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余

作品数:5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重庆市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盛冰期
  • 3篇数值模拟
  • 3篇气候
  • 3篇末次盛冰期
  • 3篇冰期
  • 3篇值模拟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1篇东亚季风
  • 1篇东亚气候
  • 1篇植被
  • 1篇植被变化
  • 1篇盛大
  • 1篇气候背景
  • 1篇气候模拟
  • 1篇青藏高原冰川
  • 1篇热带
  • 1篇热带气候
  • 1篇污染
  • 1篇污染特征

机构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重庆市气象局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同济大学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石嘴山市气象...

作者

  • 5篇韩余
  • 4篇赵平
  • 2篇周秀骥
  • 2篇陈隆勋
  • 1篇何金海
  • 1篇周国兵
  • 1篇巩远发
  • 1篇徐海明

传媒

  • 1篇四川环境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09
  • 1篇2004
  • 2篇200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大气热量的简单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被引量:7
2003年
利用1961—1995年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198个地面站月平均常规观测资料与青藏高原大气热量(〈Q1〉)资料,建立了一种计算青藏高原大气热量的简便方法。利用计算出的大气热量分析了各个季节青藏高原各地区〈Q1〉的气候特征,以及冬季高原〈Q1〉与春季大气环流场的关系。结果发现,各个季节高原东北部地区大气热量值都小于南部地区;高原各区大气热量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都表现出了显著的上升趋势。高原冬季热源与春季高原周围地区的位势高度场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气候模拟证实了冬季高原地区热源变化对春季东亚大气环流的这种影响。
韩余徐海明赵平陈隆勋何金海
关键词:数值模拟青藏高原
末次盛冰期热带气候和西太平洋海温影响的数值模拟
本文使用汪品先和CLIMAP重建的21ka BP末次盛冰期(LGM)时期西太平洋海表温度(SST)资料以及其他LGM时的边界条件(包括:海平
赵平周秀骥翦知乂Michael Sparrow韩余
关键词:末次盛冰期SST
文献传递
万盛大气污染特征分析及污染预报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
2020年
利用2017年4月1日~2019年3月31日万盛经开区万东北路站点的空气质量日均值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万盛大气污染具有很强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半年主要污染物为PM 2.5,夏半年主要污染物为O 3,冬半年污染重于夏半年,颗粒物污染重于O 3污染。万盛污染以轻度污染为主,仅有冬季会出现中度以上污染天气,其首要污染物均为PM 2.5。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和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建立了万盛PM 2.5、PM 10与O 3的预报模型。通过对模型得出的预报值与实况值的比较来看,预报与实况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可以较好的指示未来AQI的变化趋势。多元回归预报模型中,O 3的预报效果要远好于PM 2.5和PM 10;而ARIMA预报模型三者预报效果接近。总体来说,ARIMA(p,d,q)预报模型对颗粒物污染的预报效果要远好于多元回归预报模型,而O 3则两种模型预报效果接近。
何佳玥韩余陈道劲贺靖
关键词:大气污染
末次盛冰期东亚气候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4
2003年
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CCM3全球气候模式研究了末次盛冰期(LGM)和现代情景下的东亚季风和地面水分特征以及青藏高原冰川扩张。结果表明:在LGM时,我国北方和西太平洋地区冬季风显著加强,南方地区冬季风变化不大;而对LGM时期的夏季风,我国南方和南海地区显著减弱,北方变化不显著;LGM时期季风的这种变化,使我国东北、华北大部分地区、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东部年降水量比现代显著减少,造成这些地区当时地面净失去更多水分,使当地变干燥,其中青藏高原东部、黄土高原西部地面变干燥最显著;而在LGM时期青藏高原中部一些地区由于蒸发减少使地面变湿润,有利于当时这些地区的湖面上升;此外,LGM时期冬季青藏高原绝大部分地区积雪明显比现代厚,通过分析模拟资料计算的冰川平衡线高度发现:尽管我们模拟出LGM时期较小的降温幅度,但是通过模式中大气物理过程青藏高原降水和气温之间保持平衡,LGM时期当地冰川平衡线高度与现代相比降低了300~900m,即从现代的5400m以上降为4600~5200m,指示着LGM时期青藏高原冰川的大规模扩张。
赵平陈隆勋周秀骥巩远发韩余
关键词:末次盛冰期东亚气候数值模拟东亚季风青藏高原冰川古气候
LGM时期气候背景下中国区域植被变化对东亚夏季降水影响的模拟被引量:7
2009年
利用CCM3/NCAR全球气候模式在21 kaB.P.(2.1万年前)的末次盛冰期(LGM)气候背景下,对中国区域植被变化对夏季(6~7月)东亚季风降水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LGM时期气候背景下,植被退化会使得中国东南部夏季降水减少,其中东南沿海减少超过20mm,而在100°E以东的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增加,其中心值大于50mm,从而导致降水南少北多的现象,植被的这种影响可以从物理上得到解释。在LGM气候背景下,植被退化在暖季起着增温的作用,即通过影响地表热状况使夏季大陆增温,增强了夏季东亚大陆与其周边海域的热力差异,从而使夏季东亚地区的西南风增强,35°~45°N的北方地区对流层低层的空气辐合和对流层上升运动加强,伴随着在30°N以南的中国南方地区出现异常下沉运动;同时,西南季风的加强也导致夏季在30°~40°N之间的华北地区低层水汽输送加大。在这些因子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北方夏季降水增多,而东南部降水减少。这些结果说明使用LGM时期中国区域不同的重建植被资料可以对东亚季风气候模拟产生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重建可信度高的东亚植被对于降低对气候模拟的不确定性是十分重要的。
韩余赵平周国兵
关键词:末次盛冰期气候模拟植被变化降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