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然
- 作品数:8 被引量:175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下呼吸道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革兰阴性菌耐药性分析及临床意义被引量:93
- 2002年
- 目的 分析下呼吸道感染产超广谱 β-内酰胺酶 (ESBL s)革兰阴性菌的产生及对 11种抗菌药物耐药情况 ,并对临床针对性治疗产 ESBL s耐药菌下呼吸道感染提出了建议。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 -梅里埃公司生产的 GNS-5 0 6药敏卡及双纸片协同试验法 ,对从临床下呼吸道感染标本中分离出的 16 6株革兰阴性菌作 ESBL s的检测 ,比较亚胺培南等 11种抗菌药物对产 ESBL s耐药菌体外抗菌作用。结果 产 ESBL s耐药株占全部分离菌的2 1.7% ,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占 36 .1% ,大肠埃希菌占 2 7.8% ,阴沟肠杆菌占 2 5 % ,铜绿假单胞菌占 8.3% ;亚胺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外产 ESBL s耐药菌均表现出最强抗菌作用 ;头孢西丁对产 ESBL s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 ,其他产 ESBL s耐药菌对头孢西丁呈全部耐药 ;氨基糖苷类及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产ESBL s肺炎克雷伯菌呈现出较好的抗菌作用。结论 产 ESBL s革兰阴性菌所致下呼吸道感染不容忽视 ;对产ESBL s革兰阴性菌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亚胺培南可作为首选药物。
- 李真戴丽张亚莲刘颖甄然
- 关键词:下呼吸道感染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革兰阴性菌耐药性
- 开放性骨折的细菌学调查及抗生素选择被引量:20
- 1998年
- 目的明确开放性骨折创面细菌种类及来源。方法随机对160个开放性骨折创面组织行4~5次不同时间细菌检测。结果开放性骨折创面在医院内不断受到革蓝阴性菌的污染。
- 张伯松翟桂华张亚莲贺良蒋协远王满宜荣国威甄然刘颖
- 关键词:骨折开放性骨折微生物抗生素
- 我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及肠毒素分析被引量:13
- 1997年
- 收集了我院1994年10月至1995年4月金黄色葡萄球菌100株,应用药敏试验法筛选 MR-SA,并检测其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计算 MIC_(50)和 MIC_(90)。应用乳胶凝集试验法,测定其肠毒素产生率。结果我院总的 MRSA 阳性率为60%,烧伤科的 MRSA 阳性率为67.4%,内科62.5%,骨科44.5%。MRSA 耐药性低于50%的有万古霉素(3.3%)、去甲万古霉素(5%)、丁胺卡那霉素(21.5%)3种。MR-SA 产肠毒素率为100%,其中产两种以上者占35%,而 MSSA 产肠毒素率仅为20%,其中产两种以上者占5%。
- 陈欣张雅莲孙永华甄然于东宁
- 关键词: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耐药性
- 6种抗生素对临床分离406株革兰氏阴性杆菌体外抗菌活性比较被引量:8
- 1995年
- 1993年2月至1994年2月,从我院住院患者分离406株革兰氏阴性杆菌。细菌鉴定、MIC测定由本院微生物实验室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完成。统计4种第三代头孢菌素、亚胺培南、环丙沙星的MIC50、MIC90、MICmode、MICrangc,并比较其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亚胺培南对分离的406株革兰氏阴性杆菌显示出强大的体外抗菌活性,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对绿脓假单胞菌依然保持了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除亚胺培南外,其余5种抗生素对临床分离革兰氏阴性杆菌体外抗菌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 曲晓华李国忠李真安伟张雅莲甄然
- 关键词:头孢哌酮革兰氏阴性杆菌抗菌活性
- 51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对12种抗生素敏感性分析被引量:4
- 2002年
- 目的 :了解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 (ESBLs)细菌的种类及分布 ;测定产酶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双纸片协同法和微量稀释法 (VITEKAMS 6 0GNS 5 0 6药敏卡片 )筛选产ESBLs细菌 ;用MIC微量稀释法测定产酶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产ESBLs 6种 5 1株细菌 ,大肠埃希氏菌中产ESBLs 15 % ,肺炎克雷伯氏菌中产ESBLs 14 % ,阴沟肠杆菌中产ESBLs占 4% ,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弗氏柠檬酸杆菌中产ESBLs小于 6 .3%。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表明 :各种产ESBLs细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均具有高的敏感性 ,且亚胺培南优于美洛培南 ;但也出现了对碳青酶烯类耐药 ;对阿米卡星敏感性较高 ;对头孢西丁敏感性因菌种不同而异。结论 :产ESBLs细菌在上述诸菌种中具有一定比例 ;产ESBLs菌感染治疗首选药物为亚胺培南、美洛培南 ,选用其他抗生素视菌种不同而定。
- 刘颖张雅莲张惠英甄然李海波
- 关键词:细胞抗生素敏感性
- 手外伤合并产气荚膜梭菌和诺氏梭菌感染一例被引量:3
- 2007年
- 患者,男,25岁,因右手腕机器轧压后离断12h入住本院。
手外科检查:右前臂自近腕横纹处离断,仅部分肌腱相连,右前臂自肘下肿胀,有压痛。触及皮下有空虚感,断手腕骨及附近组织消失,伤口损伤、污染严重。后行“右手腕清创,断腕再植术”,术后抗感染支持治疗。术后24h内肢体逐渐肿胀、变红,体温升高,换药时见伤口内大量恶臭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再植手肿胀明显,皮肤红、热、部分变黑,全身生命体征欠稳定,体温40℃。
- 刘颖张会英甄然李凤敏邱爽童静
- 关键词:产气荚膜梭菌手外伤体温升高坏死组织手腕骨手肿胀
- 开放性骨折创面细菌数量判断及其意义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2
- 1998年
- 目的明确开放性骨折创面组织内细菌数量与感染的关系。方法随机对160个开放性骨折创面组织行4~5次不同时间细菌种类及细菌数量的检测,χ2检验确定创面组织内细菌数量与创面感染的关系。结果仅在GustiolⅢA型开放性骨折中显示伤口闭合前创面组织内细菌数量大于104CFU/g,具有显著增高的感染率,创面细菌种类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结论在开放性骨折创面感染中,细菌数量因素具有重要作用。
- 张伯松翟桂华张亚莲贺良蒋协远王满宜荣国威甄然刘颖
- 关键词:骨折开放性创面感染
- 开放性创伤并发气性坏疽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被引量:12
- 2009年
- 目的研究开放性创伤并发气性坏疽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早期诊断及预防气性坏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3年8月-2008年8月医院收治的开放性创伤并发气性坏疽的42例患者资料,从受伤原因、感染潜伏期的分布、创面的描绘、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伤口处理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创伤性气性坏疽与多种原因引起的开放性外伤有关,潜伏期多为24~72h,在42例患者中皮肤套脱或撕脱伤及肌肉组织损伤发生率均为100.00%,创面污染及异物存留发生率为95.24%,周围血管脉动弱发生率为95.24%,神经损伤发生率为90.48%,周围皮肤温度低发生率为83.33%,以上诸项均为气性坏疽早期危险因素;感染早期无明显的全身症状,感染期全身症状明显。结论气性坏疽发生率虽低,但有致命危险,故应高度关注影响开放性外伤患者并发气性坏疽的诸多因素,以降低气性坏疽的发生率;应早期进行有效的伤口处理,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 刘颖张会英王艳甄然邱爽李凤敏
- 关键词:开放性创伤气性坏疽梭菌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