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蔚

作品数:7 被引量:108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套作
  • 5篇小麦
  • 4篇大豆
  • 3篇玉米
  • 3篇利用效率
  • 3篇磷肥
  • 3篇轮作
  • 2篇养分
  • 2篇间套
  • 2篇间套作
  • 2篇干物质
  • 2篇干物质积累
  • 2篇
  • 1篇氮素
  • 1篇氮素利用
  • 1篇氮素利用效率
  • 1篇养分含量
  • 1篇养分利用
  • 1篇养分利用效率
  • 1篇营养

机构

  • 7篇四川农业大学
  • 6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雅安市农业局

作者

  • 7篇黄蔚
  • 6篇陈远学
  • 6篇徐开未
  • 5篇张朝春
  • 5篇陈新平
  • 5篇刘静
  • 4篇周涛
  • 2篇唐义琴
  • 2篇陈晓辉
  • 1篇王科
  • 1篇李汉邯

传媒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施磷对麦/玉/豆套作体系土壤磷素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小麦/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是四川省丘陵低山区主要旱地作物生产体系,了解该体系磷养分变化对优化磷肥管理和促进可持续生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连续3年(2011—2013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P0、P1、P2、P3和P4共5个磷(P2O5)水平(玉米带分别为0 kg·hm^-2、37.5 kg·hm^-2、75 kg·hm^-2、112.5 kg·hm^-2、150 kg·hm^-2,小麦-大豆带分别为0 kg·hm^-2、45 kg·hm^-2、90 kg·hm^-2、135 kg·hm^-2、180 kg·hm^-2),探讨该体系中土壤全磷、速效磷、水溶性磷的变化规律和速效磷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在麦/玉/豆套作体系中施磷165 kg(P2O5)·hm^-2(玉米带75 kg·hm^-2,小麦-大豆带90 kg·hm^-2),可以满足体系作物对磷的需求,基本达到磷的表观平衡,维持土壤速效磷含量在20 mg·kg^-1左右。3年后5个磷水平下体系耕层土壤(0~20 cm)全磷变化量分别为-0.024 g·kg^-1·a-1、-0.016 g·kg^-1·a-1、0.016 g·kg^-1·a-1、0.11 g·kg^-1·a-1、0.15 g·kg^-1·a-1,速效磷变化量依次为-1.2 mg·kg^-1·a^-1、-0.9 mg·kg^-1·a^-1、0.2 mg·kg^-1·a^-1、2.0 mg·kg^-1·a^-1和2.7 mg·kg^-1·a^-1。通过线性平台函数的模拟,该体系中玉米、小麦、大豆产量的土壤速效磷临界值分别为16.5 mg·kg^-1、12.6 mg·kg^-1和8.8 mg·kg^-1。当土壤全磷含量低于0.55 g·kg^-1时,土壤全磷每增加0.1 g·kg^-1,土壤速效磷增加1.70 mg·kg^-1;当土壤全磷大于0.55 g·kg^-1,全磷每增加0.1 g·kg^-1,土壤速效磷增加6.49 mg·kg^-1。当土壤速效磷含量在40 mg·kg^-1以下时,速效磷每增加1 mg·kg^-1,水溶性磷增加0.017 mg·kg^-1。综上,在麦/玉/豆体系磷肥管理中应该维持土壤全磷含量低于0.55 g·kg^-1,同时速效磷含量在20 mg·kg^-1左右,这样既可以保证作物产量和系统生产力又不会产生较大的环境威胁。
周涛徐开未黄蔚陈新平张朝春刘静卢俊宇陈远学
关键词:磷肥速效磷水溶性磷
基于间套作背景下的小麦/玉米/大豆周年磷肥效应研究
间套作种植模式集集约利用土地、光照、水分、养分为一体,在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小麦/玉米/大豆间套种植模式是目前四川省种植推广面积最大的间套作种植模式之一,对四川小麦、玉米、大豆的生产影响重大。磷肥又是作物生...
黄蔚
关键词:小麦玉米大豆间套作磷肥
施磷对间套作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分配及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67
2013年
要通过2011、2012年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玉米/大豆”间套作体系中不同施磷处理(小麦0、45、90、135、180kgP205·hm~,记为wPo、WP1、WP2、WP3、WP4;玉米0、37.5、75、112.5、150kgP20,·hm~,记为MPo、MPl、MP2、MP3、MP4)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动态和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与小麦共生期,施磷明显增加了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和群体光合势(LAD),促进了茎、叶干物质的积累(DMA);玉米拔节以后LAI、LAD、生长率(CGR)和DMA均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最大值都出现在MP,或MP,处理;玉米生殖生长期营养器官的干物质输出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玉米籽粒产量和体系总产量均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少,都以P,处理为最高,分别为6588和11955kg·hm~.玉米磷肥表观利用率(PARE)以MP2处理最高(26.3%),分别比MP,(14.4%)、MP3(19.0%)、MP4(10.4%)处理高82.6%、38.4%和152.9%.综上,在麦/玉/豆间套作体系中,适量施用磷肥可促进玉米的生长、减轻小麦对玉米的影响,同时可提高玉米当季磷肥利用率,玉米的磷肥施用量在75~112.5kgP20,·hm-2为宜.
陈远学李汉邯周涛陈新平黄蔚刘静张朝春徐开未
关键词:玉米干物质积累磷利用率
四川轮套作体系的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研究被引量:19
2013年
以"小麦/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2种三熟套作体系和"小麦-大豆"、"小麦-甘薯"、"蚕豆-玉米"3种两熟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2011和2012年2年的田间试验,探讨了不同种植模式下小麦、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体系产量产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套作小麦各时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从拔节期后均显著高于单作小麦,套作玉米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与对应单作相比略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2种三熟套作模式中小麦/玉米、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套作体系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与相应单作相比,玉米/大豆套作提高了体系的氮素利用效率(ΔNUEms>0),平均提高38.5%,玉米/甘薯套作降低了体系的氮素利用效率(ΔNUEms<0),平均降低46.0%;全年总收益2年平均以三熟套作"麦/玉/薯"体系最高,比三熟套作"麦/玉/豆"体系高13.1%,比两熟轮作体系小麦-甘薯、小麦-大豆和蚕豆-玉米分别高14.7%、2.4%和41.2%。综上,三熟套作相对两熟轮作能提高体系产量和产值,与大豆套作能提高体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陈远学刘静陈新平张朝春黄蔚唐义琴徐开未
关键词:小麦轮作套作干物质积累氮素利用效率
麦-豆和麦/玉/豆体系中大豆的磷肥增产增效作用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小麦/玉米/大豆旱地三熟模式是我国西南山丘区的主要旱作耕作模式,大豆作为该体系中改善土壤环境的核心作物,明确其增产、增效作用,可指导该体系的科学管理。【方法】于2012、2013年连续2年进行田间试验,采用小麦-大豆(单作)和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两种体系,设置5个不同磷水平处理(SP1、SP2、SP3、SP4、SP5),调查了大豆在与玉米共生期和玉米收获后的生物量变化,以及收获期籽粒产量、全株养分含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1)玉米收获前大豆植株地上部生长率,单作为1.52 g/(m2·d),套作为1.18 g/(m2·d),单作比套作高28.8%;玉米收获后,大豆植株地上部生长率,单作为4.15 g/(m2·d),套作为5.60 g/(m2·d),套作显著高于单作34.9%。2)大豆籽粒产量套作平均比单作高20.3%。单作、套作大豆籽粒产量均随土壤磷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2年平均产量最高均在SP4处理,套作为2923 kg/hm2,单作为2400 kg/hm2。SP4处理产量与SP2和SP3差异不显著,与SP1和SP5差异显著。3)收获期大豆籽粒氮、磷、钾含量套作高于单作,茎、荚含量套作低于单作;各部位的氮含量随土壤磷含量的增加先增高后降低,磷、钾含量有随土壤磷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4)小麦+大豆种植带的植株氮、钾积累量,套作体系明显高于轮作体系,且随土壤磷含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5)小麦+大豆种植带磷肥当季利用率随土壤磷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SP2、SP3、SP4、SP5处理套作体系比单作体系分别高44.6%、74.9%、66.9%、109.5%,平均高74.0%。【结论】套作大豆相比单作大豆具有产量和营养优势,套作大豆茎、荚氮、磷、钾养分相比单作大豆可更多地向籽粒转运,大幅提高其对磷肥当季利用效率。合理施用磷肥也可提高大豆产量。
周涛徐开未王科黄蔚张朝春陈远学
关键词:大豆套作轮作养分利用效率
小麦/玉米/大豆间套作体系中小麦施磷后效对大豆产量、营养状况的影响被引量:20
2013年
为评估磷肥的施用后效,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四川小麦/玉米/大豆周年间套作体系中小麦施磷对后作大豆产量及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5个磷(P2O5)处理(0、45、90、135、180 kg/hm2)后,大豆播前土壤有效磷分别为19、22、51、57、62 mg/kg(记为SP0、SP1、SP2、SP3、SP4),大豆籽粒产量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SP1的籽粒产量最高(1797 kg/hm2),较SP0增加11.6%,而SP2~SP4的大豆产量只比SP0增加了4.3%~4.7%,SP1~SP4间无显著差异;大豆茎产量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加而增加,SP1、SP2、SP3、SP4比SP0分别增加10.4%、22.4%、28.5%、31.5%。随着土壤有效磷的增加,大豆总荚数和饱荚数有随之增大的趋势,总荚数在SP4处理最大,比SP0增加11.1%,饱荚数在SP1最大,比SP0增加13.9%,而瘪荚数是先显著减少后又逐渐增大(SP1最小为8.8荚/株,SP4最大为13.4荚/株),饱瘪比是先显著增大后又逐渐减少(SP1最大为8.50,SP0最小为5.06)。大豆籽粒、茎的氮、磷含量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都在SP2时达最大(籽粒氮、磷含量7.718%、0.764%;茎氮、磷含量0.659%、0.065%),而钾含量随土壤有效磷的增加而增加。大豆茎生物量,磷、钾养分含量和氮、磷、钾养分积累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SP2、SP3、SP43个处理大豆吸磷量分别是SP0的1.7、1.6、1.7倍,而其生物量仅为SP0的1.2、1.3、1.3倍。综上,适宜的土壤磷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土壤磷过高反而可能造成大豆植株的徒长而影响结荚和鼓粒,在小麦/玉米/大豆体系中后作大豆可不施或少施磷,充分利用前作小麦施用的磷肥以提高磷肥的利用率。
陈远学周涛黄蔚陈新平唐义琴刘静陈晓辉徐开未
关键词:套作大豆养分含量
四川几种轮套作体系的产量及小麦玉米磷素利用效率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通过2011和2012年2年田间试验研究了"蚕豆-玉米"、"小麦-甘薯"、"小麦-大豆"3种两熟轮作体系和"小麦/玉米/甘薯"、"小麦/玉米/大豆"2种三熟套作体系的产量、小麦玉米磷素积累分配及磷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三熟套作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小麦/玉米、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的土地当量比(LER)分别为1.79、1.51、1.62,小麦/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周年体系的LER平均分别为2.13、2.32,与同面积单作相比,两体系周年作物产量分别提高了12.5%和31.5%。小麦、玉米产量套作比单作分别高30.3%、12.3%,而大豆和甘薯产量在套作与单作间无显著差异。套作较单作显著提高了小麦和玉米的地上部磷素吸收总量、籽粒磷积累量、磷肥偏生产力,小麦分别提高34.3%、39.3%、29.1%,玉米分别提高11.1%、19.8%、12.4%。玉米磷收获指数套作比轮作平均高7.8%。套作促进了小麦、玉米磷营养从营养器官向籽粒的转运分配。表明三熟套作相对两熟轮作(单作)能显著提高周年产量,促进小麦、玉米对磷素的吸收利用,一定程度提高了磷肥利用效率。
陈远学刘静陈新平陈晓辉张朝春黄蔚徐开未
关键词:套作轮作小麦玉米磷素利用效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