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清
- 作品数:7 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长庆石油勘探局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老年男性运动员的左心室舒张期充盈功能
- 本文旨在确定坚持长年强化耐力训练老年男性的左心室(LV)舒张早期充盈功能之年龄相关性衰退是否较非运动同龄组为轻。
- 胡清
- 文献传递
- 围产期心肌病11例诊治体会
- 1997年
-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诊疗技术的进展,对围产期心肌病的认识不断深化。1986年4月~1996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围产期心肌病11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11例均为内科或妇产科住院病人,年龄19~41岁,平均年龄27.82±7.22岁,均为农村妇女;第1胎2例(18.18%),第2胎4例(36.36%),第3胎4例(36.36%),第4胎1例(9.09%);产前1月内发病4例(36.36%),产后出血过多(27.27%),1例伴宫腔感染(9.09%);病程4d~2月。
- 胡清姜晓波
- 关键词:心肌疾病围产期产妇
- 食道心房调搏367例临床总结
- 2007年
- 胡清任惠萍王龙张百宁
- 关键词:食道心房调搏年龄
- 胺碘酮联合电复律转复心房颤动的疗效评价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评价胺碘酮联合电复律转复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206例阵发性或持续性症状性心房颤动患者,电复律前口服或静脉应用负荷剂量胺碘酮。口服胺碘酮:0.2g,每日3次,连用7~10d;静脉滴注胺碘酮:按5~7mg/kg计量,先给予150-300mg持续20min静脉推注,余量2h内静脉滴注完毕,然后以1mg/min的速度持续静脉滴注,总量为600~800mg;首次电复律电击能量根据患者心房颤动病程和心脏基础情况从120~200J选择。结果206例患者中204例于电击后转为窦性心律,电复律即刻成功率为99.03%;2例电击3次转复失败者,继续用胺碘酮治疗,分别于电击后6h、2d转为窦性心律,心房颤动转复总成功率为100.00%;早期有效率为100.00%;随访1年者142例,复发19例,晚期有效率为86.62%。结论胺碘酮联合电复律是心房颤动转复安全有效的方法。
- 胡清任惠萍张百宁
- 关键词:胺碘酮电复律心房颤动
- 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
- 2005年
- 目的应用 Amplatzer 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房同黼缺损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全组5例,年龄34.8±9.7(29~52)岁。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 PDA 为管型,最窄直径8mm;房间隔缺损(ASD)4例,其中1例为 ASD 修补术后残余漏,TTE 检查 ASD 最大径为23.8±10.2(15~38)mm。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行TTE 检查,观察有无封堵器移位及残余分流等。结果 5例患者封堵器到位技术成功率100%,临床成功率80%(4/5),1例 TTE 检查 ASD 最大径达38mm 的患者,先后用40mm、42mm 封堵器封堵,术中推拉脱位,4月后在外院用46mm 封堵器二次手术封堵成功,随访工作由我科进行。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 TTE 检查,未见封堵器移位及残余分流。结论 Amplatzer 封堵器介人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操作简便、封闭完全、成功率高、并发症低。
- 张百宁胡清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
- 漂浮电极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的应用体会
- 2007年
- 目的:应用漂浮电极行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并对其方法和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全组43例。其中°AVB17例,窦缓、窦停伴房颤+间歇°AVB、短阵室速3例,窦缓伴°型AVB4例,窦缓伴窦停6例,室性自主心律5例,Q-T间期延长伴窦缓、尖端扭转室速1例,窦速伴短阵室速、室扑1例,心肌电-机械分离4例,心室静止2例。酌情选择左、右锁骨下静脉、右股静脉为穿刺途径;经鞘管送入电极导管约16cm后向气囊内充气,缓送电极,一旦起搏心室立即放气,并顺势送入电极6~8cm,调整导管至起搏功能稳定后以起搏阈值3~4倍的电压持续起搏。结果:43例患者中38例即时起搏成功,即时起搏成功率88.4%(38/43)。其中16例于30min至5d后心律失常消失,1例2d后心律失常程度减轻,13例于3~10d后植入永久起搏器,1例电极脱位猝死,2例于起搏后1h左右起搏失效死亡,5例终因肺、脑功能未恢复于起搏10h至2d后撤出起搏电极死亡;最终存活30例,死亡13例,总的抢救成功率69.8%(30/43);在38例起搏成功的患者中,死亡8例,抢救成功率78.9%(30/38)。结论:漂浮电极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操作简便、快捷、安全、效果肯定,非常有利于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
- 胡清任惠萍朱翠华
- 关键词:心脏起搏
- 永久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与疗效评价
- 2007年
- 目的:应用永久心脏起搏技术治疗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全组23例,年龄63.5±7.7岁.诊断:SSS 13例,其中5例为双结病变,5例为双结病变+B-TS;Ⅲ°AVB10例,均为慢性获得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慢性双束支与三分支阻滞伴频发室早、短阵室速.23例患者均有黑朦与晕厥,3例心功能Ⅲ~Ⅳ级;14例在院内有典型阿-斯发作,其中13例行漂浮电极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所有患者均采用右锁骨下静脉穿刺法.结果:23例患者均满意安装成功.1例并发少量血气胸,半月后自行吸收;1例并发囊袋感染,经切开清创冲洗后原位植入.随访2月至8.5年,无1例起搏器与电极故障并发症发生;20例生活质量与同龄人已几无差异;3例合并心衰者2例明显改善,1例安装ⅤⅥ起搏器者,术后心功能一度改善,2年后又逐渐减退到Ⅲ~Ⅳ级,于安装起搏器5年后猝死.结论:永久心脏起搏技术是治疗各类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必不可少的技术,临床效果满意.
- 胡清任惠萍张百宁朱翠华何庆荣
- 关键词:静脉切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