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伟
- 作品数:15 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军事更多>>
- 约翰逊政府对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政策之研究被引量:5
- 2006年
- 本文通过利用最新解密的美国政府档案,分析约翰逊时期影响美国对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决策的诸多因素,为研究冷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提供有益的参考。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约翰逊这届政府任期伊始,就感到美国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老政策难以延续,因而不遗余力地寻找新的手段以维持旧的局面。在多重因素的推动下,约翰逊政府经历了持续的决策争论和反复的立场摇摆,最终确立支持具有“两个中国”意味的“设立研究委员会”的决议案,作为防止其联合国中国代表权政策失败的主要手段。
- 陈长伟
- 关键词:联合国
- 冷战时期美国对华旅行限制政策研究——以约翰逊政府为中心的探讨被引量:3
- 2007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美国即开始对华实行旅行限制政策。60年代中期,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约翰逊政府以放宽对华旅行限制为突破口逐步调整僵硬的对华政策。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华旅行限制被彻底废除。在某种程度上,冷战时期美国各届政府在对华旅行问题上的态度反映了当时美国对华政策的走向。本文考察了美国对华旅行限制政策始末。
- 陈长伟王民
- 关键词:冷战约翰逊政府
- 20世纪60年代前期美台“秘密外交”管道一窥被引量:2
- 2019年
- 20世纪60年代的前半期,美国与台湾当局在国民党残军撤离金三角地区、美国同蒙古人民共和国关系正常化、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台湾当局反攻大陆等一系列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政策分歧。在正常交涉陷入僵局的情况下,美国中央情报局台北站负责人雷·克莱恩频频充当秘密协调双方政策的中间人。“邦迪—克莱恩—蒋经国”之间的联系,成为肯尼迪与蒋介石沟通的幕后管道,使得美台双方在关系紧张的危机时刻得以绕开官僚体制的障碍,在首脑之间形成直接、有效的沟通。这一“秘密外交”渠道的形成既体现了蒋介石对“外交”的高度专权,喜欢绕开“外交部门”,指派私人使者进行交涉的风格,也体现了美台之间在冷战格局下要将深刻的矛盾隐藏不露的无奈。
- 陈长伟牛大勇
- 关键词:美台关系冷战肯尼迪政府
- 冷战前期美国亚太盟友赴美峰会的效应研究——基于澳大利亚与中国台湾的比较分析
- 2022年
-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9年中美建交前,美国与中国大陆没有外交关系。在冷战时期美国奉行“以台制华”的战略大背景下,美国不仅和台湾的国民党政权维持所谓的“外交”关系,还与包括中国台湾和澳大利亚等不同类型的多个政治实体先后结盟,构建了一个有别于北约的亚太同盟体系。美国和亚太盟友的领导人定期会晤,构成一种独特的首脑峰会类型。然而,美国亚太盟友领导人赴美和美国总统所举行的峰会在频率和次数上有显著差异。本文选取冷战前期美国亚太盟友中领导人赴美访问次数最多的澳大利亚和次数最少的中国台湾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的差异及原因。在一定程度上,该差异是这一类型的峰会本质所决定的:美国总统与盟友领导人的会晤并非商议彼此关切的重大政策的平台,而是双方营造同盟形象以及服务于盟友国内政治的手段。由于该类型的首脑峰会在功能和效应上的独特性,不同盟友对于是否赴美举行峰会存在着不同偏好,最终体现为其领导人访美次数和频率的差异。
- 陈长伟
- 关键词:冷战史峰会
- 台湾与越战--一场充满悖论的历史遭遇被引量:4
- 2013年
- 1960年代中期,台湾国民党视越战升级为游说美国支持其"反攻大陆"计划的良好时机,通过各种渠道向美国灌输越战是一场"代理人"战争的理念,强调只有对中国大陆发动进攻才能从源头纾缓越战困局,向美国提出"炬光五号"等对大陆的军事进攻计划,希望在华南开辟第二战场。约翰逊政府却力图避免另一场"韩战",屡次拒绝国民党出兵南越的要求。随着越战升级,美国国内对华舆论发生转变,出现"遏制而不孤立"等观点,官方也展示出对北京缓和的姿态。台湾当局千方百计加以阻止,它"绑定"美国的主要方式是在不直接出兵的情况下,对美国在越行动给予支持,以期阻止美国对华政策的可能转变。本可给国民党"反攻大陆"带来一丝曙光的越战,却促成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新动向。为遏制这种转变,台湾当局又不得不协助美国在越南的行动。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悖论。
- 陈长伟
- 关键词:越战
- 约翰逊总统任职后期美台关于蒋介石“反攻中国内地”政策的互动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冷战期间美国政府不支持蒋介石的“反攻内地”政策,但历任总统应对的策略有一定区别。艾森豪威尔、肯尼迪从来没有对该政策予以明确的否决,而是采取一种模糊的态度。美国在该问题上的立场到了约翰逊总统任职的后期发生了显著改变。随着1966年中期越南战争的白热化以及中国内地进入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蒋介石不再以中国内地的状况作为游说美国支持发动“反攻内地”的首要理由,而是以中国台湾安全遭受内地的威胁为由请求美国加大对中国台湾的协防力度,并允许中国台湾当局对内地放手一搏。然而,此时约翰逊政府正致力于调整对华关系和严控越战规模,不希望给海峡两岸对峙的双方发出错误信号。于是,约翰逊一反前几任总统在该问题上的模糊立场,于1967年3月对蒋介石“反攻内地”的政策予以明确拒绝,实质上终结了美台在这个问题上的商讨和博弈。
- 陈长伟
- 关键词:蒋介石越南战争
- 冷战僵持年代的美国对华决策机制——以约翰逊政府为中心的探讨被引量:2
- 2018年
- 本文以约翰逊政府为中心考察冷战僵持年代的美国对华决策机制。本文认为,约翰逊政府的美国对华决策机制存在信息处理资源相对不足、中国问题专家地位偏低、决策层级脱节等特点,使得辅助决策层和基层职业外交官、政策分析家所提之建议不能及时准确地到达核心决策层。在能与总统直接对话的高级中国问题专家缺位的情况下,辅助决策层中国问题专家的政策建议容易受到地位更高的苏联问题专家的左右与压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根本变革。
- 陈长伟牛大勇
- 关键词:美国外交美国对华政策约翰逊政府冷战
- 冷战时期美国对台军事援助政策的调整
- 2020年
-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美国国防部启动了对台湾军事援助项目的评估,重新审议美国对台军援的目标、台军性质及防御台湾所需的军援水平等重要问题。评估结果认为,美国对台的军事援助规模远超美国对台政治目标所需要的程度,美国对台军事援助政策必须加以调整。该建议导致1967年之后美国大幅削减对台的军事援助规模,并为1971年之后美国对台军事援助从无偿援助逐渐向军事销售的转变铺平道路。美国对台军事援助政策的调整不仅出于减轻经济负担、优化军事援助资源使用的考量,还希望通过这一调整来消除美国对台军事援助政策和美国对台政治目标之间的矛盾,使其对台军事援助政策更好地服务于希望台海两岸分裂、并实现长期分治的终极目标。
- 陈长伟
- 关键词:地区与国别政治美国对台政策军事援助反攻大陆
- 中国开创亚非外交新局面的成功范例——万隆会议再探讨被引量:1
- 2018年
- 1955年4月周恩来率团出席万隆会议并取得巨大成功,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这次外交成功的主要经验在于:因势乘便,借力发力,审时度势,捕捉良机。会前先行布局,选准重点对象,与友邦提前订立君子协定。会间迎难克险,折冲樽俎,求同存异。万隆会议之成功经验对推动当今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陈长伟牛大勇
- 关键词:求同存异国际秩序历史经验
- 北伐时期列强对华政策研究评介被引量:9
- 2005年
- 牛大勇陈长伟
- 关键词:北伐时期列强北伐战争国共两党中国历史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