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伟

作品数:5 被引量:166H指数:5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大型底栖动物
  • 2篇底栖动物
  • 2篇群落
  • 2篇长江口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 1篇大型底栖无脊...
  • 1篇底栖动物群落
  • 1篇底栖无脊椎动...
  • 1篇动物群
  • 1篇动物群落
  • 1篇演替
  • 1篇震旦
  • 1篇生态工程
  • 1篇湿地
  • 1篇水华
  • 1篇取食
  • 1篇群落结构
  • 1篇群落演替
  • 1篇蓝藻
  • 1篇蓝藻水华

机构

  • 5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5篇高伟
  • 4篇陆健健
  • 2篇刘文亮
  • 1篇童春富
  • 1篇李静会
  • 1篇章飞军
  • 1篇谢志发
  • 1篇张衡
  • 1篇熊李虎
  • 1篇周洁
  • 1篇吴翔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08
  • 3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芦苇收割对震旦鸦雀觅食活动的影响被引量:23
2007年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和特殊的自然保育意义,芦苇收割是芦苇湿地管理的主要手段,往往对栖息于芦苇湿地中的动物群落产生影响,尤其对专食芦苇昆虫的鸟类影响较大。2007年1~4月,在长江口崇明岛崇西湿地科学实验站研究基地芦苇收割前后通过样方法研究了芦苇收割对震旦鸦雀(Paradoxornis heudei)觅食的影响。研究表明,芦苇收割显著减少了震旦鸦雀潜在食物资源,改变了震旦鸦雀觅食分布并使震旦鸦雀提前转移到新生芦苇枝上取食,芦苇收割后残留老芦苇枝对震旦鸦雀取食具有重要影响。芦苇收割时保留一定的斑块状和条带状老芦苇有利于震旦鸦雀利用新芦苇枝上潜在食物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芦苇收割引起的震旦鸦雀食物短缺。
熊李虎吴翔高伟周洁陆健健
关键词:取食
平原河网地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22
2013年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生物,具有活动范围相对固定、生命周期较长、生活习性相对稳定等特点,可有效指示河流水质和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有关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研究热点。底栖动物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其群落结构特征受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双重因素影响。为研究典型平原河网地区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对水环境状况的响应特征,在上海市选取了83个河道断面进行大型底栖动物采样分析,共获取底栖动物20个分类单位(种),其中软体动物10种,环节动物6种,节肢动物4种。上海河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总体呈现结构单一、物种丰富度低、高度耐污性等显著特征,环节动物的栖息密度和出现频率均最高。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差异性直接影响底栖动物空间分布的异质性,由市区至近郊、远郊,物种数从11种逐渐上升至15种,而栖息密度则由8 776.3个/m2下降至690.3个/m2。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水质理化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良好的对应性,水质空间变化导致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交错性,耐污性较强的环节动物主要分布在有机污染重、溶解氧低的市区河道断面,而喜清洁环境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主要分布在水质较好的郊区断面。寡毛纲物种的栖息密度与溶解氧质量浓度呈显著负相关性。
陈小华高伟刘文亮孙从军康丽娟
关键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河道
除藻剂应急治理玄武湖蓝藻水华实验研究被引量:56
2007年
湖泊富营养化是中国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水环境问题,研究蓝藻水华治理的关键技术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意义。2005年9月在南京玄武湖开展了化学除藻剂治理蓝藻水华的实验研究,除藻剂平均用量为26.87g/m2,治理后实验区藻类总量下降了82.8%;水体各项理化指标得到一定改善,但停止洒药后部分指标回升;浮游动物未出现显著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除藻剂可能在短时间内除抑蓝藻,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湖泊富营养化问题。
李静会高伟张衡陆健健刘光钊
关键词:蓝藻水华除藻剂
长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演替被引量:34
2007年
2006年1月在崇明岛西端的潮间带湿地进行了一项生态工程,经过土方工程的区域被选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演替区,因为其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较大破坏,在其周边未受干扰区设立对照样点。试图通过群落重建群的研究分析3个问题:(1)在群落恢复过程中不同的生态学指标如何变化?(2)群落演替过程中什么先增长,生物量还是复杂性?(3)是否可以选择生态学指标以利于演替过程中3类不同增长模式(生物量、网络结构和信息量)的识别?多变量分析用于检验被干扰区群落是否已经得到恢复。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能质(exergy)和结构能质(Specific exergy)用于分析演替过程中群落状态的变化。结果显示物种随时间的更替与群落结构变化密切相关。物种丰富度增长迅速,而且对照区和演替区的物种组成非常相似。演替进行1个月左右之后,演替区的生物多样性已经超过了对照区。能质和结构能质提供了群落结构发展的有用信息,但仍然缺乏鉴别系统所处信息状态的能力。多样性分析结果可以从中度干扰假说(Intermediate Disturbance Hypothesis)得到很好地解释。总体而言,干扰的空间尺度决定了群落的恢复特征,如果干扰区域明显小于周边未受干扰的区域,那么群落的复杂性(信息量和网络结构)将先于生物量得到恢复。
章飞军童春富谢志发刘文亮高伟陆健健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演替潮间带长江口
长江口潮滩湿地鸟类适栖地营造实验及短期效应被引量:34
2008年
2006~2007年,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鸟类生态学和生态工程学原理,在长江口崇明岛西端潮滩湿地进行了7hm2(实验工程区和对照区各50%)鸟类适栖地营建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工程区生态系统的生境单元和生物组分(植被、大型底栖动物、鱼类和鸟类等)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实验工程区由原来以芦苇群落为主的潮滩湿地变成以明水面、光滩、植被复合结构的湿地鸟类栖息地(明水面面积占40%、浅滩占30%、植被占30%)。植被从成片芦苇变为斑块芦苇、灌木丛和其它多类植物并存的格局;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数由开始实验时的下降,逐渐恢复并超过对照区水平,多出约62%;从无纳鱼功能变成有纳鱼功能,秋冬季滞纳鱼类达16种。鸟类群落组成的变化最突出,实验目标鸟类——潮滩湿地鸟(鸻形目Charadriiformes;和鹳形目Ciconiiformes)以及非目标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区,共记录到56种,比对照区增加了56%。由此说明,本研究的鸟类适栖地营建的生态工程学思路和技术是可行的,在河口湿地生态恢复和重建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高伟陆健健
关键词:长江口生态工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