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申国哲

作品数:60 被引量:322H指数:10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金属学及工艺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2篇机械工程
  • 18篇交通运输工程
  • 17篇金属学及工艺
  • 12篇理学
  • 6篇一般工业技术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3篇汽车
  • 12篇热成形
  • 10篇冲压
  • 8篇数值模拟
  • 8篇值模拟
  • 7篇合金
  • 6篇教学
  • 6篇车身
  • 6篇冲压成形
  • 5篇轻量
  • 5篇轻量化
  • 5篇铝合金
  • 5篇钢板
  • 5篇高强度钢板
  • 4篇性能研究
  • 4篇吸能
  • 4篇仿真
  • 4篇板材
  • 3篇低速
  • 3篇低应变

机构

  • 5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2篇吉林大学
  • 4篇鲁东大学
  • 2篇东北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奇瑞汽车股份...
  • 1篇上海卫星工程...

作者

  • 60篇申国哲
  • 39篇胡平
  • 11篇盈亮
  • 8篇孙宏图
  • 7篇刘立忠
  • 7篇杨姝
  • 6篇郭威
  • 6篇侯文彬
  • 5篇亓昌
  • 5篇张向奎
  • 5篇史栋勇
  • 5篇马宁
  • 4篇赵坤民
  • 4篇王健
  • 4篇郭烈
  • 4篇常颖
  • 3篇武文华
  • 3篇夏阳
  • 3篇王安东
  • 3篇郑国君

传媒

  • 6篇实验室科学
  • 4篇汽车技术
  • 4篇吉林大学学报...
  • 3篇机械工程学报
  • 3篇计算机辅助工...
  • 2篇农业机械学报
  • 2篇机械强度
  • 2篇中国机械工程
  • 2篇计算力学学报
  • 2篇机械科学与技...
  • 1篇汽车工艺与材...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汽车工程
  • 1篇力学学报
  • 1篇固体力学学报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模具工业
  • 1篇热加工工艺
  • 1篇电焊机
  • 1篇机械设计与制...

年份

  • 4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7篇2012
  • 7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近场动力学的薄板弯曲大变形及断裂分析
2023年
薄板结构仅在较小的荷载下就能产生较大的位移、旋转,甚至引发结构产生裂纹并扩展,进而发生结构整体断裂,因此,建立薄板结构在大变形过程中的裂纹扩展及断裂仿真模型,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文章建立了用于薄板结构几何大变形和断裂分析的近场动力学(PD)和连续介质力学(CCM)耦合模型.首先基于冯·卡门假设,采用更新的拉格朗日法得到薄板在几何大变形增量步下的虚应变能密度增量公式,并利用虚功原理和均质化假设求出几何大变形微梁键的本构模型参数;接着分别建立几何大变形薄板PD模型与CCM模型的虚应变能密度增量,并建立了薄板几何大变形PD-CCM耦合模型;最后模拟了薄板结构在横向变形作用下的渐进断裂过程,得到与实验结果高度一致的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几何非线性PD-CCM耦合模型的精度.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薄板PD-CCM耦合模型具有简单高效,无需考虑材料参数限制和边界效应的特点,可以很好地用于预测薄板结构在几何大变形过程中的局部损伤和结构断裂,有利于薄板结构的断裂安全评价和理论发展.
申国哲王瑞阳夏阳郑国君
关键词:薄板弯曲大变形
装载机工作装置结构动力分析被引量:2
1998年
对装载机的工作装置进行了运动分析,并针对两种典型工况对前车架作了静态以及采用振型迭加法和直接积分法进行了动态特性分析,给出了对同类结构力学分析的较为适宜的方法。
高秀华申国哲刘述学陈秉聪
关键词:装载机
铝合金薄壁多角管轴向冲击吸能特性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研究了一种薄壁多角管的能量吸收结构,分析对比了相同截面周长、相同材料用量、不同截面结构形式的铝合金薄壁多角管在轴向冲击载荷作用下的能量吸收特性,利用改进的折叠单元方法对薄壁多角管轴向冲击压缩力进行了理论预测,探讨了截面折角对薄壁多角管吸能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截面折角的增加能够提高薄壁管的能量吸收特性,多角管截面折角的数量与折角最短边的长度对吸能特性有重要的影响。在相同材料用量下,折角数量为12的薄壁多角管,最大压缩力效率比方管提高11.6%,但随着截面折角数量的增加使折角最短边的长度减小,薄壁管可能出现整体失稳的现象,吸能特性有所降低。
孙宏图王健申国哲胡平
关键词:薄壁结构轴向冲击铝合金有限元
薄壁直梁碰撞性能仿真和参数影响分析被引量:12
2011年
为研究材料及其厚度和结构圆角对汽车主要吸能结构前纵梁的碰撞性能的影响,建立了模拟前纵梁的薄壁直梁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了正面碰撞仿真,并分析了材料与结构参数对薄壁直梁碰撞吸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压溃距离下,直梁吸能与材料强度呈指数小于1的幂指数的增长关系;与厚度呈现指数大于1的幂指数的增长关系;单位质量下壁梁圆角部分的吸能是平面部分的3倍左右。
彭洪梅胡平申国哲吴沈荣王安东
关键词:薄壁直梁仿真吸能
汽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索
2012年
以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思想,做好我校汽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对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技术应用能力的优秀硕士研究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方案从课程体系改革到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从指导方向和方式改革到评价体系的改革,全面深入地建立了我校汽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坚定了学生投身国家汽车工业的兴趣和决心,促进了学生和企业的互动,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学校的生源质量,加快了毕业生融入企业技术团队的进度,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进步储备了人才。
亓昌杨姝高仁璟胡平申国哲刘波
关键词:双语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
基于动力显式算法的热成形数值模拟预测
2014年
考虑金属热处理相变动力学模型,建立了适用于高强度钢板热成形的热、力、相变多场耦合本构方程。基于大变形动力显式有限元算法及上述多场耦合本构方程,建立了热成形动力显式有限元方程。并将板料相变潜热释放引入到热成形温度场分析过程中。在自主开发的商业化金属成形CAE软件KMAS(King Mesh Analysis System)基础上开发了热成形动力显式分析模块,可用于预测热成形过程中零件的厚度变化、温度变化、微观组织各相的体积分数以及硬度分布。随后采用该模块对一款汽车B柱的热成形过程及最终力学性能进行数值模拟预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的一致性证明了所建立的多场耦合本构方程及KMAS热成形动力显式分析模块的正确性。
史栋勇胡平盈亮申国哲刘文权
关键词:热成形本构方程动力显式算法数值模拟
基于硬度梯度的热成形高强钢弯曲性能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采用热成形高强度钢设计了不同厚度板料的三点弯曲试验,得到了相关弯曲力学性能参数。实验表明:热成形高强度钢的弯曲力学性能随厚度的增加而增强,在厚度方向上硬度分布呈中间高、两侧低的梯度分布规律,形成了具有连续梯度分布的多层金属复合材料。基于厚度方向硬度梯度分布规律及硬度-强度对应关系,建立了一种多层金属复合材料的三点弯曲数值仿真模型,研究了热成形板材在变梯度弯曲模型下更合理的数值模拟方法。
申国哲李效文盈亮史栋勇郭润清孟召焕
关键词:热成形高强钢数值模拟
基于碰撞的车身5182铝合金热成形构件流变行为研究
2014年
在应变速率为0.001 5 s-1、0.015 s-1、0.15 s-1和1.5 s-1条件下,对5182铝合金热成形构件试样进行拉伸试验,建立了5182铝合金修正的Johnson-cook本构模型;通过5182铝合金热成形构件车身的正面碰撞模拟计算,分析了5182铝合金热成形构件的变形和吸能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应变率增加,5182铝合金的流变应力有所增加,并使断裂应变有所降低。5182铝合金热成形构件车身变形合理,具有较好的碰撞吸能特性。因此,验证了5182铝合金热成形构件在车身上应用可行。
孙宏图王健申国哲胡平周华维
关键词:5182铝合金热成形轻量化碰撞
高强度钢板热冲压成形传热基础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高强钢板热成形是一个复杂的热交换过程。在热成形过程各个不同的阶段,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交互作用而强弱各异。无论热成形是过程控制还是模拟,都需要对各种传热模式相对强弱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进而合理的简化传热模型以有利于过程控制和模拟。在评估各种传热模式相对强弱及其影响因素时,传热理论分析和实验测量相辅相成。在传热分析过程中引入综合换热系数,可对整个热成形过程及传热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地评估,从而指导工业生产。
廖铮玮盈亮胡平申国哲
关键词:热成形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基于深度学习的汽车冲压件缺陷预测
近年来随着CAE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板材一步及多步逆成形CAE仿真技术的日趋成熟,汽车冲压件的可成形性预测被引入到产品设计的早期,纠正设计缺陷,从而能够有效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工业产品数字化设计质量。但是,逆成形仿真技术...
张向奎刘光彬佟罡胡平申国哲王长生祝雪峰
文献传递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