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对脑血管病易患因素给予相关干预性治疗的临床研究[摘要]
- 目的:通过对已知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全面干预性治疗,观察可否避免、延缓脑血管病发病,或减轻发病时症状。方法:将我局济南地区2289名患有已知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等)的职工家属设为观察组,进行临床流...
- 余明沈力薛庆林付明贺燕刘冀清李霞杨伟伟王增云路华相守武
- 关键词:易患因素干预性治疗经颅多普勒超声
- 文献传递
- 218例腔隙综合征的病因探讨
- 1999年
- 目的探讨腔隙综合征(LS)的病因。方法对218例典型的LS作常规头部CT检查,必要时作增强CT、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其他特殊检查。结果腔隙性梗死(LI)192例(88%),非腔隙性梗死26例(12%)。后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多发性硬化、脑囊虫病、硬膜下血肿等。结论具有LS特征的病人必须作适时的CT检查,以免误诊。LI是LS的主要病因。
- 陈国庆王蕾蔡敏相守武杨巍伟路华刘杰贺燕
- 关键词:腔隙综合征病因
- 影像学、多普勒对脑干梗死的诊断及临床110例分析
- 目的:评价及探讨CT、MRI、TCD对脑干梗死的诊断价值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10例脑干梗死病人MRI、CT、TCD以及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110例均经MRI确诊.CT诊断率仅为10.01%,两者...
- 杨巍伟相守武
- 关键词:脑干梗死MRICTTCD
- 文献传递
- 单纯脑白质疏松症与Binswanger病及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像学特征及危险因素的比较(英文)被引量:4
- 2004年
- 背景: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由多种不同病因引起的一组影像学所描述的临床综合征,对其确切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和早期评估普遍重视不足。目的:探讨单纯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的危险因素、认知功能、步态变化与CT及MRI特征以及与Binswanger病(Binswangerdisease,BD)、脑梗死的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1995-08/2000-03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门诊或住院的脑血管病患者,包括114例LA患者,41例BD患者,113例脑梗死合并LA患者。干预:对参加者详细询问病史、神经科查体,行头颅CT或MRI检查,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主要观察指标:①既往发生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及脑卒中等危险因素情况。②各组患者主要临床特征及头颅CT或MRI表现。结果:单纯LA组危险因素多样化,以轻度记忆力减退、步态欠平稳为主要临床特点;CT显示脑白质异常以1型为主(70.2%),MRI显示脑白质异常以1型为主(71.6%),单纯LA组均无脑室扩大。BD组危险因素以高血压为主(95.1%)、均有神经局灶体征、均有较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脑卒中样发作为主要临床特征;CT显示脑白质异常以3型为主(73.2%),MRI显示脑白质异常以3型(54.3%)、4型(45.7%)为主,BD组均有双侧脑室对称性扩大。
- 郭洪志王蕾相守武
- 关键词:脑白质BD认知功能障碍
- 不同原因高血糖对脑梗死预后的影响
- 2001年
- 贺燕相守武孙莎莎王金鹏李霞
- 关键词:脑梗死高血糖预后影响因素
- 丙硫咪唑治疗脑囊虫病48例疗效观察
- 1992年
- <正> 囊虫病是当前流行较广的常见寄生虫痫。CT问世后脑囊虫病诊断率明显提高,由Carbajal JR等报告脑囊虫病占全身囊虫病的20%上升至87%,因此积极防治本病是当前的重要课题。我们从1984年至1989间收治囊虫病100例,其中48例应用丙硫咪唑治疗后疗效持续时间报导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8例中男38例,女10例;年龄16~55岁,平均35.5岁;病程1~20年,其中1年以内者23例,1~5年14例,5年以上11例。临床表现:癫痫型35例;高颅压型9例,其中视乳水肿7例;脑膜炎型3例;脑炎型1例。48例中头痛29例,呕吐12例,心律失常6例,智力低下2例。辅助检查:腰穿压力25.7kPa以上者13/40例(32%);
- 赵力张媛刘晔刘霞相守武
- 关键词:丙硫咪唑脑囊虫病
- 短暂性全面遗忘症(附3例报告)被引量:2
- 1994年
- 短暂性全面遗忘症(附3例报告)相守武,杨巍伟,刘杰边缘系统重要部分尤其是颞叶海马回的短暂性缺血,在临床上表现为短暂性全面遗忘症(transientglobalamnesia),以下简称TGA[1]。该症少见,现将我们遇到的3例报告如下。例1,男,65...
- 相守武杨巍伟刘杰
- 关键词:遗忘症短暂性全面性脑缺血
- 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延髓内脏带c-fos蛋白表达变化研究
- 2005年
- 目的研究脑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延髓内脏带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c-fos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延髓内脏带在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应激调节作用。方法(1)于大鼠尾状核内注射Ⅶ型胶原酶(0.8U)建立脑出血模型。54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及脑出血组(根据出血时间的不同又分为4、8、12、24、36、48h和72h等7个亚组)。(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脑出血后延髓内脏带内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各时限c-fos蛋白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延髓内脏带内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的c-fos蛋白阳性表达极少;脑出血组大鼠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c-fos蛋白阳性神经元呈密集表达,于脑出血后24~36h达高峰,其中孤束核在24h的表达密度为(49.58±12.61)μm2,36h为(64.32±15.14)μm2,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迷走神经背核在此两个时限的表达密度分别为(40.74±10.62)μm2,(50.62±12.31)μm2,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至72h仍有阳性表达(P<0.05)。结论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c-fos蛋白的阳性表达提示,延髓内脏带是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应激调节中枢之一。
- 王蕾郭洪志相守武齐新孙海荣
- 关键词:延髓C-FOS蛋白表达脑出血模型延髓内脏带脑源性迷走神经背核免疫组织化学ABC法
- 醒脑静对急性重症脑出血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早期干预研究被引量:18
- 2007年
- 目的探讨醒脑静对急性重症脑出血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的早期干预治疗效果,观察用药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的含量变化及意义。方法将60例急性重症脑出血致SIRS患者随机分为醒脑静治疗组和乙酰谷酰胺治疗组,每组30例。应用ELISA法测定患者用药前(发病48h内)、用药后第3、7、14天血清TNF-α、IL-1含量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28名同期健康体检者)比较。结果(1)两组急性重症脑出血致SIRS患者用药前血清TNF-α、IL-1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2)醒脑静治疗组血清TNF-α、IL-1用药后较用药前下降明显,用药后3d开始下降(P<0.05),用药后7d下降最明显(P<0.01),用药后14d恢复正常。乙酰谷酰胺治疗组血清TNF-α、IL-1用药后第3天继续上升(P<0.05),用药后7d开始下降(P<0.05),用药后14d仍高于正常(P<0.05)。(3)醒脑静治疗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为6.7%;乙酰谷酰胺治疗组MODS发生率为36.7%。结论醒脑静能显著抑制急性脑出血后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能明显干预急性脑出血致全身炎症反应及MODS的发生。
- 王蕾郭洪志相守武姬琳
- 关键词:脑出血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醒脑静
- 帕罗西汀并心理干预治疗卒中后抑郁和焦虑共病者81例临床观察被引量:18
- 2005年
-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和焦虑共病对患者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及帕罗西汀合并心理十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伴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者81名随机分成3组,分别接受单用帕罗西汀治疗(A 组)、帕罗西汀并心理治疗(B 组)以及单用脑血管药物治疗(C 组)。采用斯堪的那维亚脑卒中量表、Barthel 指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估疗效。结果:脑卒中患者中,抑郁和焦虑的共病率为65.9%,A 组、B 组各项评分与C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卒中后抑郁和焦虑病人单用帕罗西汀或合并心理治疗均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且帕罗西汀并心理干预的疗效更好。
- 王昕贺燕肖春玲于虹曲华郝巧光相守武李霞
- 关键词:抑郁共病帕罗西汀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