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玲
- 作品数:14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运城学院中文系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被引量:1
- 2016年
- 《黄河晨报》是运城日报社主办的都市类报纸,是承载河东文化的主要平台;《黄河晨报》副刊是刊登河东文化的主要版面,对传播河东文化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传播学者拉斯韦尔的"5W"模式对《黄河晨报》河东文化的传播进行研究,探讨其在河东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以期促进河东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发展。
- 董晓玲
- 关键词:文化传播河东文化
- 小切口展现大主题——评一篇第27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类一等奖作品被引量:2
- 2018年
- "文章合为时而著",《中国笔王贝发小笔尖大制造,杭州G20峰会元首笔撬动高端市场》是一篇紧扣时代主题、立意高远的电视新闻作品。该作品挖掘了新闻背景,用事实说话,用画面说话,从"中国好笔"这一小角度展现了"中国制造"这一大的时代主题,为振兴我国实体经济提供了参照和启发。
- 董晓玲
- 关键词:新闻主题新闻角度
- 网络媒体如何做好灾难报道被引量:2
- 2014年
- 网络媒体通过专题报道、微博、微信等诸多平台在灾难报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也存在着新闻失真、娱乐化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如加强网络新闻立法,对记者进行专项训练等措施。
- 董晓玲
- 关键词:网络媒体灾难报道灾难新闻
- 事例典型,导向正确——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629户人的藏乡走出359名大学生》
- 2017年
- 在第26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四川日报记者徐中成创作的《629户人的藏乡走出359名大学生》获文字消息类一等奖。这篇作品是四川日报响应中宣部在全国媒体中推出“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专栏中的重点稿件,是记者在“走转改”活动中翻越雪山深入偏远藏区抓到的“活鱼”,是一篇深化“三贴近”的新闻佳作。
- 董晓玲
-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大学生一等奖四川日报新闻奖评选
- 《面对面》栏目的制胜策略
- 2018年
- 《面对面》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人物专访节目,目前已成为央视人物访谈类节目的标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作为人物访谈节目,《面对面》栏目能在此类节目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 董晓玲
- 关键词:《面对面》栏目制胜策略访谈类节目人物访谈节目人物专访同质化
- 讲好“山西故事”的实践研究——以电视专题《刘桂珍:四副担子一肩挑》为例
- 2019年
- “文章合为时而著”,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不仅要报道真实,情感动人,而且还要把握好“时效度”。电视新闻专题《刘桂珍:四副担子一肩挑》便是这样的作品。刘桂珍是山西广播电视台推出的时代典型人物,整个专题报道见人见事,故事性强,充分挖掘了主人公的典型事迹。本文以此作品为例,分析其可借鉴之处。
- 董晓玲
- 关键词:新闻作品
- 第23届中国新闻奖网络评论获奖作品分析
- 2014年
- 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在评选标准中明确指出网络评论要有鲜明的网络特色。但从第23届中国新闻奖网络评论作品获奖作品看,评奖的角度更多的是单单的新闻评论的角度,很少结合网络媒介的特质。
- 董晓玲
-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网络评论网络特色
- 第26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作品评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第26届中国新闻奖共计256件获奖作品,包括文字消息类、文字通讯类、广播专题类、电视评论类、电视直播类、网络新闻类等32个项目。其中文字消息类作品是每年新闻奖的重头戏,本届文字消息类获奖作品共21件,约占8%。在这21件文字消息类获奖作品中,一等奖作品1件,二等奖作品8件,三等奖作品12件;从内容上看,获奖作品涉及政治、经济、民生、社会、法律、军事等各个方面。
- 董晓玲
-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消息类获奖作品电视评论电视直播通讯类
-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建设被引量:3
- 2018年
- 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使新闻实务的教学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需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改革道路。本文从媒介融合背景下采访与写作课程面临的新挑战入手,以期为高校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思路与方法。
- 董晓玲
-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采访教学改革
- 尽显融合优势——第29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获奖作品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第28届中国新闻奖开始设立短视频新闻奖项,究其原因主要是短视频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本文从短视频新闻的选题、节目制作、叙事风格、传播效果等四个方面分析第29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获奖作品的特点,以期为短视频新闻的创作提供参考。
- 董晓玲
- 关键词:新闻叙事新闻选题节目制作