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韦广莹

作品数:24 被引量:191H指数:6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休克
  • 3篇心病
  • 3篇他汀
  • 3篇脓毒
  • 3篇综合征
  • 3篇急性
  • 3篇伐他汀
  • 3篇感染性
  • 3篇感染性休克
  • 2篇休克患者
  • 2篇血性
  • 2篇预后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2篇脓毒症
  • 2篇缺血
  • 2篇卒中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脑出血

机构

  • 13篇广州市第八人...
  • 10篇广州市红十字...
  • 1篇广州市疾病预...
  • 1篇暨南大学第四...

作者

  • 24篇韦广莹
  • 12篇潘越峻
  • 9篇李晶
  • 7篇张国明
  • 4篇邓西龙
  • 3篇郭壮波
  • 2篇刘剑烽
  • 2篇李翠芝
  • 2篇李踔
  • 1篇李铁钢
  • 1篇张文先
  • 1篇李之松
  • 1篇甘清鑫
  • 1篇雷春亮
  • 1篇黄煌
  • 1篇黄继德
  • 1篇张媛
  • 1篇谭宜将

传媒

  • 5篇现代医院
  • 3篇中国急救医学
  • 2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华危重症医...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临床急诊杂志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 1篇中国急救复苏...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心电图杂志(...
  • 1篇心血管外科杂...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3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检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的意义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氨基末端一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健康体检者1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15例,ACS早期患者60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5例]。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A)测定血浆NT—proBNP浓度。结果与健康对照组NT—proBNP比较,ACS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明显升高(P〈0.01),且AMI组NT—proBNP浓度[(1900.10±571.15)pg/mL]高于UA组[(312.78±44.47)pg/mL,P〈0.01],SA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NT—proBNP浓度检测可为ACS早期诊断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李晶李之松韦广莹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比较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16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3组:每组各56例;Ⅰ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Ⅱ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Ⅲ组患者为空白对照组,持续治疗并随诊9个月。比较治疗前后3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踝臂指数(AB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情况。结果Ⅰ、Ⅱ组患者治疗后的LDL-C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同时Ⅰ、Ⅱ组患者的LDL-C水平均显著低于Ⅲ组患者(P均<0.05),且Ⅰ组患者LDL-C水平比Ⅱ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9个月后,Ⅰ组患者ABI及CIM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Ⅰ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Ⅱ、Ⅲ组(P均<0.05)。3组患者均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20 mg/d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降低LDL-C水平,显著提高ABI水平及降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还可显著降低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李晶刘剑烽韦广莹郭壮波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卒中脑缺血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肺部超声影像特点被引量:35
2018年
目的分析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肺部超声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SCAP中符合柏林诊断标准的ARDS患者32例,其中存活17例(存活组),死亡15例(死亡组),轻中度ARDS 24例(轻中度ARDS组),重度ARDS 8例(重度ARDS组),低呼气末正压(PEEP)组(PEEP<8 cm H_2O)15例,高PEEP组(PEEP≥8 cm H_2O)17例,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6分组10例(CPIS≤6分组),CPIS>6分组22例(CPIS>6分组)。收集患者入院时的性别、年龄、氧合指数(OI)、PEEP、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和CPIS等临床指标。在患者入院时行肺部超声检查和评分,分析肺部超声影像特点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32例患者肺部超声评分(LUS)(18.84±6.32)分,右肺超声评分(R-LUS)(9.75±3.25)分,左肺超声评分(L-LUS)(9.06±4.02)分。其中死亡患者、重度ARDS患者、高PEEP患者和CPIS>6分患者的LUS、R-LUS、L-LUS均分别明显高于存活患者、轻中度ARDS患者、低PEEP患者和CPIS≤6分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LUS与L-LU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差异在于前者正常肺通气区(A征象)明显减少,而重度肺组织失气化区(B3征象)明显增多;双肺重力依赖区超声评分明显高于非重力依赖区(P<0.05);LUS与OI(r=-0.530,P=0.002)呈显著负相关,与PEEP(r=0.554,P=0.001)、APACHEⅡ评分(r=0.497,P=0.004)、CPIS(r=0.626,P=0.000)均呈显著正相关,以A和B3征象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最好。结论肺部超声能实时评估肺部病变性质、范围和病情严重程度,可为SCAP致ARDS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刘莹邓西龙潘越峻韦广莹蔡水江黄煌李幼霞
关键词: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床旁超声目标导向复苏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救治的临床价值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评估床旁超声应用于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复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4年1月—2016年12月间入住该院ICU并确诊为感染性休克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超声组和PiCCO组,每组25例。两组分别按照床旁超声或者PiCCO监测指标指导复苏。分别于入院时(0 h)及治疗后6 h,12 h以及24 h记录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组织氧代谢参数及28天死亡率,并于入院时和治疗7天时采用APACHE II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1)与入院时相比,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P<0.05)。PiCCO组MAP在12h、24 h时间点大于超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O组HR在12 h,24 h的时间点小于超声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O组CI在6 h,12 h,24 h时间点均大于超声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患者的组织氧代谢指标DO2I、VO2I、SVO2以及PO2/FiO2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PiCCO组DO2I、VO2I以及SVO2在12 h,24 h时间点均大于超声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O组PO2/FiO2在24h时间点大于超声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清乳酸水平以及乳酸清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APACHE II评分均降低;但治疗7天后,PiCCO组的APACHE II评分以及APACHE II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的ICU停留时间和28天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超声应用于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中疗效相当,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韦广莹潘越峻张国明黄进弟
关键词:床旁超声感染性休克
瑞舒伐他汀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血清乳酸水平的影响及其治疗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评估瑞舒伐他汀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清乳酸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05-2015-07期间入住我院ICU并确诊为脓毒性休克的66例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21~80岁,平均(51.76±16.48)岁。对照组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38~78岁,平均(52.86±14.56)岁。治疗组采用瑞舒伐他汀以及常规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疗效评估方法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入院时以及入院后12、24、48 h血清乳酸浓度;分别于入院时和治疗7 d后时采用APACHEⅡ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干预组及对照组的年龄、性别构成、原发病构成以及入院时的血清乳酸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能显著降低脓毒性休克患者入院后12、24、48 h的血清乳酸浓度(P<0.05);与入院时相比,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均降低;但治疗7 d后,干预组的APACHEⅡ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明显降低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血清乳酸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韦广莹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脓毒性休克血清乳酸
免疫强化肠内营养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精氨酸、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强化的肠内营养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收集2011-01~2014-12入住本院ICU并确诊为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共67例患者纳入研究。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21~80岁,平均年龄(62.53±13.29)岁;对照组31例,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59.13±14.43)岁。入住后第2天开始给予等热量、等氮量肠内营养制剂2周。干预组采用含精氨酸及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强化的肠内营养剂Impact,对照组使用普通的肠内营养剂Milupa GmbH。疗效评估方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及第14天测定炎症因子CRP、PCT动态变化;检查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测定免疫相关指标淋巴细胞比例、CD4、CD8、CD4/CD8以及HLA-DR的动态变化情况;分别于入院时和治疗后第14天采用APACHEⅡ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干预组及对照组的年龄、性别构成、原发病构成以及入院时血清乳酸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①两组患者CRP、PCT水平均明显下降,且干预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②两组患者淋巴细胞比例、CD4、CD8、CD4/CD8以及HLA-DR均明显升高,且干预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③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在营养状态方面都有改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均降低;但治疗第7天后,干预组APACHEⅡ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结论精氨酸及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强化的肠内营养能减缓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急性炎症反应,改善其免疫功能。
韦广莹卢荣恒谭宜将
关键词:精氨酸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肠内营养感染性休克
广州27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为COVID-19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日至2月10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278例COVID-19确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CT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78例患者中男性130例(46.8%),女性148例(53.2%),年龄(48.1±17.0)岁,20~69岁患者占88.8%,236例(84.9%)患者合并有基础疾病,普通型居多211例(75.9%),住院病死率0.4%(1/278)。病例来源以输入性病例为主(201例,72.3%),这其中武汉输入89例(占全部输入性病例的44.3%)。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70.9%)和干咳(61.5%)。患者以白细胞正常(79.5%)或减少(16.5%)、淋巴细胞减少(33.5%)多见,部分患者血红蛋白(10.4%)和血小板(12.6%)减少,55.4%患者白蛋白水平降低,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肾功能(肌酐、尿素氮)指标无明显异常,有61例(21.9%)患者伴有乳酸脱氢酶升高,26例(9.4%)患者伴有肌酸激酶升高,52例(18.7%)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140例(50.4%)患者D-二聚体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有117例(42.1%)。典型的CT表现:疾病早期胸部影像呈现单发或多发磨玻璃阴影,肺外带明显;进展期发展为病灶增多、范围扩大呈双肺多发的磨玻璃影、浸润影或实变影;重型/危重型表现为双肺弥漫性实变伴多发斑片状密度增高影。244例(87.8%)患者接受≥1种的抗病毒药物治疗,242例(87.1%)使用了抗菌药物,191例(68.7%)接受了氧疗,接受中医治疗198例(71.2%)。结论COVID-19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未见性别差异,以普通型为主,病死率不高;常合并多系统、多器官异常或损害,临床应密切关注病情进展,及时研判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努力提高救治成功率。
刘昶权潘越峻邓西龙罗育红韦广莹劳婉婷张国明罗灿伟谭杏才关永佳雷春亮
关键词:流行病学预后
卒中单元院前急救流程静脉溶栓救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院前急救流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6月—2018年4月进行急救标准流程溶栓的34例AIS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本院2018年5月—2019年12月进行卒中单元院前急救流程溶栓的30例AIS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从发病至溶栓时间(OTN)、就诊到溶栓开始时间(DTN)、入院至获得影像结果时间(DTI)、入院至获得实验室结果时间(DTL)、出/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采用卒中单位院前急救流程,在OTN、DTN、DTI、DTL时间上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7%vs 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卒中单元院前急救模式可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组发生脑出血2例、胃出血1例、牙龈出血1例、皮下出血1例,出血并发症发生率16.7%;对照组发生脑出血3例、胃出血2例、皮下出血1例,出血并发症发生率17.6%,两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7 d的NIHSS评分比较发现,观察组的中位评分为3分,对照组中位评分为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9.3 d vs 11.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单元院前急救流程明显缩短DTN时间及OTN、DTI、DTL时间,有助优化AIS诊疗流程,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治愈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张国明李踔韦广莹刘昶权黄进弟甘清鑫黄继德潘越峻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卒中单元静脉溶栓
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对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对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82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缬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美托洛尔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全血高切粘度(3.95±1.02)mPa/s、全血低切粘度(6.36±1.02)mPa/s、血浆粘度(1.23±0.34)mPa/s、细胞聚集指数(1.26±0.56)、纤维蛋白原(3.04±1.02)g/L显著低于对照组[(4.45±1.32)mPa/s、(7.31±1.34)mPa/s、(1.38±0.29)mPa/s、(1.86±0.52)、(4.03±0.98)g/L)],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采用缬沙坦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李翠芝潘越峻张文先韦广莹
关键词:美托洛尔冠心病血液流变学
醒脑静治疗脑出血60例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观察醒脑静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根据出血量给予不同剂量的脱水药,控制血压及血糖,并给予脑细胞活化剂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10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共14d。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国卒中量表(CSS),于治疗前与治疗后14d、28d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患者经上述治疗后,其治疗组CSS由治疗前的(18.9±6.10)分下降到治疗后14d的(15.1±4.16)分,治疗后28d的(10.9±3.72)分;而对照组CSS由治疗前的(19.2±8.51)分下降到治疗后14d的(17.3±6.80)分,治疗后28d的(15.7±5.87)分,两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醒脑静能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韦广莹李晶
关键词:脑出血醒脑静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