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玉琴

作品数:22 被引量:81H指数:6
供职机构:汕头市第四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汕头市医疗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5篇精神分裂症
  • 15篇分裂症
  • 8篇精神分裂症患...
  • 5篇疗效
  • 4篇症状
  • 4篇精神病
  • 3篇阴性
  • 3篇阴性症状
  • 3篇随访
  • 3篇自杀
  • 3篇自杀行为
  • 3篇精神分裂症急...
  • 3篇经颅磁刺激
  • 3篇急性
  • 3篇急性期
  • 3篇磁刺激
  • 2篇阳性
  • 2篇阳性症状
  • 2篇首发
  • 2篇首发精神分裂...

机构

  • 21篇汕头市第四人...
  • 2篇汕头市第二人...

作者

  • 21篇黄玉琴
  • 11篇李植荣
  • 10篇马淑君
  • 8篇高镇松
  • 7篇吴树跃
  • 3篇吴志杰
  • 3篇刘满芬
  • 3篇汤妙瑜
  • 2篇吴妙新
  • 2篇陈春红
  • 2篇吴民吉
  • 2篇林莉冰
  • 2篇林春湖
  • 2篇陈耿谊
  • 2篇陈政雄
  • 2篇陈俊雄
  • 1篇李章
  • 1篇汤妙如
  • 1篇苏秋蕊
  • 1篇张剑辉

传媒

  • 4篇中国民康医学
  • 2篇健康心理学杂...
  • 2篇临床心身疾病...
  • 2篇中国健康心理...
  • 2篇中国实用神经...
  • 2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临床精神医学...
  • 1篇齐鲁护理杂志
  • 1篇神经疾病与精...
  • 1篇中原精神医学...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3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 2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与肌注氟哌啶醇治疗兴奋攻击行为精神障碍的对照研究
2009年
目的研究比较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与肌肉注射氟哌啶醇治疗兴奋攻击行为精神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对60例伴兴奋攻击行为的精神障碍患者分MECT组与肌注氟哌啶醇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1、3、5、14d用PANSS评定,以PANSS的P4、P7、G8、G14评定兴奋症状,以S1、S2、S3评定攻击危险行为,并在第14天评定其疗效,以及在第14天时用TESS、肝功能、心电图和脑电图评定不良反应。结果兴奋因子评分MECT组在第1天时即开始下降,肌肉注射氟哌啶醇组在第5天开始下降,两组间在第1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攻击危险性因子评分MECT组第1天时即开始下降,肌肉注射氟哌啶醇组在第3天开始下降,两组间在第3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d时MECT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肌肉注射氟哌啶醇组;除了MECT组脑电图异常率高于肌肉注射氟哌啶醇组外,其他不良反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与肌肉注射氟哌啶醇都能够控制治疗兴奋攻击行为,但是MECT起效快和安全性高。
吴树跃汤妙瑜黄玉琴李宏伟李植荣
关键词: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氟哌啶醇
不同病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皮质醇水平的观察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不同病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浆皮质醇水平,探讨患者的阴阳性症状与血浆皮质醇水平的关系。方法:以精神分裂症患者70例为研究组,于治疗前0周、治疗后2周末和4周末应用阴阳性症状量表(PANSS)分别评定患者发病期和好转期的阴阳性症状,并同步测定血浆皮质醇水平,观察其阴阳性症状与血浆皮质醇水平变化的关系,同时与30例健康者作对照。结果:研究组的PANSS总分在发病期(0周和2周末)和好转期(第4周末)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研究组的血浆皮质醇水平在发病期显著升高(P<0.01),随着病情的好转而恢复正常。研究组血浆皮质醇水平的变化(0周与2周末,2周末与4周末)与同期PANSS总分、阳性症状、敌对攻击等因子分的变化值呈正相关(r=0.1814,0.1789,0.1843),但无显著性(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期伴有血浆皮质醇水平升高,在不同病期有不同程度的阴阳性症状,但各精神症状与血浆皮质醇水平无明确关联。
黄玉琴马淑君高镇松刘满芬陈俊雄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阳性症状血浆皮质醇
精神分裂症患者院内全开放管理及其疗效的1年随访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院内全开放管理对精神分裂症的作用。方法将64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管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在抗精神病药治疗的同时,对干预组以完全开放式病房管理,出院后随访1年,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就业率进行评估。结果干预组复发率13%,再住院率3%和再就业率39%皆优于对照组(分别为61%、51%和13%)。结论院内全开放管理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再就业率以及降低复发率和再住院率具有重要作用。
吴民吉吴树跃黄玉琴李章陈汉良李植荣高镇松吴妙新
关键词:精神病学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患者全开放管理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随访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社区精神分裂症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的性别差异被引量:1
1999年
为探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心理因素对病情影响的性别差异,作者对社区康复的17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有关社会心理因素及病情的调查,并按性别分组比较。结果:家人对女性患者的态度不如男性,照顾不周和歧视占一定比例,更多的女性患者没有得到经济或情感上的支持;女性教育程度比男性低,就业情况比男性差,有显著性差异。而家庭经济、家庭气氛、人际关系都很差,两性间无显著性差异。男女患者的病情都与家人对病人的态度、经济或情感上的支持、家庭气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提示须改善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系统以利于患者社区康复。
高镇松吴树跃李植荣陈昭裕黄玉琴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社区康复社会心理因素性别差异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高频干预组、低频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三组均给予口服奥氮平,高频干预组和低频干预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合并相应的r TMS治疗,对照组给予伪r TMS治疗。评估三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阴性症状评分和阳性症状评分。结果高频干预组共脱落、剔除4例;低频干预组共脱落、剔除2例;对照组共脱落、剔除3例;本试验完成率为90.6%(87/96)。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高频干预组和低频干预组的阴性症状评分均显著降低,同时两组阴性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高频干预组的阴性症状评分减分率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PANSS评分和阳性症状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干预组和低频干预组的PAN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阳性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 TMS治疗能够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ANSS评分和阴性症状,高频干预(10 Hz)对于阴性症状的改善效果更佳。
马淑君吴志杰黄玉琴林莉冰高镇松
关键词:重复经颅磁刺激精神分裂症
躁狂症不同疗法疗效比较
2000年
目的 探讨躁狂症不同疗法的疗效。方法 比较分析不同疗法在控制急性症状时间、住院时间及出院疗效等疗效指标上的差异。结果 躁狂症多采用碳酸锂合并抗精神病药、单纯抗精神病药、卡马西平合并抗精神病药 ,以及配合电休克疗法进行治疗。除卡马西平合并抗精神病药组在控制急性症状时间上显著长于单纯抗精神病药组外 ,其余各项指标在不同疗法中无显著差异。结论 上述不同疗法对躁狂症都有良效 。
黄玉琴李植荣陈耿谊
关键词:躁狂症碳酸锂抗精神病药
奥氮平治疗60例儿童期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奥氮平对儿童期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0例年龄<14岁首次发病患儿用奥氮平治疗8周,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和实验室监测评定安全性;于基线时,实验第1、2、4、6、8周末分别评定各量表。统计方法为描述性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60例患儿基本痊愈30%(18/60),显著进步30%(18/60),好转23.3%(14/60)和无效10%(6/60)。PANSS总分及各分量表分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奥氮平对阳性、阴性症状以及一般精神病性症状均有良好疗效,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奥氮平能缓解儿童期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病性症状,疗效好,安全性高。
陈世珍林怀洁林春湖苏秋蕊黄玉琴
关键词:奥氮平疗效安全性
精神分裂症急性期伴自杀行为患者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急性期伴自杀行为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64例精神分裂症急性期伴自杀行为患者进行分析,并与564例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无自杀行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组在性别、婚姻状况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在文化程度、居住地、病前有无生活事件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在临床症状方面,研究组的幻觉、思维障碍、抑郁症状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冲动行为、情感平淡、意志减退2组则无显著性差异。发生自杀未遂者以服用精神科药物居多,发生地点多于家中,多数患者自杀前有表示过其自杀意图。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伴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为幻觉、思维障碍、抑郁症状、病前生活事件等。多与患者沟通及时发现其自杀意图,严格控制药物来源为有效地预防其自杀的措施之一。
黄玉琴马淑君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急性期自杀行为
精神分裂症急性期伴自杀行为35例临床特征分析及护理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调查精神分裂症急性期伴自杀行为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护理方法。方法:分析35例急性期精神分裂症伴自杀行为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经过自杀干预护理措施治疗后的成效。将没有发生自杀行为倾向的154例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精神分裂症急性期自杀发生率18.51%,常发生于女性、年龄较大、病程短和发病年龄较晚的患者;经过自杀干预护理措施治疗后自杀行为发生率明显降低,第2周时社会兴趣、迟缓、抑郁和精神症状因子明显改善,第8周时多项因子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发现急性期精神分裂症伴自杀行为患者的临床特征,实施正确的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吴妙新汤妙瑜陈春红吴树跃黄玉琴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急性期自杀行为
34例精神病人解除关锁治疗后7年疗效随访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了解曾被关锁精神病人解除关锁后社区治疗的长期效果。方法:对1997年发现的34例被关锁精神病人,在社区精神病防治网点的治疗效果进行随访,并与治疗前作比较。结果:经7年的精神病社区治疗后,这组病人的疗效肯定,社会功能改善明显,个别病人病情有过波动或恶化,也能在防治网点指导下加强治疗或送住院治疗而得到及时控制。结论:精神病社区防治网点是一种适合我国目前国情、民情的切实措施。
黄玉琴马淑君李植荣
关键词:精神病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