坦组水平。结论 :AS斑块中有大量MMP 3的表达 ;氯沙坦抑制了MMP
董波赵玉霞颜兆文陈玉英宋怀东黄定九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基质金属蛋白酶氯沙坦
口腔鳞癌p16/MTS1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
1998年
运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法对43例口腔鳞癌的 MTS1基因,即 p16的表达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口腔鳞癌细胞株 p16的表达。结果43例口腔癌中28例为 p16阳性,15例为 p16阴性,p16基因的改变是口腔鳞癌发展中的频发事件。组化和原位杂交结合能较好地反映肿瘤组织中 p16基因和蛋白的改变。研究表明 p16的改变可能是肿瘤发生的晚发事件,但和肿瘤的发生部位、浸润、转移、分级无关。TCA 细胞株是研究 P16表达的良好模型。
汪铮陈玉英李慧汤雪明
关键词:口腔肿瘤鳞癌P16/MTS1原位杂交
肥大心肌细胞溶酶体对线粒体降解作用的细胞化学研究被引量:2
1994年
用细胞化学胞嘧啶单核苷酸酶(CMP酶)作为溶酶体标志物,来研究大鼠腹主动脉结扎造成心肌细胞肥大后溶酶体降解线粒体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结扎后20周线粒体主要降解方式是线粒体直体和溶酶接融合,然后线粒体逐渐降解,而线粒体的自噬小体形成是非常少见的。
韩玉升陈玉英汤雪明
关键词:肥大心肌细胞溶酶体线粒体
粘附分子P-选择素在胶质瘤中表达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研究粘附分子P-选择素在脑胶质瘤中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的关系,讨论P-选择素在脑胶质瘤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抗P-选择素单抗和免疫组化技术(LSAB)分别对39例脑胶质瘤检测P-选择素的表达。结果 在39例人脑胶质瘤中P-选择素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有关,其阳性率为61.5%(24/39),其中Ⅲ~Ⅳ级胶质瘤表达阳性率为76.2%(16/28),明显高于Ⅰ~Ⅱ级胶质瘤44.4%(8/81)的阳性率(P<0.05),P-选择素表达与患者性别和年龄无关。结论 P-选择素与脑胶质瘤的恶性浸润有关,对这种粘附分子的检测可能成为判断脑胶质瘤浸润生长和预后的指标。
王懿胡秉诚沈建康李国文陈玉英
关键词:粘附分子P-选择素脑胶质瘤免疫组化技术
氯沙坦对动脉粥样硬化兔的MCP-1及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2
2002年
为了探讨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受体(AT1R)拮抗剂氯沙坦(Losartan)的抗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及观察其是否能抑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蛋白及基因表达,我们通过高脂饮食及内皮损伤术建立兔AS模型,一组用Losartan(25mg/kg/d),另一组不用,喂养4个月,观察血管内膜的变化;同时做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分别观察MCP-1蛋白及基因的表达。结果发现Losartan治疗组兔主动脉内膜面积及内、中膜面积之比均小于未治疗组,其MCP-1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亦明显减少,表明Losartan可通过抑制MCP-1的产生而具有抗AS作用。
董波高顺宗黄定九陈玉英颜兆文
关键词: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动脉粥样硬化氯沙坦AS
荧光图像分析法检测树突状细胞在人类肾炎肾组织分布及应用价值被引量:12
2003年
目的:通过对荧光双标记染色样本的图像分析,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肾炎患者肾组织中的分布定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肾活检和临床资料确诊的不同类型肾炎患者133例。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与低照度荧光图像分析检测方法,观察DC在肾炎患者肾组织中分布与改变。结果:肾炎患者肾组织中DC分布的面积、数量及密度均明显增多。从分布特点来看,DC以肾小管间质为主,分布于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而肾小球基本未见分布。此外,DC在肾小管间质分布程度随肾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加重而明显增加,两者呈正相关。结论:DC可能参与肾脏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密切相关。
胡庆沈陈玉英周同孙桂芝李晓吴开胤郝翠兰陈楠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肾炎肾小管间质病变
肾组织粘附分子及树突状细胞与IgA肾病小管间质病变的关系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观察粘附分子P 选择素与树突状细胞 (DC)在IgA肾病 (IgAN)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 ,探讨P 选择素及DC与肾小管间质病变以及肾功能损害的关系。  方法 :选择经肾活检和临床资料确诊的IgAN患者 4 5例 ,根据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分为 3组 :轻度组 2 9例 ,中度组 10例 ,重度组 6例 ;10例正常人肾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IgAN患者肾组织中P 选择素表达 ;免疫双标记染色与荧光图像分析法 ,观察CD1a+ CD80 + DC在肾组织中的分布 ,并探讨DC与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及肾功能损害的关系。  结果 :①P 选择素在正常肾组织中基本不表达 ,在IgAN肾组织中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广泛高表达 ,重度组肾小管间质表达明显强于轻、中度组 ,且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轻重显著相关。②正常人肾组织中基本未见CD1a+ CD80 + DC分布 ,IgAN肾组织中以肾小管间质为主分布明显增多 ;其在患者肾小管间质的分布于重度组明显高于轻、中度组 ,亦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及血肌酐显著相关。此外 ,CD1a+ CD80 + DC在患者肾小管间质分布与P 选择素表达明显相关。  结论 :P 选择素尤其DC可能参与了IgAN肾小管间质病变的免疫病理损伤机制 ,且推测DC肾炎组织迁移聚集可能与P 选择素介导有关。
周同孙桂芝李晓吴开胤张冬青陈玉英胡庆沈陈楠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IGA肾病小管间质病变
黏附分子P-选择素与树突状细胞在人肾小管间质病变中的作用被引量:12
2004年
目的 观察黏附分子P-选择素与树突状细胞(DC)在人肾炎肾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探讨P-选择素和DC与肾小管间质病变以及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肾活检和临床资料确诊的不同类型肾炎患者133例,根据小管间质病变分为三组:轻度组63例,中度组44例,重度组26例;10例正常人肾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肾炎患者肾组织中P-选择素的表达;利用免疫双染与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CD1a+CD80+DC在肾组织中的分布和改变,并探讨与肾小管间质病变和肾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 肾炎患者肾组织中P-选择素表达增强,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显著高于肾小球、肾间质和肾血管;而在肾小管间质表达于重度组又明显高于轻、中度组,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显著相关。CD1a+CD80+DC在肾组织中分布面积、数量和密度均显著增多,且以肾小管间质为主,分布于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其在肾小管间质分布于重度组也明显高于轻、中度组,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以及肾功能明显相关。此外,CD1a+CD80+DC肾小管间质分布状况亦与P-选择素表达显著相关。件论黏附分子;P-选择紊可能介导DC肾炎肾组织中迁移聚集,参与了肾脏免疫病理机制,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密切相关。
周同孙桂芝李晓吴开胤张冬青陈玉英胡庆沈陈楠
关键词:黏附分子P-选择素树突状细胞肾小管间质病变肾组织
树突状细胞在肾切除大鼠肾组织中分布及缬沙坦对其作用的影响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肾切除大鼠肾小管间质中的分布与作用及缬沙坦对DC作用的影响。方法 建立慢性肾衰5/6肾切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n=18)、假手术组(n=18)、模型组(n=18)和缬沙坦治疗组(n=18)。分别于建模1、4、12周,采用免疫双染和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CD1a+CD80+DC在各组大鼠肾组织中的分布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P-选择素和各纤维化相关指标在肾组织中的表达;Masson染色评定各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IF)程度。结果 模型组CD1a+CD80+DC主要分布于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以肾间质最为明显;其分布数量于12周较1周、4周明显增多,且与慢性肾功能减退呈正相关;12周时,P-选择素和各纤维化相关指标以肾小管间质为主表达和TIF程度明显增加,并与CD1a+CD80+DC分布数量呈正相关;经缬沙坦治疗后,CD1a+CD80+DC分布减少,P-选择素和各纤维化相关指标表达下降,TIF程度减轻及肾功能改善。结论 DC可能启动或参与了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形成,并与肾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缬沙坦对此具有明显的抑制和肾脏保护作用。
吴开胤周同孙桂芝张玉梅张冬青陈玉英胡庆沈陈楠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肾切除术肾组织肾血管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