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晓津

作品数:59 被引量:1,111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6篇心肌
  • 27篇心肌梗死
  • 27篇梗死
  • 16篇型心
  • 14篇心肌梗死患者
  • 14篇预后
  • 14篇急性心肌梗死
  • 12篇心肌病
  • 12篇肌病
  • 10篇动脉
  • 10篇急性心肌梗死...
  • 9篇肥厚
  • 9篇肥厚型
  • 8篇厚型
  • 8篇肥厚型心肌病
  • 7篇血管
  • 6篇心肌致密化不...
  • 6篇症状
  • 6篇致密化不全
  • 6篇死亡率

机构

  • 43篇中国医学科学...
  • 14篇北京协和医学...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新乡市中心医...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南昌大学第二...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安阳地区医院
  • 1篇天门市第一人...
  • 1篇萍乡市人民医...
  • 1篇新泰市人民医...
  • 1篇通化市中心医...
  • 1篇安徽省阜阳市...
  • 1篇厦门大学附属...

作者

  • 59篇高晓津
  • 41篇杨跃进
  • 27篇乔树宾
  • 26篇杨进刚
  • 26篇许海燕
  • 19篇吴元
  • 17篇罗晓亮
  • 15篇李卫
  • 14篇王杨
  • 11篇伏蕊
  • 11篇金辰
  • 9篇宋雷
  • 8篇胡奉环
  • 8篇张峻
  • 7篇袁建松
  • 7篇王娟
  • 7篇窦克非
  • 7篇郭超
  • 6篇胡小莹
  • 5篇叶蕴青

传媒

  • 3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0篇中国分子心脏...
  • 9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应用生理...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华核医学与...
  • 1篇中国心脏大会...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6篇2021
  • 7篇2020
  • 5篇2019
  • 9篇2018
  • 4篇2017
  • 7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5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分层分析被引量:32
2021年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危险分层情况和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预防治疗的现状。方法: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30日入选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CAMI)的1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评估其发病前的ASCVD危险分层情况,并调查不同危险分层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情况。结果:在309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11950例(38.6%)患者为ASCVD低危人群,5360例(17.3%)患者为ASCVD中危人群,ASCVD高危、极高危人群分别占25.8%(7990例)和18.3%(5652例)。仅5.7%的高危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为22.4%;极高危患者中仅16.4%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ASCVD二级预防,LDL-C达标率仅18.3%。结论:我国超半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为ASCVD低中危患者,高危和极高危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一级、二级预防的比例均较低。
张旻赵延延田少芳高晓津杨进刚苏淑红许海燕吴元乔树宾胡奉环宋雷王杨李卫金辰杨跃进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登记研究组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危险因素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分析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了解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方法以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中国31个省份107家医院的26592例AMI患者为对象,采用自制问卷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AMI类型、心脑血管病史、用药史、生活方式和AMI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和(或)肥胖、吸烟和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等]资料,将具有完整危险因素信息的24394例患者纳入研究,分析AMI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结果患者年龄为(62.2±13.8)岁,其中男性18162例(74.5%),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18209例(74.6%)。男性患者年龄为(60.2±13.7)岁,低于女性[(68.2±12.3)岁];体质指数为(24.2±3.0)kg/m^(2),高于女性[(23.8±3.4)kg/m^(2)];超重和(或)肥胖、吸烟、血脂异常、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肥腻饮食和AMI病史比例分别为51.8%、55.2%、7.2%、3.8%、80.4%和7.7%,均高于女性(分别为45.9%、9.9%、5.8%、2.3%、65.0%和5.9%);高血压、糖尿病、缺乏运动和卒中病史比例分别为46.5%、17.2%、77.8%和8.5%,均低于女性(分别为61.4%、24.8%、81.7%和11.1%);均P<0.05。男性和女性患者外周血管病史的比例分别为0.6%和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有别于对全部患者的分析结果,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血脂异常比例、青年和中年组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比例、老年组超重和(或)肥胖、缺乏运动比例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国AMI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存在性别差异,高血压和糖尿病更常见于女性患者,超重和(或)肥胖、肥腻饮食和吸烟等更常见于男性患者。
张旻高晓津杨进刚苏淑红杨跃进许海燕冯媛媛宋雷吴元张峻胡奉环乔树宾李卫伏蕊孙慧董秋婷严欣欣张璇叶蕴青金辰
关键词:心肌梗塞性别因素年龄分布
TIMI评分与GRACE评分对中国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率的预测价值被引量:31
2019年
目的比较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评分和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在院期间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全部数据均来自前瞻性、多中心的大规模临床注册研究——中国心肌梗死注册登记研究。该研究在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共连续入选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107家医院的NSTEMI患者5 896例。对NSTEMI患者进行TIMI评分和GRACE评分,通过Mann-Whitney检验比较两种评分系统对N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的预测价值。结果在5 896例NSTEMI患者中,4 020例(68.2%)为男性,年龄为(65.4±12.1)岁,住院天数为10.0(7.0,13.0)d。住院死亡353例(6.0%);213例(3.6%)发生过院前心脏骤停;651例(11.0%)的患者接受了再灌注治疗,再灌注治疗时间为529.5(256.0,1 065.0)min,其中645例(10.9%)接受了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6例(0.1%)接受了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接受他汀、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治疗比例分别为94.8%(5 587例)、71.7%(4 228例)、65.5%(3 864例)和26.0%(1 533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模型计算TIMI评分和GRACE评分对院内死亡率预测价值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59(95%CI 0.532~0.586)和0.793(95%CI 0.768~0.81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GRACE评分对中国N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的预测价值优于TIMI评分。
吴超高晓津赵延延杨进刚杨跃进许海燕严若华吴元乔树宾王杨李卫孙毅金辰春语诗代表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登记研究组
关键词:心肌梗死医院死亡率危险评分
中国医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医疗质量与住院死亡率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3
2019年
目的:探讨中国医院救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医疗质量与住院死亡率的关系。方法:入选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31日期间,纳入参加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研究的80家收治STEMI患者≥50例的且有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力的医院,结合中国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和美国心肌梗死质量标准计算综合质量评分(OBCS)。通过多因素广义估计方程探讨OBCS与STEMI患者住院死亡率的关系。结果:80家医院共连续收治29 581例STEMI患者,其中1 875例(6.3%)患者住院期间死亡。中位OBCS为74.0%(39.5%~85.7%)。较低OBCS(<71.1%)医院(n=26,7 556例患者)、中等OBCS(71.1%~76.5%)医院(n=27,12 751例患者)和较高OBCS(>76.5%)医院(n=27,9 274例患者)的住院死亡率分别为7.2%(95%CI:6.6%~7.8%)、6.6%(95%CI:6.1%~7.0%)和5.4%(95%CI:4.9%~5.8%)。在校正混杂因素后,与较高OBCS医院相比,较低OBCS医院(OR=1.30,95%CI:1.11~1.52,P=0.0014)和中等OBCS医院(OR=1.11,95%CI:1.03~1.20,P=0.0086)的住院死亡率较高。结论:STEMI患者救治医院的较高医疗质量与住院死亡率较低有关。
赵延延杨进刚许浩博高晓津李思冬许海燕白银晓范肖雪王杨李卫杨跃进
关键词: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率
^(18)F-FDG心肌代谢显像诊断近期心肌缺血的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研究表明,18F-FDG是心肌缺血的敏感标记物,在诊断近期心肌缺血导致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时有潜在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18F-FDG PET/CT显像诊断近期心肌缺血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34例怀疑近期心肌缺血的患者(男女各17名,平均年龄59±6岁)。在最近一次心绞痛发作后21±9小时(2-46小时)进行静息心肌18F-FDG PET/CT显像。患者也接受了静息或运动心肌灌注显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MPI)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局灶性"或"弥漫并局灶性"心肌18F-FDG摄取被定义为异常,而包括基底段"局灶"摄取在内的其他形式心肌摄取被认为是正常的。近期心肌缺血的最终诊断是根据心电图、MPI和冠状动脉造影综合分析确诊的。结果 21例最终诊断为近期心肌缺血的患者中,其中18例患者的18F-FDG摄取增高(敏感性85.7%),而在13例除外近期心肌缺血诊断的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18F-FDG摄取异常(特异性92.3%)。静息18F-FDG显像的灵敏度比静息MPI(85.7%比52.4%,P=0.016)高。此外,6例仅于运动时可诱发出缺血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静息时18F-FDG摄取异常。结论这项前导研究表明,静息18F-FDG PET/CT显像是一项可以准确、敏感识别近期心肌缺血的技术。
李佳窦克非杨敏福谢博洽高晓津杨跃进何作祥
关键词:^18F-FDG心肌缺血
磁控胶囊胃镜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消化道检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评价磁控胶囊胃镜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19年1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磁控胶囊胃镜检查的心血管疾病患者240例,记录患者消化道疾病检出情况及不适反应。结果:186例(77.5%)患者合并消化道系统疾病,其中急性胃炎36例,糜烂性胃炎96例,十二指肠糜烂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0例,胃或十二指肠溃疡7例,贲门炎3例,十二指肠炎17例,小肠炎23例,胃部息肉17例,胃癌1例。仅1例患者因吞咽困难未完成磁控胶囊胃镜检查,无1例胶囊滞留消化道,检查过程患者无不适。结论:磁控胶囊胃镜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消化道检查安全、有效,磁控胶囊胃镜对评估抗血小板药物对于胃黏膜损害的程度有重要意义。
刘蓉胡奉环宋雷王曼刘圣文高晓津罗晓亮王娟张倩杨伟宪乔树宾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胃粘膜损伤有效性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4
2020年
目的:探讨当代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3年01月至2014年09月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登记研究的AMI患者23417例[其中5795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和17622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1504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为死亡组,余住院期间生存的21913例患者为生存组。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院内结局等临床资料,以住院期间死亡为主要终点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42%(1504/23417)的AMI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更大,女性患者更多,体重指数更低,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的比例更高,Killip心功能分级更高,并发症更多,并且更易出现心脏骤停(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收缩压、心率、血肌酐水平、白细胞计数、血清钾浓度、血清钠浓度、STEMI、前壁心肌梗死、心脏骤停、Killip心功能分级、高血压、高脂血症及吸烟史是预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发现16个当代中国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助于临床医师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选择最佳诊疗策略。
刘倩倩伏蕊宋晨曦窦克非杨进刚高晓津许海燕王春玥王杨刘佳刘慧张鸿雁杨圣印杨跃进
关键词:心肌梗死死亡率住院期间
心力衰竭患者N末端A、B及C型利钠肽原与超声心动图和心功能对比分析被引量:30
2009年
目的评价左心衰竭患者的N末端A型利钠肽原(NT—proANP)、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和N末端C型利钠肽原(NT—proCNP)分别与临床NYHA心功能分级和超声心动图所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使用酶联免疫测定的方法测定112例左心衰竭患者(心衰组)和44例正常人(对照组)的血浆NT—proANP、NT-proBNP和NT—proCNP值,并分别与临床NYHA分级、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心衰组的NT-proANP、NT-proBNP、NT-proCN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心衰患者NT—proANP、NT—proBNP和NT—proCNP均两两相关。NT—proANP与NT—proBNP的相关性最强(r=0.790,P=0.000),而NT-proCNP分别与NT—proBNP(r=0.278,P=0.003)和NT—proANP(r=0.236,P=0.012)相关性较弱。单因素分析NT—proANP、NT-proBNP和NT—proCNP与超声心动图指标相关性的结果显示:NT-proANP、NT-proBNP均分别与LAD、LVEDD呈正相关(均为P〈0.05),与LVEF呈负相关(均为P〈0.05)。但NT—proCNP未见与LAD、LVEDD、LVEF有明显相关性。在心衰组,分别引入包括年龄、性别、NYHA分级、超声心动图所测LAD、LVEDD、LVEF共6个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NYHA、LVEF、LAD、年龄与NT—proANP独立相关,NYHA、LVEF、年龄与NT-proBNP独立相关,而NT—proCNP未见与上述因素的相关性。结论心衰患者血浆NT-proANP、NT—proBNP和NT—proCNP的水平均显著升高,且三者两两相关。不论是单因素还是多元回归分析,NT—proCNP未见与心功能NYHA分级和超声心动图LAD、LVEF、LVEDD的相关性,NT-proCNP不能很好地反映心功能和超声心动图指标。
赵雪燕杨跃进张健康连鸣韦丙奇高晓津吕蓉张春玲
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其预后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总结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并对LVNC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连续入选自2006年1月至2010年8月经超声心动图和(或)心脏磁共振成像确诊为LYNC并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或多排螺旋CT(MDCT)检查的患者共51例,总结其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并分析冠状动脉病变对LVNC预后的影响。结果20例(39.22%)患者合并冠心病,其中单支病变9例,双支病变3例,三支病变5例,合并左主干病变3例;4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合并冠心病组(20例)与非冠心病组(31例)比较,前者平均年龄及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的比例均高于后者(P〈0.05);前者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低于后者(中位数:1078.3pmol/L比1211.0pmol/L);两组之间的心原性死亡和(或)心脏移植事件及心原性再住院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NT-proBNP是LVN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3.993,95%CI:1.140~13.988,P=0.030)。结论应当对LVNC患者常规进行冠状动脉检查;NT—proBNP是LVN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冠心病对LVNC预后没有显著影响。
高晓津康连鸣张健江勇赵世华陆敏杰程怀兵罗晓亮蒋文吕蓉祝捷杨跃进
关键词:心肌疾病冠状动脉疾病预后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运动血压反应异常的两类表现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运动血压反应不足及运动后恢复期血压降低是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常见的异常表现,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HCM患者这两类异常血压反应表现的相关因素及其与心肺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阜外医院功能检测中心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的HCM患者219例。111例行CPET的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正常对照组与HCM组的CPET运动血压反应。将HCM患者分为运动血压反应正常组及运动血压反应不足组,以及运动后血压正常组及运动后恢复期血压降低组,分别比较上述两类运动血压反应异常者的临床情况及CPET功能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CM患者运动血压反应不足(8.7%比1.8%,P=0.016)及运动后恢复期血压降低(6.8%比0.0%,P=0.003)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在HCM患者中,与运动血压反应正常者相比,运动血压反应不足的HCM患者更多合并冠心病(P=0.029)、肺动脉高压(P=0.002)及房颤/房扑(P=0.036);与运动后血压正常者相比,运动后恢复期血压下降的HCM患者静息流出道压差(P=0.017)更高,合并流出道梗阻比例(P=0.015)、合并收缩期二尖瓣前移现象(P=0.022)及左室射血分数(P=0.043)更高。经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运动血压反应不足的独立相关因素为冠心病(β=1.519,P=0.013)、肺动脉高压(β=2.292,P=0.000)。而运动后恢复期血压下降仅与左室流出道压差有独立的相关性(β=0.018,P=0.005)。运动血压反应不足的HCM患者峰值摄氧量(P=0.003)、峰值心率(P=0.014)及心率储备(P=0.003)更低,NT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P=0.019)及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P=0.000)更高。运动后恢复期血压下降与各种心肺功能指标均无相关性。结论:HCM运动血压反应不足及运动后恢复期血压降低的发生率均较正常人群显著升高。HCM患者运动血压反应不足与合并冠心病和肺动脉高压有显著的独立相�
胡小莹孙兴国乔树宾高晓津罗晓亮刘方张也郝璐宋雅陈颖哲陈颖哲台文琦石超石超翟文轩杨洁杨洁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