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丽敏

作品数:21 被引量:46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银屑
  • 4篇银屑病
  • 4篇纤维细胞
  • 4篇成纤维细胞
  • 3篇血管
  • 3篇肉芽
  • 3篇肉芽肿
  • 3篇蕈样
  • 3篇蕈样肉芽肿
  • 3篇细胞
  • 3篇复方甘草酸
  • 3篇复方甘草酸苷
  • 3篇甘草酸
  • 3篇甘草酸苷
  • 2篇寻常型
  • 2篇寻常型银屑病
  • 2篇增殖
  • 2篇脂联素
  • 2篇皮肤
  • 2篇综合征

机构

  • 17篇湖北医药学院
  • 12篇湖北医药学院...
  • 4篇中国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大学第一...
  • 2篇太和医院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汕头大学医学...

作者

  • 21篇罗丽敏
  • 15篇李军
  • 10篇刘劲松
  • 9篇刘菡
  • 7篇党书毅
  • 6篇董晓
  • 4篇周明
  • 4篇王俊峰
  • 3篇何春涤
  • 3篇王红
  • 2篇龚蕾
  • 1篇丁文惠
  • 1篇张勇刚
  • 1篇彭芬
  • 1篇李军
  • 1篇谢建
  • 1篇朱正鹏
  • 1篇杨皖菁
  • 1篇徐俊涛
  • 1篇路丹

传媒

  • 4篇中华临床医师...
  • 3篇中国医药导报
  • 2篇中国心血管病...
  • 2篇实用药物与临...
  • 2篇湖北医药学院...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国际皮肤性病...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对大鼠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研究血管活性因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对大鼠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Adventitial fibroblasts,AFs)增殖作用的影响和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方法离体培养AFs并作鉴定,采用CCK-8技术确定CTGF促AFs增殖作用的效应浓度,在CTGF效应浓度下加入不同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阻断剂,观察哪种信号通路参与CTGF促AFs的增殖效应。结果采用组织贴块法可以培养出AFs,经免疫荧光检测培养的细胞为AFs,CTGF以浓度依赖方式促进AFs增殖,CTGF促AFs增殖的效应能被Rho激酶阻断剂Y-27632、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Ca N)阻断剂环孢菌素A(Cyclosporine A,CSA)和钙通道阻断剂尼卡地平所阻断。结论贴块法能成功培养出AFs;CTGF是可以促进AFs增殖的趋化因子,其促进增殖效应可能通过Ca N、Rho以及Ca2+通路来介导。
李军罗丽敏董晓徐霞路丹彭芬党书毅
关键词: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CK-8信号转导
更昔洛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给予更昔洛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对照组35例,给予更昔洛韦治疗,比较两组止疱、结痴、止痛、痊愈时间及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4.3%(P<0.01),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更昔洛韦。
刘劲松罗丽敏刘菡徐俊涛
关键词:更昔洛韦复方甘草酸苷带状疱疹
离心性环状红斑样蕈样肉芽肿一例被引量:1
2012年
患者女,39岁。因双下肢反复起疹伴痒2年入院。患者自诉皮疹初发于双大腿,始为粟粒大红斑、丘疹,渐向边缘扩展,中央颜色渐消退,呈环形、半环形,自觉瘙痒,可忍,伴脱屑,为糠秕状鳞屑,曾在多家医院门诊治疗,考虑离心性环状红斑及体癣,予西替利嗪、氯苯那敏及伊曲康唑等药物口服,并皮炎平乳膏、派瑞松乳膏等药物外搽,皮疹可稍消退,瘙痒可减轻。但易反复,皮疹范围渐向小腿扩展,延及双下肢,病情迁延反复。
罗丽敏李军王红刘劲松
关键词:离心性环状红斑蕈样肉芽肿红斑样派瑞松乳膏药物口服
复方甘草酸苷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Th17细胞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Th17细胞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皮肤科病房2011年4月至2014年10月期间确诊为寻常型银屑病的患者共计35例,按照具体用药治疗情况,分为2组。复方甘草酸苷组(19例),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同时静脉滴注复方甘草酸苷1次/d,每次40 m L,共计4周;常规治疗组(16例)给予抗组胺药、外用维生素E乳膏等药物治疗;对照组(22例)为本院体检中心健康人群。检测三组外周血中IL-17、IL-23和IL-22的表达水平。结果银屑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外周血中IL-17、IL-23和IL-22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甘草酸苷和常规治疗均可降低外周血中IL-17、IL-23和IL-22的表达水平,治疗前后自身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甘草酸苷和常规治疗相比,外周血中IL-17、IL-23和IL-22的表达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17细胞相关因子可作为判断寻常型银屑病的指标,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较常规治疗更有效。
罗丽敏李军刘劲松刘菡
关键词:复方甘草酸苷寻常型银屑病TH17细胞
Th17细胞相关因子在蕈样肉芽肿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和意义
2015年
目的探讨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相关因子在蕈样肉芽肿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总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0月确诊为蕈样肉芽肿的24例患者作为治疗组,以我院同期健康人群2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17(IL-17)、白介素23(IL-23)和白介素16(IL-16)的表达水平,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患者外周血中IL-17、IL-23和IL-6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10.14±33.47)、(244.11±39.88)、(24.54±7.66)ng/L,均高于对照组[(162.34±35.11)、(111.26±36.35)、(10.90±6.81)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h17细胞相关因子在蕈样肉芽肿患者外周血中的过表达,提示其可能与蕈样肉芽肿发病有关。
罗丽敏李军刘菡刘劲松
关键词:蕈样肉芽肿辅助性T细胞17白介素17白介素23白介素6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瘢痕疙瘩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7年
瘢痕疙瘩是以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异常沉积为特征的一种良性增生性疾病。目前,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临床治疗方法较多。其中,手术切除后复发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多种细胞因子在瘢痕疙瘩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属于即刻早期基因CCN家族成员之一,可表达于多种组织和器官,发挥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同时也是瘢痕疙瘩增殖的必要因素及维持瘢痕疙瘩纤维化的关键生长因子。因此,深入研究CTGF在瘢痕疙瘩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将为瘢痕疙瘩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罗丽敏何春涤
关键词:瘢痕疙瘩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
前臂压迫止血器与传统疗法治疗TRI术后前臂血肿的比较和经验总结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 初步探讨手工压迫法、绷带压迫法、前臂压迫止血器法和前臂压迫止血器联合脱水治疗法在治疗冠状动脉介入诊疗(TRI)术后患者出现前臂张力性血肿时的效果,为临床出现前臂血肿后进行科学处理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14年4月至2016年2月TRI术后出现的334例前臂张力性血肿患者资料,按照处理方式不同,分为手工压迫组、绷带压迫组、前臂压迫止血器组和前臂压迫止血器联合脱水治疗组,对四组病例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处理方法的效果差异.结果 334例前臂血肿患者中,手工压迫组(79例)与绷带压迫组(81例)相比较,肿胀消退时间、周围皮肤温度增加出现的时间、手指末端血供和功能改善为良好的出现时间及肿胀压迫后3h前臂臂围等四个主要指标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压迫止血器组(88例)与手工压迫组和绷带压迫组之间分别比较,上述四个主要观察指标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压迫止血器联合脱水处理组(86例)与手工压迫组和绷带压迫组之间四个主要观察指标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RI术后前臂张力性血肿的处理,人工压迫与绷带压迫效果相当,前臂压迫器能起到和手工压迫和绷带压迫一样的效果,在前臂压迫器压迫的基础上,同时积极进行脱水等综合处理,效果更加显著.
李军高振王俊峰罗丽敏董晓周明龚蕾党书毅
离心性环状红斑样蕈样肉芽肿1例
患者,女,39岁。因'双下肢反复起疹伴痒2年'入院。患者自诉皮疹初发于双大腿,始为粟粒大红斑、丘疹,渐向边缘扩展,中央颜色渐消退,呈环形、半环形,自觉瘙痒,可忍,伴脱屑,为糠秕状鳞屑,曾在多家医院门诊治疗,考虑'离心性环...
罗丽敏李军王红刘劲松
尾加压素Ⅱ对皮肤成纤维细胞表达Ⅰ型胶原蛋白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探讨血管活性物质尾加压素Ⅱ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表达Ⅰ型胶原蛋白及其迁移的影响和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方法 在离体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上,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Transwell迁移试验,观察尾加压素Ⅱ对细胞的促分泌和迁移作用.加入不同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阻断剂,观察其对尾加压素Ⅱ效应的影响.结果 尾加压素Ⅱ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方式促进成纤维细胞分泌Ⅰ型胶原蛋白.尾加压素Ⅱ浓度为10^-10、10^-9、10^-8、10^-7、10^-6 mol/L的实验组Ⅰ型胶原蛋白分泌量分别比对照组依次增加21.2%(P> 0.05)、52.2%(P<0.05)、84.4%(P< 0.05)、83.6%(P< 0.05)和77.1%(P< 0.05).从4h开始,Ⅰ型胶原蛋白浓度明显增加,其分泌量较对照组增加23.2%(P> 0.05)、12h时增加69.5%(P< 0.05)和24 h时增加84.1%(P< 0.05).与对照组相比,10^-8 mol/L尾加压素Ⅱ组可明显促进细胞迁移(P<0.05).尾加压素Ⅱ的效应能被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阻断剂PD98059、钙通道阻断剂尼卡地平和钙调素激酶阻断剂环孢素A所阻断,其中对尾加压素Ⅱ促成纤维细胞分泌Ⅰ型胶原蛋白的抑制率依次为18.2%、15.9%、19.7%,对迁移的抑制率为38.3%(P< 0.05)、20.7%(P<0.05)和81.4%(P< 0.05).结论 尾加压素Ⅱ可促进人皮肤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蛋白的分泌和成纤维细胞的迁移,其促进效应可能通过Ca2+、钙调素激酶以及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通路来介导.
罗丽敏李军刘菡刘劲松董晓党书毅
关键词:血管活性肠肽细胞运动成纤维细胞
结节性硬化症1例
2014年
患者,女,38岁。因“四肢指趾甲周多发疣状新生物18年,加重1月”于2011年8月15日至我科住院。患者18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足趾甲皱部长出一约米粒大肉红色赘生物,触之柔软,无诉瘙痒、疼痛、出血等不适。初始未在意,皮疹渐增大、增多5,
罗丽敏刘菡李军刘劲松
关键词:结节性硬化症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