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斯特

作品数:9 被引量:25H指数:2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电气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生物学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蝌蚪
  • 3篇蟾蜍
  • 3篇黑眶蟾蜍
  • 2篇线粒体
  • 2篇线粒体DNA
  • 1篇地理
  • 1篇地理种群
  • 1篇第二外显子
  • 1篇毒性
  • 1篇毒性试验
  • 1篇雪鸡
  • 1篇亚种
  • 1篇亚种分化
  • 1篇盐度
  • 1篇致死温度
  • 1篇食性
  • 1篇适应性
  • 1篇输电
  • 1篇输电线
  • 1篇输电线路

机构

  • 7篇厦门大学
  • 4篇肇庆学院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广州工商学院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华南濒危动物...

作者

  • 9篇罗斯特
  • 4篇徐大德
  • 2篇刘文华
  • 1篇林清贤
  • 1篇闫振天
  • 1篇范洪敏
  • 1篇陈小麟
  • 1篇叶志强
  • 1篇张立勋
  • 1篇李力
  • 1篇邹发生
  • 1篇陈斌
  • 1篇张强
  • 1篇洪永密
  • 1篇常青
  • 1篇赵健荣

传媒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昆虫学报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四川动物
  • 1篇六盘水师范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黑眶蟾蜍蝌蚪的适应性温度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实验报道了黑眶蟾蜍蝌蚪(Bufo melanostictusdyi Schneider)在9℃、16℃和23℃三个不同驯化温度下最适温度、逃避温度和致死温度的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在9℃实验条件下,蝌蚪的最适温度是17.2℃,逃避温度是26.4℃;在16℃条件下,蝌蚪的最适温度是23.6℃,逃避温度是31.3℃;在23℃的条件下,25.9℃和33.5℃为黑眶蟾蜍蝌蚪的最适温度和逃避温度。实验的高温致死温度范围是39~41℃,而低温致死温度均是2℃。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驯化温度对最适温度与逃避温度影响差异显著(P<0.05),而驯化温度对蝌蚪的致死温度没有差异显著性(P>0.05)。通过对黑眶蟾蜍蝌蚪进行热耐受性调节,能提高其对环境温度波动的适应性。
徐大德徐大德罗斯特
关键词:最适温度致死温度
pH和盐度对黑眶蟾蜍变态期蝌蚪的影响
2021年
在正常盐度不同pH、正常pH不同盐度和相同水温23.2~25.7℃的条件下,研究pH和盐度对黑眶蟾蜍变态期蝌蚪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为7.6~8.0时,盐度在4.0~7.0 g/L范围内对变态期蝌蚪96 h内存活率无明显影响(均在80%以上),盐度对变态期蝌蚪的24、48、72、96 h TL m值分别为8.99、8.25、7.99和7.64 g/L,安全浓度为2.17 g/L。在不同pH试验条件下,黑眶蟾蜍变态期蝌蚪适宜生存的pH为3.6~10.4,pH对变态期蝌蚪24、48、72、96 h TL m值分别为10.90、10.76、10.57和10.50,最低耐受限为3.21,最高耐受限为12.67。
徐大德徐大德罗斯特
关键词:黑眶蟾蜍盐度PH
酸性水与碱性水中Mg^(2+)浓度对黑眶蟾蜍蝌蚪存活率的影响
2016年
[目的]研究野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蝌蚪的生存状况。[方法]研究分别在碱性水(p H 7.5~8.0)以及酸性水(p H 5.5~6.0)2种模拟环境条件下,通过急性毒性试验方法以不同的浓度梯度Mg^(2+)对黑眶蟾蜍蝌蚪进行24和48 h的胁迫试验。[结果]在相同浓度梯度和相同观察时间下,黑眶蟾蜍蝌蚪在碱性水中的存活率低于酸性水;不同p H的水环境与Mg^(2+)的协同作用显著影响黑眶蟾蜍蝌蚪的48 h存活率(F7,32=3.373,P<0.05);黑眶蟾蜍蝌蚪在酸性水环境下适宜生存的Mg^(2+)浓度范围为1 418.41~1 590.54 mg/L,半致死浓度(LC_(50))为2 357.32 mg/L,安全浓度为521.51 mg/L;在碱性水环境下适宜生存的Mg^(2+)浓度范围为1 264.91~1 418.41 mg/L,LC_(50)为1 879.81 mg/L,安全浓度为533.99 mg/L。[结论]该研究可为今后黑眶蟾蜍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叶志强刘文华罗斯特徐大德赵健荣
关键词:黑眶蟾蜍蝌蚪存活率MG^2+急性毒性试验
靛灰蝶和彩斑尾蚬蝶线粒体基因组及基于线粒体基因的凤蝶总科系统发育关系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对靛灰蝶Caerulea coeligena和彩斑尾蚬蝶Dodona maculosa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和分析,并基于已知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探析凤蝶总科(Papilionoidea)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利用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测定靛灰蝶和彩斑尾蚬蝶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对其进行拼装和注释,并对其tRNA基因二级结构进行预测;基于NCBI数据库中已报道的凤蝶总科6科48种蝴蝶线粒体基因组13个蛋白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 genes,PCGs)核苷酸序列,对凤蝶总科50个种的13个PCGs的选择压力进行分析;利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分析这50个种及其所属科和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靛灰蝶和彩斑尾蚬蝶线粒体全基因组长分别是15164和15486 bp(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MZ489120和MZ489121),其基因组大小、结构和组成、基因排列、核苷酸组成、密码子使用和tRNA结构预测等均与已知近缘种蝴蝶相似;凤蝶总科线粒体基因组进化经历了高水平的纯化选择,13个PCGs非同义替换率和同义替换率比值(K a/K s)明显小于1。凤蝶总科重建的系统发育关系为:(凤蝶科(Papilionidae)+弄蝶科(Hesperiidae)+粉蝶科(Pieridae)+(蛱蝶科(Nymphalidae)+(灰蝶科(Lycaenidae)+蚬蝶科(Riodinidae))))。【结论】基于凤蝶总科已报道的48种和本研究新测序两种线粒体基因组重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蚬蝶科与灰蝶科为单系且互为姐妹群关系,且与蛱蝶科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凤蝶科可能是凤蝶总科中最早进化的类群。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蝴蝶的系统进化和完善其分类系统提供了新的分子数据支撑。
闫振天罗斯特范真槐陈斌
关键词:凤蝶总科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
广东揭阳农田坡地鸟类及其对高压输电线路的影响被引量:17
2011年
在2009年6月—2010年4月,采用样线法对广东揭阳地区4条高压输电线路及其经过的农田坡地鸟类进行了5次调查。共记录鸟类73种,其中记录停在高压输电线上的鸟类43种。结果表明:高压输电线上的鸟类与农田坡地鸟类的相似性较高;麻雀(Passer montanus)和金腰燕(Hirundo daurica)是高压输电线路和农田坡地鸟类的优势种;虽然非繁殖季节记录到的鸟类种类和个体数量多于繁殖季节,但繁殖季节高压输电线出现故障次数较多,其原因是鸟类在铁塔上筑巢、粪便和巢材滑落引起故障;在揭阳地区,黑领椋鸟(Gracupica nigricollis)常在高压输电线路的铁塔上筑巢繁殖,是造成当地高压输电网故障的主要鸟种。
罗斯特常青张强洪永密范洪敏邹发生谢玉卫
关键词:鸟类高压输电线路
基于线粒体DNA遗传变异探讨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的系统地理格局及其亚种分化
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隶属雀形目(Passeriformes)鸫科(Turdidae)鸲属(Tarsiger),为欧亚大陆的迁徙鸟。一般认为在全世界有2个亚种,分别为指名亚种(T.c.cyan...
罗斯特
关键词:线粒体DNA地理种群亚种分化
文献传递
白鹭MHCⅡDABⅠ基因第二外显子的多态性与进化被引量:1
2016年
克隆测序白鹭(Egretta garzetta)5个种群138份个体组织样本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B基因(MHCⅡDABⅠ)第二外显子(exon2)序列,分析探讨exon2的多态性、进化选择、系统关系和种群遗传结构.主要结果如下:白鹭MHCⅡDABⅠexon2序列长度为270bp,共计定义了139个等位基因;序列分析显示exon2有101个核苷酸变异位点(37.4%)和31个氨基酸变异位点(34.4%);基于贝叶斯法构建的系统树显示白鹭MHCⅡDABⅠexon2有5个高支持率的谱系;肽结合位点(PBR)、非肽结合位点(non-PBR)的非同义替换率(dN)和同义替换率(dS)比值计算显示,PBR的dN/dS为1.99(p<0.05),而non-PBR的dN/dS则略小于1(p>0.05),表明白鹭MHCⅡDABⅠexon2受到正选择作用;根据等位基因在群体中的分布频率作分子方差分析(AMOVA),得到群体间分化指数(FST)为0.194 1(p<0.000 1),提示白鹭MHCⅡDABⅠexon2存在显著的种群遗传结构分化.
李力罗斯特林清贤陈小麟
关键词:白鹭进化
青藏高原物种避难地的选择策略——以藏雪鸡为例
大多数温带物种都被认为在冰河世纪将被迫迁移到低海拔地区。我们分别使用线粒体控制区,细胞色素b和微卫星等分子标记检验耐寒鸟类西藏雪鸡是否在冰河期迁移到低海拔地区,且对其种群差异及种群间基因流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西藏雪鸡在分布...
张立勋安蓓罗斯特王莹阮禄章张泽西刘廼发
关键词:微卫星线粒体DNA系统地理基因流藏雪鸡
肇庆南草蜥形态、食性及运动表现的两性差异被引量:4
2014年
通过测量头、尾、体和胃检,研究肇庆南草蜥Takydromus sexlineatus个体发育过程中两性异形和食性差异。南草蜥成体个体两性大小无显著差异,雄性头部显著大于雌性,两性头部大小异形可能是受到性选择压力的结果。雌雄个体食物生态位重叠度较高,两性生态位差异微弱,食性差异与两性头部异形无明显相关性。通过设计13种不同的环境温度,研究体温变化对南草蜥两性个体运动能力表现的影响。结果显示环境温度通过影响体温而影响南草蜥的运动表现,两性个体疾跑速均具有在低体温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加快、在高体温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降低的模式。在多数测试温度下,雄体的疾跑速均略大于雌体,但两者平均值在统计上无显著差异。体温对南草蜥的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和停顿次数的影响显著,两性个体的疾跑速和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呈显著正相关。雄性和雌性分别在26℃和30℃具有最佳的运动表现。
徐大德罗斯特刘文华姚秀梅吴恒鑫
关键词:南草蜥两性异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