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肝癌
  • 3篇小肝癌
  • 3篇CT增强
  • 3篇成像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 2篇双能CT
  • 2篇肿瘤
  • 2篇消融
  • 2篇弥散
  • 2篇弥散加权
  • 2篇弥散加权成像
  • 2篇加权成像
  • 2篇灌注
  • 2篇CT表现
  • 2篇MR弥散加权
  • 2篇MR弥散加权...
  • 2篇MR增强
  • 1篇碘海醇
  • 1篇碘含量

机构

  • 9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石家庄市第三...
  • 1篇飞利浦(中国...

作者

  • 11篇齐晓辉
  • 9篇时高峰
  • 6篇王琦
  • 5篇王亚宁
  • 4篇李如迅
  • 4篇许茜
  • 4篇李敏
  • 4篇李月考
  • 3篇杜煜
  • 2篇贾丽涛
  • 2篇冯会
  • 2篇杨丽
  • 1篇赵媛媛
  • 1篇刘响
  • 1篇焦志凯
  • 1篇王书行
  • 1篇王士杰
  • 1篇贾彦斌
  • 1篇刘树堂
  • 1篇刘晶

传媒

  • 3篇河北医药
  • 1篇山东医药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磁共振成像
  • 1篇第八届中国肿...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8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囊肿癌变CT表现
2014年
患者,男,52岁,间断性右上腹痛7 d,加重2 d,于2011年10月17日入院既往无乙肝及丙肝病史,CT平扫可见肝内类圆形低密度病变,大小约12 cm×15 cm×18 cm,边界清晰,密度均匀,CT值9 Hu,部分囊壁增厚,约5 mm,并可见壁结节,与正常肝组织分界清晰(图1),增强扫描增厚的囊壁及壁结节明显强化,CT平扫CT值为36~39 Hu,动脉期壁结节CT值为65~70HH(图2),
李如迅时高峰许茜李敏齐晓辉焦志凯
关键词:肝脏囊肿癌变
双源CT灌注成像在肝转移瘤TACE前后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通过双源CT灌注成像观察肝转移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肝转移瘤灌注参数特征和改变,以及双源CT灌注成像评价TACE的效果。方法应用第二代西门子双源CT对28例肝转移瘤患者在TACE前和TACE后25~35d行CT灌注扫描检查。测量治疗前后肝转移瘤和周围正常肝实质的CT灌注参数。结果 TACE前肝转移瘤CT灌注参数肝动脉灌注量(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ALP)、肝动脉灌注指数(hepatic perfusion index,HPI)、门静脉灌注量(portal vein perfusion,PVP)均大于周围正常肝实质,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n,BV)、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MB)均小于周围正常肝实质(P〈0.05)。TACE后肝转移瘤CT灌注参数BF、BV、PMB、ALP均较TACE前减低,PVP、HPI均较TACE前增高(P〈0.05);TACE后肝转移瘤PVP、HPI均大于周围正常肝实质,BF、BV、PMB、ALP均小于周围正常肝实质(P〈0.05)。结论第二代双源CT灌注成像能够客观反映肝转移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并能够评价TACE前后肝转移瘤的血供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贾彦斌王书行齐晓辉刘晶王炜娜时高峰
关键词:肝肿瘤
多种影像学检查技术对小肝癌的综合诊断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综合多种影像学对比研究,评价不同影像学方法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35例临床诊断或怀疑小肝癌患者,进行CT增强、MR弥散成像、MR多期增强3种检查方法,并进行两两联合。以病理为金标准计算出三种方法及两两联合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从单纯三种方法对良恶性的诊断结果来看,MR增强的灵敏度高于其他方法 ,联合试验后以CT增强和DWI、MR增强和DWI联合后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诊断正确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临床怀疑小肝癌的患者在经济情况允许下可行MR增强扫描,弥散成像可做补充检查技术;如果患者经济情况不允许的情况下可行CT增强扫描,诊断困难时加做MR弥散成像。
刘树堂齐晓辉时高峰王琦李如迅许茜李月考
关键词:小肝癌CT增强MR弥散加权成像MR增强
静脉留置针与普通钢针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比较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研究静脉留置针与蝶翼针在CT增强扫描中的实用价值。方法将CT增强扫描的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2 730例,对照组2 440例。观察组使用静脉留置针,对照组使用蝶翼头皮针,进行浅表静脉穿刺输注,评价检查结束后2种方法的穿刺成功率及增强成功率。结果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均顺利完成扫描,未出现造影剂渗漏现象,穿刺成功率及增强扫描成功率分别为98.92%和100%;而采用传统蝶翼针时,其中57例患者在完成ct增强扫描时出现造影剂外渗,有4例患者发生造影剂大量外渗,被迫中断增强扫描,穿刺成功率及增强扫描成功率分别为98.77%和97.54%。在穿刺成功率方面,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增强扫描成功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蝶翼输液针比较,静脉留置针具有穿刺成功率高,减少造影剂外渗率,患者便于肢体活动,感觉更舒适,且在检查过程中如发生造影剂过敏时更便于抢救等优点,并可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且具有明显的安全性。
贾丽涛时高峰齐晓辉刘辉窦瑞雪刘树堂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CT增强扫描
小肝癌的综合影像学研究
目的:通过对伴肝硬化的临床诊断或可疑小肝癌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CT灌注成像、MR扩散加权成像及MR动态增强扫描,评价各种检查技术对肝脏小病灶的检出能力;得出CT灌注参数值及ADC值诊断小肝癌的最佳界值;综合多种影像学对...
齐晓辉
关键词:小肝癌CT增强CT灌注成像MR弥散加权成像MR增强
文献传递
双能CT碘含量分析在兔VX2肝移植瘤模型冷极射频消融术后早期疗效评价的实验研究
<正>目的探讨双能CT碘含量分析功能检查技术对冷极射频消融治疗兔肝VX2肿瘤后早期疗效评价的诊断价值。方法先构建体膜研究碘含量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将含碘对比剂溶液用蒸馏水配成10种不同浓度(mg/ml)于15毫升硬塑料管体...
李月考时高峰王琦李如迅许茜王亚宁杨丽齐晓辉李敏冯会
关键词:疗效评价
文献传递
双能CT碘含量分析早期诊断兔肝VX2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后残癌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双能CT碘含量分析早期诊断兔肝VX2肿瘤射频消融(RFA)治疗后残癌的价值。方法选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4只,建立兔肝VX2移植瘤模型,行不完全RFA,于消融治疗后第3(A组)、7(B组)、14(C组)、21天(D组)行双能CT多期增强扫描及碘含量分析,然后处死模型兔,进行病理学检查,比较不同时间点残癌与及炎症带碘摄取值的差异。结果 RFA术后,C组动脉期、D组动脉期及静脉期残癌的碘浓度和标准碘浓度均明显高于炎症反应区碘浓度值(P均0.05)。A组、B组残癌与炎症反应区碘浓度及标准碘浓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双能CT碘含量分析有助于兔肝VX2肿瘤模型RFA治疗后残癌的早期诊断。
李月考赵媛媛时高峰王士杰李如迅许茜王琦杨丽王亚宁李敏齐晓辉冯会
关键词:消融技术碘含量
三维酰胺质子转移成像在原发性肝癌临床扫描可行性及图像质量评估中的初步研究
2024年
目的 评估参数优化的三维酰胺质子转移加权(3 dimensions-amide proton transfer weighted,3D-APTw)成像在原发性肝癌扫描中的图像质量并分析其临床扫描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招募2020年10月至2022年2月临床怀疑原发性肝癌患者,共109例。采用飞利浦3.0 T MRI设备进行扫描,分别采集T1WI、T2WI、弥散加权成像、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mide proton transfer weighted,APTw)及多期增强图像。机器自动生成经过B0校正的肝脏APTw图像。计算3D-APTw成像的扫描成功率及计算成功率。采用Kendall一致性系数对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主观评分进行一致性分析,对主观评分3分以上的病例测量3D-APTw图像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肿瘤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肿瘤及肝实质的APTw值并计算各参数值的变异系数,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进行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可重复性测量的一致性分析。结果 109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3D-APTw图像中病变区域存在信号缺失,扫描成功率为89.91%(98/109),剩余98例患者中78例3D-APTw图像的主观评分为3分以上,计算成功率为71.56%(78/109)。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一致性分别为0.771和0.692,P<0.01。肿瘤组织APTw值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ICC分别为0.822和0.811,肝实质APTw值、SNR及CNR观察者ICC分别为0.675、0.634、0.666,肝实质APTw值、SNR及CNR观察者间ICC分别为0.614、0.290、0.560。肿瘤组织APTw值高于肝实质[(2.55±0.08)%vs.(1.45±0.07)%],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肿瘤组织和肝实质APTw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0.40%和44.40%。SNR和CNR为25.92±18.50和3.35±3.20。SNR变异系数为71.40%,CNR变异系数为90.00%。结论 参数优化后的3D-APTw成像可以用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扫描,但容易受呼吸运动、胆囊或血管的影响而出现信号缺失或伪影,在参数设置及成像技术上仍有需要改进和提高的空间,以进一步优化其
齐晓辉王琦沈智威段梦婷刘响潘江洋范雪丽贾丽涛王亚宁杜煜
关键词:图像质量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三期薄层扫描在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即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3cm,多个癌结节数目不超过2个,其最大直径总和应≤3cm)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齐晓辉时高峰杨雪李敏
关键词:小肝癌
文献传递
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CT表现并文献复习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ANT的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1)CT平扫:16例均表现为脾脏内单发的、类圆形低密度病变,边界清晰;边缘无分叶2例(2/16,占12.5%),浅分叶14例(14/16,占87.5%);5例周围见假包膜形成(5/16,占31.3%);16例病灶内均未见坏死及囊变区。(2)CT增强扫描:9例动脉期、静脉期边缘及分隔见轻度强化,病变内可见无强化的低密度区(9/16,占56.3%),7例见逐渐向心性充填的"轮辐样"强化影(7/16,占43.8%);10例延迟扫描可见对比剂逐渐向病变中心填充(10/16,占62.5%);11例病变中心区域可见不强化的裂隙样低密度区(11/16,占68.8%),7例周围正常血管影可见受压移位或变形(7/16,占43.8%)。结论:SAN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术前诊断。
杜煜时高峰王亚宁王琦齐晓辉
关键词: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脾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