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永

作品数:19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衡水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衡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哈罗德·布鲁...
  • 3篇内在性
  • 2篇莎士比亚
  • 2篇莎士比亚研究
  • 2篇审美批评
  • 2篇文学
  • 1篇心灵
  • 1篇信仰
  • 1篇隐喻
  • 1篇渊源
  • 1篇哲学
  • 1篇日本茶
  • 1篇日本茶道
  • 1篇诗学
  • 1篇诗与哲学之争
  • 1篇宿命
  • 1篇诉求
  • 1篇普罗普
  • 1篇主义
  • 1篇自欺

机构

  • 15篇衡水学院
  • 3篇天津师范大学

作者

  • 15篇高永
  • 1篇石柱君
  • 1篇吴海涛
  • 1篇王玲玲

传媒

  • 7篇衡水学院学报
  • 2篇江汉论坛
  • 1篇新闻爱好者
  • 1篇当代文坛
  • 1篇茶叶科学技术
  • 1篇乐山师范学院...
  • 1篇黄河科技大学...
  • 1篇美与时代(城...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构筑内在精神之城——哈罗德·布鲁姆批评历程的复杂性
2012年
哈罗德·布鲁姆的批评历程,也是他不断卷入诗学论战的过程。他的诗学理论,以浪漫主义诗歌批评为基础,以其本人鲜明的个性形象为中心,强调文学(包括文学批评)是一种纯粹的个人行为,与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诉求无关,从而构筑起一座赋予人的内在性强力以国王地位的精神之城。从这一意义上说,布鲁姆诗学已然超越了纯粹文学理论的范畴。
高永
关键词:哈罗德·布鲁姆内在性
冲击与分野——科技因素对自然主义文学在中、日两国传播的影响
2011年
以科学理性精神为中心的自然主义文学,在日本传播的过程中与日本本土文学相结合,成为了日本文学史上的一个主体化存在;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则成为了一个纠正现实主义偏颇的工具化存在。同样面对西方文学思潮的冲击,却形成了巨大的接受分野。其背后原因是:中日两国当时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以及对科学理性精神的认同程度,影响了中日两国文学接受者对自然主义文学的态度。
高永
关键词:自然主义文学
作为历史产物的故事形态学理论——评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
2008年
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一书开形式主义故事学研究之先河。他在此书中提出的故事形态学理论,具有伟大的创新之处。但这种创新是在继承和扬弃前人理论成果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一理论本身也在后世经历了接受与误解的境遇。文章在评述普罗普故事形态学理论的基础上,考察了这一理论的渊源和历史境遇。
高永
关键词:普罗普故事形态学理论渊源历史境遇
整体关注与重点突破——评雷武铃的《自我·宿命与不朽:伊克巴尔研究》
2014年
雷武铃博士的专著《自我·宿命与不朽:伊克巴尔研究》集中研究了伊克巴尔的代表性思想著作《伊斯兰宗教思想重建》。作者以文本细读为基本方法,将伊克巴尔置于伊斯兰文化历史,以至整个人类思想史中进行考察,对伊克巴尔的思想体系进行了梳理和整体关照。虽然有其不足之处,但该书体现出的高度的概括性、研究态度的客观性、论述条理的清晰性及灵活多变的比较法的运用等特点,使其具有了较高的学术价值。
高永
“美国心灵”——哈罗德·布鲁姆的爱默生观
2012年
通过分析爱默生精神与美国文化的关系,哈罗德·布鲁姆发现,爱默生就是"美国心灵",具体表现为:爱默生就是美国哲学的创立者;爱默生的"自立"精神就是"美国宗教"的真谛;对于作为迟来者的美国文学来说,爱默生就是美国文学的理论家。布鲁姆对爱默生的这一定位无疑是正确的,但其背后隐藏的却是布鲁姆深沉的"美国情结"。
高永
关键词:哈罗德·布鲁姆爱默生
俯身于大地的叙述——评李祝尧的小说创作
2007年
李祝尧的小说从创作题材、叙述风格到语言特色都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这使他的小说不乏生活气息,并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他与大地的亲密关系,但由于作家笔力限制,他的小说同时受制于这种俯身大地的叙述姿态,使他的小说失去了对历史的深沉关照,对人物命运的形而上的思考,对现实的深度的反思的可能。
高永
关键词:小说创作
经典的中心——谈哈罗德·布鲁姆的莎士比亚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哈罗德·布鲁姆是当代西方重要的文学批评家,在他对西方文学的历史建构中,莎士比亚居于经典的核心。布鲁姆将莎士比亚置于整个西方文学的历史上,运用其"影响的焦虑"理论进行考察,发现莎士比亚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超常的语言表现力和伟大的创造力。布鲁姆的莎士比亚研究相对于传统和他人的研究而言,可谓独树一帜,这与其特殊的理论关照和特异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
高永
关键词:哈罗德·布鲁姆莎士比亚
“是他创造了我们”——哈罗德·布鲁姆的莎士比亚研究之二被引量:2
2010年
哈罗德·布鲁对莎士比亚的研究可谓独树一帜,他不仅认为莎士比亚是西方经典的绝对中心,更坚持认为是莎士比亚创造了我们。莎士比亚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人物形象塑造,对人的心理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死亡的关注等方面,直接在精神和意识上创造了我们,扩展了我们。布鲁姆关于莎士比亚的这一看法,对我们理解莎士比亚不无启发,也不无借鉴意义。
高永
关键词:哈罗德·布鲁姆莎士比亚
隐喻·自欺·救赎·荒诞——《项链》的存在主义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构成了一个隐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主人公玛蒂尔德从自欺走向自我救赎,但救赎却是以荒诞结束。小说向我们揭示了"人之存在"往往与荒谬相伴这一命题,这与人不再"是其所是"的生命状态密切相关,如此,人不可避免地陷入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圈套中。
高永赵惠景
关键词:项链隐喻荒诞
站在不同擂台上的对手——哈罗德·布鲁姆与“憎恨学派”被引量:5
2009年
在布鲁姆看来,"憎恨学派"将价值论置于文学自身之上,正是这些持文化研究观念的"憎恨学派"使文学在今天失去了原有的强力,是他们正在戕害着文学经典。在文化研究如火如荼的当今世界,坚持审美批评立场的布鲁姆的确给我们一种英雄主义的感觉。事实上,布鲁姆所谓的"憎恨学派"们进行的文化研究从根本上并不与他所坚持的审美批评相悖,双方的基本观念不同,指向不同,对待文学经典的态度也不同,因此,布鲁姆与"憎恨学派"如同站在不同擂台上的对手,无法做到真正的交锋。而文化研究与审美批评二者应该是互补的,至少对于文学研究而言是这样的。
高永
关键词:哈罗德·布鲁姆文学经典审美批评文化研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