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韦梦

作品数:8 被引量:37H指数:3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T-RFLP
  • 5篇古菌
  • 4篇养殖
  • 4篇水稻
  • 4篇水稻土
  • 3篇养殖塘
  • 3篇三疣梭子蟹
  • 3篇水体
  • 3篇梭子蟹
  • 3篇甲烷产生
  • 2篇不同温度
  • 2篇PH
  • 1篇氮矿化
  • 1篇氮素
  • 1篇氮素矿化
  • 1篇厌氧
  • 1篇厌氧条件
  • 1篇养殖区
  • 1篇有效积温
  • 1篇尿素

机构

  • 8篇宁波大学
  • 1篇中国兵器科学...

作者

  • 8篇裘琼芬
  • 8篇韦梦
  • 3篇王春琳
  • 1篇陈明明
  • 1篇郑珍珍
  • 1篇何佳颖
  • 1篇蒋霞敏
  • 1篇王少璞
  • 1篇徐建刚
  • 1篇马兰
  • 1篇陈逸斐

传媒

  • 2篇生物学杂志
  • 2篇渔业科学进展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土壤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高温下两种不同pH水稻土甲烷产生及古菌群落的比较被引量:6
2015年
水稻土甲烷产生及相关古菌群落受到环境因子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比较高温下2种不同p H水稻土的甲烷产生及古菌群落结构的差异,本研究在50℃下将2种不同p H水稻土S1(p H 7.88)和S2(p H 4.67)进行了为期100 d的厌氧培养,测定了培养过程中甲烷气体的产生和土壤p H、有机碳以及铵氮等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并运用基于16S rRNA基因的T-RFLP(末端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技术分析了产甲烷过程中古菌群落结构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种水稻土在厌氧培养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铵氮浓度变化趋势相似,且甲烷累积总量无差异,但两者p H的变化趋势和甲烷产生速率显著不同。土壤p H的升高会加快甲烷产生的速率,且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ceae)和Methanocellaceae是50℃高温下2种水稻土中主要的产甲烷菌群,随着培养时间推移,不同水稻土有不同的群落发展方向,酸性水稻土更有利于Methanocellaceae的生长。
韦梦马兰胡越航郑珍珍裘琼芬
关键词:古菌PH水稻土T-RFLP
两种三疣梭子蟹养殖塘水体氨氧化古菌的季节变化被引量:2
2016年
应用基于amo A的T-RFLP(末端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技术分析象山港三疣梭子蟹脊尾白虾混养模式下改良塘M1(塘底铺网四周铺砂)以及传统塘M2(土塘)水体不同季节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M1、M2养殖塘水体氨氧化古菌绝大多数属于Nitrosopumilus Cluster。养殖过程中水体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两种养殖水体氨氧化古菌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在8、9月份时最低,且此时期氨氧化古菌群落分布与铵氮显著相关,说明8、9月份养殖环境比较脆弱,养殖塘水体氨氧化古菌群落分布受铵氮影响。T-RFLP分析结果表明各个时期不同养殖塘水体氨氧化古菌群落组成有差异。M2水体氨氧化古菌群落随时间的变化幅度大于M1,说明M2养殖塘氨氧化古菌群落稳定性低于M1,底铺网四周铺砂改良措施可以减少氨氧化古菌群落随季节的变化幅度。
张邓平韦梦裘琼芬王春琳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水体氨氧化古菌T-RFLP
不同温度下尿素对水稻土甲烷产生及相关古菌群落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水稻田是大气甲烷的重要排放源。尿素氮肥施用是提升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但其对稻田土壤中产甲烷古菌的影响规律仍不清楚。通过模拟水稻生长季节可能的田间温度变化,本研究设置水稻土施加尿素(N,400 mg/kg干土)与未施加尿素两个处理,在15℃、25℃、37℃以及50℃下进行为期100天的厌氧培养,定期测定了培养过程中甲烷累积量以及土壤理化因子如p H、NH_4^+-N以及有机碳的变化,并运用基于16S r RNA基因的T-RFLP(末端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技术分析了产甲烷过程中古菌群落结构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中低温范围内(15~37℃),尿素对水稻土产甲烷有抑制作用,但在50℃高温下尿素对水稻土产甲烷量没有显著影响。尿素可能通过改变产甲烷古菌群落结构来影响甲烷的产生,在15~37℃范围内,尿素降低了水稻土产甲烷古菌群落的稳定性,增大了其在不同时间的差异性;而在50℃高温时,尿素对水稻土产甲烷古菌稳定性和差异性的影响不明显。不同温度下,尿素均降低了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ceae)的丰度,且随着温度的变化,尿素对水稻土产甲烷机制的改变可能没有影响。
胡越航韦梦徐建刚裘琼芬
关键词:水稻土尿素古菌T-RFLP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两种养殖塘水体古菌的季节变化被引量:1
2016年
结合基于古菌16S r RNA基因的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与克隆测序技术对象山港三疣梭子蟹–脊尾白虾混养模式下改良塘M1(塘底铺网、四周铺砂的养殖塘)以及传统塘M2(土塘)不同季节水体古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M1、M2养殖塘水体古菌群落均由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和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组成。M1、M2水体古菌群落组成在养殖初期较相似,但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古菌群落结构组成发生显著差异。M2养殖水体古菌群落结构随时间变化的差异性大于M1,说明M2养殖生态古菌群落稳定性低于M1,底铺网、四周铺砂的改良措施可以减少古菌群落变化的幅度。相关性分析发现,多样性指数高时,古菌分布受环境的影响较小;2种养殖塘水体古菌分布受温度、溶解氧、总氮和总磷的影响较大。
胡越航韦梦姜柳伊裘琼芬王春琳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水体古菌T-RFLP
不同温度下2种不同pH值水稻土甲烷产生的比较被引量:2
2015年
水稻土甲烷的产生受环境因子的影响。为了比较不同温度下不同pH值水稻土甲烷产生的差异,同时分析不同温度下产甲烷随时间的变化与理化因子变化的相关性,以酸性砂质水稻土(pH值4.67)和偏碱性粘质水稻土(pH值7.88)为研究对象,在15℃、25℃、37℃以及50℃4个温度下进行为期100 d的厌氧培养,定期测定培养过程中产甲烷累积量以及土壤理化因子pH值、氨氮以及有机碳的变化。结果表明,在15℃-37℃范围内初始有机碳含量以及氨氮浓度高的酸性砂质水稻土产甲烷大于偏碱性粘质水稻土;2种土壤产甲烷量以及产甲烷速率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均在37℃时达到最大值;然而在50℃高温下,酸性砂质水稻土甲烷产量明显小于碱性粘质水稻土,且其产甲烷量以及产甲烷速率明显下降,甚至低于25℃,而碱性粘质土壤产甲烷量依然高于37℃,产甲烷速率与37℃相比没有明显下降,说明高温对酸性砂质水稻土的影响大于碱性粘质水稻土。在厌氧培养过程中,不同温度下氨氮浓度与产甲烷始终保持比较高的相关性,而有机碳含量的变化与产甲烷的相关性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说明高温下影响土壤产甲烷的因素较低温复杂得多。与碱性土壤相比,不同温度下酸性土壤pH值的变化对产甲烷的影响较大。
买尔哈巴.力提甫韦梦裘琼芬
关键词:甲烷水稻土温度
象山港网箱养殖区沉积物的古菌空间分布被引量:8
2014年
对象山港网箱养殖区及其周边沉积物中古菌群落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应用基于16S rRNA基因的T-RFLP(末端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技术分析象山港网箱养殖区及其周边不同深度沉积物中古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并构建克隆文库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测定沉积物各项理化因子,通过PCA和RDA分析了古菌群落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泉古菌是港口沉积物中的优势古菌群,占古菌群落的50%以上。网箱养殖区沉积物的古菌群落结构较非养殖区简单,多样性降低。非养殖区古菌群落随深度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营养盐类和pH是造成养殖区域古菌群落结构区别于非养殖区域的主要环境因素。
陈明明王少璞韦梦何佳颖郑邦旭裘琼芬
关键词:RRNA基因古菌网箱养殖T-RFLP沉积物
两种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养殖塘中浮游细菌的季节变化被引量:3
2015年
结合基于细菌16S r RNA基因的T-RFLP技术与克隆测序技术,对象山港三疣梭子蟹、脊尾白虾混养模式下改良塘M1(塘底铺网四周铺砂)以及传统塘M2(土塘)水体不同季节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M1、M2养殖塘水体细菌群落主要由变形纲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藻门(Cyanobacteria)组成。养殖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随时间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同养殖塘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方向不同。M1养殖塘水体由放线菌门主导的群落结构向蓝藻菌门以及变形菌门主导的群落结构发展,M2养殖水体由蓝藻菌门主导的向变形纲门主导的群落结构发展,说明养殖后期改良塘水体有利于蓝藻细菌的生长。无论是M1还是M2,拟杆菌门在8?9月含量最高,且养殖过程中在M2水体的含量始终高于M1。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M1养殖塘水体细菌群落由多样性指数高的稳定性结构向多样性指数低的不稳定性结构转变,而M2水体养殖后期仍保持较高的多样性指数。PCA分析结果显示,M1养殖塘水体细菌群落差异性大于M2,说明M2水体细菌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御能力大于M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养殖塘水体细菌群落分布受环境的影响效应不同。
陈逸斐韦梦裘琼芬蒋霞敏王春琳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水体细菌群落T-RFLP
温度对厌氧条件下不同pH水稻土氮素矿化的影响被引量:14
2014年
氮矿化反应是土壤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决定了土壤氮素的可利用性。温度和pH是影响氮素矿化的重要环境因子。为研究厌氧条件下温度对不同pH水稻土氮素矿化的影响,本文以两种不同pH的水稻土为试验对象,在厌氧条件下,设置15℃、25℃、37℃和50℃4个温度,结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式和有效积温式研究温度对土壤氮素矿化势、矿化速率、矿化程度和矿化势/全氮等矿化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土壤氮素矿化势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15-37℃范围内,两种土壤的矿化速率以及矿化程度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同种温度下两土壤差异不显著。但在37-50℃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两种pH土壤矿化速率以及矿化程度有增大也有减小,差异达1%显著水平。说明在高温范围内,不同pH土壤氮素矿化对温度的响应有很大差异。4个温度下,矿化势/全氮的值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说明有机氮的品质随温度升高而提高。通过温度与矿化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在15-37℃范围内,各矿化参数与温度均呈正相关,且相关性极显著(P〈0.01);但37-50℃时,各矿化参数与温度相关性均较小,有的为负相关。本试验测定各培养周期的pH,发现在培养过程中,两种土壤pH波动不大,对土壤氮矿化的变化无影响。结果表明,厌氧条件下,尽管中、低温时不同pH水稻土氮素矿化对温度有相似的响应,但高温时不同pH土壤的氮素矿化显著不同。
曹竞雄韦梦陈孟次包秀玲裘琼芬
关键词:氮矿化厌氧条件PH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