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江华
- 作品数:86 被引量:518H指数:12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语言文字经济管理更多>>
- 教育数字化全球治理目标、行动领域和举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中期战略(2022—2025年)》解读被引量:7
- 2022年
- 为了更好地推动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中期战略(2022—2025年)》以促进包容和公平的教育数字化转型、以人为本的数字化学习纳入主流、推动后疫情时代智能教育和未来教育为战略目标,重点推进未来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和教学创新、在健康和福祉教育中创新使用信息通信技术、数字能力建设、教育数字化融合三个行动领域及其下设的七大举措。文章结合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情况,基于上述战略内容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重视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和使用、关注健康教育与数字基建的融合、推进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发展研究、拓展数字化促进教育公平的路径等。
- 卢琳王萍罗江华
-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全球治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守正与创新: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高校精准思政的出场逻辑被引量:4
- 2024年
- 高校精准思政是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入行的有效路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发展深度耦合的新形态,它的出场是现实、理论、实践三重逻辑统合作用的结果。高校精准思政出场的现实逻辑是回应高校的时代挑战需要、顺应思政的改革创新需要;高校精准思政出场的理论逻辑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价值基础、发挥科学技术价值理性的实践功能;高校精准思政出场的实践逻辑是锚定育人价值的观念转型、重塑育人情境的环境创新。高校精准思政的出场积极回应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与“不变”的思想自觉;遵循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主发展的理论自觉;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推动的实践自觉。在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时空场域下,科学认识和阐发高校精准思政的出场逻辑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的重要环节,对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 张虹罗江华
- 关键词:高校逻辑
- “5.12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关政策分析及其意义探讨被引量:5
- 2011年
- 作为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一部分,"5.12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作者梳理了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宏观政策中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内容,以及地方政府出台的配套政策,旨在总结这些政策对灾区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和意义,为进一步研究灾区的教育信息化问题提供参考。
- 张建欣罗江华王辉
- 关键词:灾区教育信息化
- 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探索
- 2025年
- 当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面临多重挑战,包括教学资源的单一模态呈现、学生在概念掌握上的个体差异、教学方法的枯燥乏味、缺乏互动性等问题。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整合跨模态资源、设计个性化学习路径和创建虚拟助教以促进深度对话,理论上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探讨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可能性,提出一个优化和重构教学过程的框架。该框架覆盖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尽管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辅助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展现出诸多优势,但也必须认识到其技术局限性和潜在弊端。因此,生成式人工智能应被视为教学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情况,合理融合传统与现代教学资源和方法,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全面性。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最大化地发挥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同时避免其潜在的负面影响。
- 罗江华李勇孙劲鸥
-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概念概念教学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传媒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研究被引量:2
- 2024年
- 生成式人工智能给传媒产业实践带来直接变化的同时也为传媒教育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它为传媒教育领域的师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智能化的教学辅导以及高效的决策支持,同时也推动了传媒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转型、冲击了教师的角色定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及技能获得。我们需要转变传媒教育观念,提升传媒教师的智能素养,坚持人机协同的共生思维,加强跨学科协同融合发展,注重人文精神的重塑和提升,从而重构未来传媒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形态。
- 李天兵李天兵罗江华
- 关键词:传媒教育
- 自适应学习对大学生学习结果的影响研究——基于51项实验和准实验研究的元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引入自适应学习技术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是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课题。自适应学习在多大程度上能促进大学生学习结果,又为何造成大学生学习结果差异,这也是自适应学习系统开发和应用的关键问题。已有研究提供了自适应学习对大学生学习结果影响的证据,但大多数研究并没有区分这种效应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不同类型的学习结果,也没有对潜在的调节效应进行充分说明。基于此,通过对国际期刊上发表的实验和准实验研究进行元分析,旨在深入探讨自适应学习对大学生认知学习结果和非认知学习结果的影响,并考察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异质性的潜在调节变量。按照严格的纳入标准,共筛选出51项研究进行综合分析。随后,对13个被认为对大学生学习结果产生影响的调节变量进行详细分析。结果发现:与非自适应学习相比,自适应学习对大学生的认知学习结果(g=0.751)和非认知学习结果(g=0.542)均具有显著的中等效应;进一步的调节变量分析揭示了这种影响在大学生认知学习结果方面受“自适应目标、反馈时间以及自适应技术”的显著调节,但在大学生的非认知学习结果方面未发现显著调节变量。可见,改进自适应学习的产品研发、应用与评估等工作任务仍然艰巨。为此,自适应学习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应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参与自适应学习活动,完善人机协同的自适应学习生态环境;学术研究应更加关注多变量效应分析,深入探究和确保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 王静贤周恬叶童罗江华
- 关键词:自适应学习高等教育
- “互联网+”促进乡村学校发展的两个问题被引量:3
- 2016年
- 现阶段,我国乡村学校正在步入"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阶段。据教育部2016年9月底召开的全国边远、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现场会资料,我国85%的乡村学校已经实现互联网接入。但是,互联网与乡村学校的"联姻",仍存在投资成本高、使用效益低等风险。乡村教师则面临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技能等多方面的转型要求。
- 罗江华黄娅
- 关键词:互联网接入教育信息化民族地区教学理念
- 生成式人工智能增强学科教学适应性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被引量:1
- 2024年
-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涌现,增强学科教学适应性是学科教学自我发展的内部圈层和外部技术环境相互耦合下以变应变的本质反映。首先,文章对学科教学适应性的本质内涵进行了系统阐述,揭示了学科教学适应性的增强逻辑和阶段特征。其次,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主体及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论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学科教学适应性在实践价值层面的增强效应。增强效应的逻辑机理是以技术适应性提升为基石,围绕教学情境智能化构建主线,最终导向师生对新技术环境的深度适应与协同发展。最后,为持续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增强学科教学适应性,文章从根植学科大模型、丰富教学场域结构、坚守学科育人主旨等方面出发,探讨了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深度耦合的实践路径,以期为相关学科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 张玉柳罗江华
- 关键词:适应性人机协同
-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中学教师对计算机类教学媒体的态度及引导
- 该研究通过抽样调查,发现'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中学教师对应用的前景普遍看好,在主观愿望上对计算机类教学媒体的应用持积极的态度;但在实践活动中,实际使用频率呈下降趋势,对应用工作表现出较为消极的态度.综合分析认为目前中...
- 罗江华
- 关键词:中学教师教师态度
- 文献传递
- “数字减贫”的政策与相关研究述评被引量:3
- 2010年
- "数字化"加剧了不同地区、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群间在社会发展层面的种种差距,产生"数字鸿沟";但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也带来弥合鸿沟的机遇。"数字减贫"的政策和规划,一般通过教育来实现,多着眼于应用"数字化"促进知识共享、降低教育成本等方面。但"数字减贫"的有效推进,需要立足于教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立体视角,建立完善的机制加以促进。这些政策、规划和相关研究正日益由纯粹的经济学、信息学分析转向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和教育学的跨学科分析。
- 罗江华
- 关键词:数字鸿沟知识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