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晓峰

作品数:63 被引量:166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2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61篇天文地球
  • 2篇理学

主题

  • 38篇地震
  • 24篇地壳
  • 9篇地壳结构
  • 8篇地震测深
  • 7篇上地壳
  • 6篇测深
  • 5篇地壳速度
  • 5篇地壳速度结构
  • 5篇地质
  • 5篇短周期
  • 5篇震区
  • 5篇深部
  • 5篇深地震
  • 5篇剖面
  • 5篇人工地震
  • 4篇地震勘探
  • 4篇地震探测
  • 4篇地震学
  • 4篇地震仪
  • 4篇断层

机构

  • 60篇中国地震局
  • 11篇中国科学技术...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华北水利水电...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地震局兰...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福建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佐治亚理工学...

作者

  • 63篇田晓峰
  • 20篇王夫运
  • 14篇段永红
  • 13篇徐朝繁
  • 12篇杨卓欣
  • 11篇刘宝峰
  • 10篇张先康
  • 10篇刘巧霞
  • 8篇王帅军
  • 8篇嘉世旭
  • 6篇刘志
  • 6篇潘纪顺
  • 6篇潘素珍
  • 6篇张建狮
  • 5篇邱勇
  • 5篇宋向辉
  • 4篇林吉焱
  • 4篇周铭
  • 4篇刘保金
  • 4篇郑成龙

传媒

  • 5篇地震地质
  • 4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大地测量与地...
  • 4篇2014年中...
  • 3篇地球物理学进...
  • 3篇2016中国...
  • 2篇地质论评
  • 2篇地震研究
  • 2篇华南地震
  • 2篇国际地震动态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地球与行星物...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华北地震科学
  • 1篇中国地震
  • 1篇世界地震译丛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Applie...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4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10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北地壳结构与克拉通破坏探测研究
本世纪初随着全自动三分向地震数字仪器的应用以及仪器数量的大幅增加,完善了对深部地壳及上地慢顶部结构的长距离观测,相继完成了山东诸城-陕西宜川900km、山东文登-山西忻州-华北石家庄-内蒙阿拉善剖面1600km、江苏盐城...
嘉世旭王夫运方盛明段永红田晓峰张建狮林吉焱
关键词:地震探测克拉通破坏地壳结构
文献传递
短周期密集台阵探测的应用进展
近年来,基于噪声成像和密集台阵观测手段的发展是地震学研究技术和方法的重要变革,该方法已经成为地球深部精细结构探测研究中的重要手段。随着便携式一体化短周期地震仪改进和完善,该类型地震仪集成了数据采集器、单或三分量拾振器、大...
雷华潘素珍田晓峰刘巧霞
关键词:短周期地震仪
文献传递
地震走时反演中的多项式算法——在地震宽角反射/折射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当前,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探测技术仍是研究地壳的几何和物理结构的重要地球物理方法之一。因此,宽角反射/折射地震资料的处理和解释是理解地壳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的重要前提。随着近年来地震勘探设备的发展和新的采集方法的应用,地震采...
田晓峰
关键词:多项式拟合多项式逼近地震探测
文献传递
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关键廊带的地球物理探测被引量:1
2017年
伴随着中生代全球构造格局的重大转变,东亚大陆发生了多旋回地壳变形、大规模岩浆活动和爆发式金属成矿作用等重大地质事件,长期以来备受地学界关注,但迄今燕山运动的动力学机制、深部过程与大规模成矿作用机理等重大科学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项目"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的资助下,本课题拟横跨中国东部郯庐断裂带南段和东海陆架区,组织实施综合地球物理剖面海-陆联测,结合徐淮及邻区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探测和区域重力/地磁异常分析,系统构建华北南缘及扬子陆缘地区深部结构的大深度、高精度、多参数地球物理探测体系,揭示太平洋俯冲作用关键区段的壳幔精细结构与物性特征,为探讨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和时空演化提供系统的地球物理约束。
陈赟丁巍伟郑勇邓阳凡田晓峰郭希
关键词:燕山运动东海大陆架太平洋板块俯冲
2D multi-scale hybrid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geophysical inversion and its application被引量:2
2009年
Local and global optimization methods are widely used in geophysical inversion but each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methods will make it possible to overcome their weaknesses. Based on the simulated annealing genetic algorithm (SAGA) and the simplex algorithm, an efficient and robust 2-D nonlinear method for seismic travel-time inversion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First we do a global search over a large range by SAGA and then do a rapid local search using the simplex method. A multi-scale tomography method is adopted in order to reduce non-uniqueness. The velocity field is divided into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and velocities at the grid nodes are taken as unknown parameters. The model is parameterized by a bi-cubic spline function. The finite-difference method is used to solve the forward problem while the hybrid method combining multi-scale SAGA and simplex algorithms is applied to the inverse problem. The algorithm has been applied to a numerical test and a travel-time perturbation test using an anomalous low-velocity body. For a practical example, it is used in the study of upper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A'nyemaqen suture zone at the north-east edge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model test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both prove that the method is effective and robust.
潘纪顺王新建张先康徐朝繁Zhao Ping田晓峰潘素珍
关键词:MULTI-SCALEINVERSION
心系深部探测,情牵物探中心——纪念地震学家张先康先生
2025年
张先康先生是我国知名地壳深部探测科学家,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是我国地壳上地幔结构地震探测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和领导者之一.曾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主任、中国地震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地震学会理事、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河南省人大代表、《地球物理学报》和《地震学报》等期刊编委.自参加工作以来,张先康先生一直从事地壳上地幔结构与构造的地震探测、地震数据反演与成像方法技术研究.先后参与和主持了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深地震测深、北京地区地震地质会战第三专题、京津唐张地震预报实验场深部探测、国际岩石圈计划——地学大断面、国家地震局“七五”“八五”“九五”“十五”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工作.主持翻译了《欧洲中部爆破地震研究》《反演理论:数据拟合与模型参数估算方法》重要地学专著.在反演理论、深地震测深数据正反演与成像、三维深地震测深方法发展与应用、深地震反射方法发展与应用、高分辨地震折射剖面方法发展与应用、深地震测深仪器装备研制、中国地震局科技计划和项目设计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近二十项.
王夫运杨卓欣段永红田晓峰刘保金潘纪顺徐朝繁潘素珍杨健刘志嘉世旭
关键词:深地震测深深部探测地震学家
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方法发展述评
2025年
本文从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方法的仪器装备、观测系统、观测实验、震相识别、数据分析等主要技术环节的出现、改进、发展、完善,回顾了该方法的百年发展历史.按照我们的见解,将其发展过程分为萌芽期、诞生期、成长期和发展期.对于早期的追溯,重点放在方法的孕育和诞生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和事件上,并且尽可能详细;对后期的回顾,聚焦在方法的技术内容的萌发、出现、改进、应用和重点文献等方面,如,何时出现了剖面方法、相遇和追逐观测、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数据的完备性等,成果表述不作为重点,而且叙述简略.述及了天然地震学、地震折射勘探、地震反射勘探、电子技术、通讯技术、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计算数学等相关学科的进步,对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方法发展的促进作用.展望未来,宽角反射/折射方法在我国深部探测与矿产资源勘查领域大有可为.以此文致敬追寻科学真理的地学前辈.
王夫运田晓峰刘汉奇
利用HVSR法探测渭河盆地浅部构造被引量:3
2022年
利用渭河盆地眉县至扶风段地震测线的连续地震背景噪声数据,基于噪声水平和垂直向谱比(HVSR)法,得到各台站HVSR曲线;再通过频率与深度的转换关系,获得测线下方近地表第四系沉积层结构埋深。结果显示,盆地第四系沉积层厚度呈U型分布,由盆地两侧向中间腹部逐渐变厚,两侧厚度为100~400 m,中部厚度为400~600 m;沉积层深度剖面在距测线起点25 km和33 km处明显表现出沉积界面间断跳跃特征,该变化与岐山-马召断裂和扶风-乾县断裂在空间位置上有较好的一致性。
阮明明王帅军田晓峰程国亮周铭郑成龙
关键词:渭河盆地地震测线
镇康—新平—泸西剖面地壳建模与地震活动性研究
<正>南北地震带南段是我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由于云南处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向中国大陆北东向挤压作用的前沿地带,位于青藏高原隆起的东南边坡地带,由于两大块体相互碰撞和相互作用,造成该地区强烈的地壳运动,...
邓晓果田晓峰潘素珍刘宝峰
关键词:地震勘探地震活动性震源深度
文献传递
密集台阵背景噪声成像揭示郯庐断裂带潍坊段地壳浅层速度结构及变形特征被引量:4
2023年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最重要的一条走滑断裂带,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大地震,而潍坊段(沂沭断裂带北部)有历史记录的地震较少,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尚不清楚.因此,研究潍坊段地壳浅层精细结构,将对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模型,同时也将有助于深入了解郯庐断裂带潍坊段的动力学过程.我们利用302个短周期流动台站组成的密集台阵在2017年8-10月期间记录的垂向分量连续背景噪声数据,通过预处理、计算噪声互相关函数、手动提取频散曲线并进行质量控制,共得到17614条0.6~6 s周期的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曲线.然后基于面波直接成像法反演了该区域地下0~7.5 km的三维各向同性和方位各向异性横波速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断裂带东边界条带状低速异常从近地表延续至地下4 km深度,表现出明显的高低速异常过渡的构造边界特征.地壳浅部的速度结构与地表构造单元一致性较好,其中凹陷区和隆起区分别显示低速和高速异常.0~4 km深度的快波方向主要为NNE向和NE向,且集中分布在低速异常区,可能与断裂带的左旋走滑有关.4~7.5 km深度,研究区出现大范围的NEE向和近EW向快波方向,可能与白垩世地壳NWW-SEE向伸展变形和现今华北地区最大主压应力场(NEE-SWW向和近EW向)的共同作用有关.潍坊凹陷处0~4 km呈现特殊的环绕凹陷边界的“圆环状”快波方向,可能与新生代岩浆活动形成的熔岩沿凹陷边界溢流和断裂带受EW向挤压作用而发生右行平移有关.
靳佳琪罗松姚华建田晓峰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沂沭断裂带方位各向异性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